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分子烙印技术及其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小霞  岳振峰  梁世中 《现代化工》2003,23(Z1):245-247
分子烙印技术是一种能制备预定选择性分离介质的技术.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合成过程、手性拆分机理及其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应用及优点.  相似文献   

3.
王亮  李洁  陈沛  安忠维  陈新兵 《应用化工》2012,41(7):1242-1247
介绍了手性液晶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手性液晶的结构、分类与应用研究的现状,着重讨论了手性液晶在显示用液晶材料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并对手性液晶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张来新  杨琼  赵卫星 《应用化工》2010,39(6):909-911
介绍了环糊精的结构特征及包合性能,环糊精包合手性分子的新进展。重点综述了近几年各类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在医药、生命科学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新应用,展望了其广阔的前景,期望能在医药学、生命科学及材料科学的应用上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小琴  潘湛昌  杨迟 《现代化工》2003,23(Z1):28-32
在不对称催化氢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手性催化剂的结构,包括手性膦配体和中心过渡金属.简介了手性膦配体的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发展历程,即从单膦配体到双膦配体,从P-手性配体到C-手性配体,从双膦铑(Ⅰ)催化剂到双膦-钌(Ⅱ)催化剂;综述了各种新型手性配体催化剂在不同不对称催化氢化(包括C=C、C=O、C=N双键)中的应用,并对其最新进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中,分子手性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和酶等,几乎都是手性的,并仅以一个对映体存在。在生物体的手性环境中,分子之间严格的手性匹配是分子识别的基础。如酶的高度底物、区域、位点和立体催化专一性,抗原与抗体的免疫识别,受体与给体的专一作用等。手性识别是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7.
《化工文摘》2004,(5):8-8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合成新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2010年,约20%的化工产品将由生物技术工艺生产,其销售价值将达到3100亿美元。生物技术工艺应用潜力最大的领域是精细化学品,预计2010年其销售值的60%将来自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8.
详细介绍了目前色谱中常用的各种手性选择剂的功能和作用,包括环糊精、多糖、蛋白质、抗生素以及人工合成的手性大环等,并对其应用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9.
D-色氨酸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聚砜(PSF)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膜,采用表面紫外光聚合方法制备了D-色氨酸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CMIHFCM)。由SEM分析表明经过表面聚合后的D-色氨酸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表面具有层叠交联状复合层,其厚度约3 μm。实验结果表明D-色氨酸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对模板分子D-色氨酸具有很好的识别作用,D,L-色氨酸的分离因子(α)最高可以达到5.0,大于非分子印迹复合膜的识别选择性。此外,引发剂的用量对D-色氨酸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的识别性能有较大影响;当引发剂的浓度为1.0%,制得的D-色氨酸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对D-色氨酸具有较好的识别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从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条件等方面,较系统地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础。介绍了几种新型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及传感器中分子印迹技术等的研究进展和该技术在手性识别检测以及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Soiling and soil removal from cotton fabrics that had been chemically modified by mercerization and carboxymethylation were studied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radiotracer techniques. The distribution of lard soil in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laudering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chemical tagging with osmium tetroxide. Both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of the cotton resulted in differences in soiling and soil removal of lipid soil. Mercerization and carboxymethylation of cotton swell the cotton fiber, decrease the crenulation and the lumen, and smooth the fiber surface. These finishes also increase the pore volume and thus the chemical accessibility of the fibrillar structure. In addition, carboxymethylation causes changes in the chemistry of the fiber by increasing the carboxyl group content. These structural changes reduce the amount of soil deposited in the lumen of the fiber, particularly for the carboxymethylated cotton. They also increase soil removal from the crenulation and the interfiber spaces in the yarn bundle. Soil removal from fiber surfaces and from within the fiber—both lumen and secondary wall—was highest for the carboxymethylated cotton, and mercerization also enhanced lipid soil removal.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chemical accessibility and hydrophilicity of the fiber structure influence both soil deposition and soil removal of lipid soils. Soil removal of these modified cottons is enhanced by multiple mechanisms: (i) the decrease in small crevices and the crenulation or small capillary along the fiber, (ii) the increase in pore volume that enhances chemical accessibility and thus detergency within the fiber structure, (iii) the increase in hydrophilicity that enhances soil removal from the surface by the roll-up mechanism, (iv) the increase of mechanical action due to enhanced swelling of the carboxymethylated cotton, and (v) the reduction of soil redeposition on carboxymethylated surfaces.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石油开采进入中后期,采出液含水率高达70%~90%,油田集输能耗大大增加,这使得不加热集油工艺得以广泛应用。但凝油粘壁现象所引起的一系列流动保障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凝油粘壁的研究进展,对现阶段凝油粘壁规律的影响因素与相关研究成果作了总结与分析,介绍了粘壁规律的主要实验设备与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学者的实验情况作了概述。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总结了凝油粘壁的宏观规律、原油物性与组成的影响以及胶凝原油的影响,并认为凝油粘壁是动力学与热力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提出了对凝油粘壁温度的判别方法与经验关联式。最后给出了进一步开展凝油粘壁研究的建议与方向。这将对未来缓解与治理凝油粘壁问题与确保管道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将木质素作为一种有机颗粒填料添加到热塑性塑料中,可解决造纸黑液资源化利用、石油原料日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问题。而木质素与热塑性塑料之间相容性直接影响木质素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首先简要概述了木质素结构与性质和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然后系统地阐述国内外研究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界面增容方法及其原理;增容方法按添加相容剂、改性木质素和改性塑料进行归类,并对3种增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接着综述了木质素复合材料中增容方法的交叉复合使用;最后对未来木质素/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界面增容的研究方向以及思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余秦伟  惠丰  张前  袁俊  王为强  赵锋伟  杨建明  吕剑 《化工进展》2018,37(10):3832-3842
醇还原胺化反应是胺合成最有效、最有应用潜力的方法之一,而催化剂是还原胺化反应的关键。本文详细阐述了Ru、Ir、Pd、Cu、非金属等均相催化剂和Co、Ni、Ru、Pd等非均相催化剂在醇还原胺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催化体系的催化性能和反应规律、应用特点和局限性。指出了均相催化体系的回收使用仍然是阻碍其应用的难题,研究重点应集中在高效、廉价催化体系开发、拓展应用范围和分离回收研究;非均相反应催化剂的专用性强,性能难以满足工业应用需求,加强微观结构及反应机理、高性能催化剂、高压体系中流场状态与过程研究以及提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速发展,化学工程的研究水平日益提升,由经验规则的判断逐渐提高到计算机模拟量化分析. 化学工程的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下至纳微尺度结构与界面的观察与量化,上至宏观尺度设备与工厂的系统集成. 化学工程的服务对象也由化学工业扩展到冶金、材料、能源、环境、生物等诸多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工业. 目前化工科技界正在呼吁寻求继第一里程单元操作、第二里程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工程之后的第三里程. 化学工程中以往惯用的忽视非均匀多尺度结构和界面存在的平均方法是造成预测偏差和调控、放大困难的主要原因. 必须关注结构、界面和多尺度问题,研究多尺度结构、界面的量化预测理论和优化调控方法,建立多尺度结构、界面与"三传一反"的关系模型,与当代先进的计算方法、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有望解决化工过程与设备的优化调控与放大的难题,成为化学工程发展的新里程.  相似文献   

16.
吸附法脱除废水中四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TC)是目前生产和使用量比较大的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化学性质较稳定且难以代谢而容易富集于土壤和水体中。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细菌耐药性增加,而且会产生抗性基因并诱导产生超级细菌,因此对含TC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刻不容缓。吸附法具有易操作、去除率高、经济、环保等优点,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效去除抗生素方法。吸附法去除废水中四环素所用的吸附材料类型不同、种类繁多,本工作总结了炭质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矿物材料这三类常用吸附剂,列举了上述材料对TC的吸附容量,分析了pH值、温度、离子强度和其他因素对TC吸附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三类材料吸附TC时不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的拟合情况,发现大多数材料的吸附动力学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吸附热力学采用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其吸附过程。阐述了去除TC过程中所涉及的机理。对这三类材料吸附TC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比较,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为加快制备更经济、高效、可再生的TC吸附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兆锋  洪捐  黄传锦 《硅酸盐通报》2021,40(3):1007-1015
半导体材料的超精密加工是一种获得高表面质量和表面完整性的加工技术,研抛磨粒是实现半导体材料超精密加工的关键耗材之一。从研抛磨粒的组成方式和结构特点,概述了研抛磨粒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构建了研抛界面内半导体材料工件-研抛磨粒-研抛垫的接触模型,讨论了研抛磨粒的材质、形状、浓度、粒径等因素对半导体材料研抛质量和研抛效率的影响;其次,从材质和粒径等方面介绍了混合磨粒的研抛性能,以及相应的研抛机理;然后,从材料结构和化学作用等角度总结了复合磨粒在超精密加工技术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研抛磨粒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当前水泥砂浆防渗抗裂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水泥砂浆材料。通过制备不同掺量下的膨润土和玄武岩纤维改性水泥砂浆,测试其抗渗性能和抗裂性能,并对水泥砂浆的微观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泥砂浆中加入膨润土、玄武岩纤维后,可增强其抗渗性能和抗裂性能。当混掺4%(质量分数)膨润土和0.4%(质量分数)玄武岩纤维时,水泥砂浆抗渗压力值最大,较未掺膨润土和玄武岩纤维时可提高61.11%,抗渗等级为P8级;同时,掺入膨润土和玄武岩纤维后的水泥砂浆裂缝降低系数可以达80%以上,抗裂等级属于Ⅰ级,裂缝的特征表现为“少、细、短”。混掺膨润土和玄武岩纤维使水泥砂浆的密实度增加,裂缝和孔洞减少。膨润土和玄武岩纤维的掺入未改变水泥砂浆的水化产物种类,但使氢氧化钙的结晶度降低,促使水化硅酸钙凝胶生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吴茵混调器模拟聚合物在其配制、输送、注入中的机械剪切作用,研究了不同支化程度对剪切前后的驱油用树枝状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首先制备了3种不同支化程度的树枝状聚合物,研究了剪切前后的树枝状聚合物的分子链粒径分布和分子量大小,然后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树枝状聚合物流变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树枝状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能,最后结合环境扫描电镜分析支化结构对剪切前后树枝状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支化程度高的树枝状聚合物具有更大的流体力学半径和分子量,受环境影响较小;树枝状聚合物溶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支化程度越高,剪切前后的聚合物溶液幂律指数n越小、稠度系数K越大;支化程度高的树枝状聚合物溶液支链间越容易发生缠结,形成致密、多层的空间网状结构,致使剪切前后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20.
机制砂(MS)中的片状颗粒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本文研究了机制砂中片状颗粒粒径(1.18~2.36 mm、2.36~4.75 mm、4.75~9.50 mm)及含量(10%、20%、30%,均为质量分数)对砂浆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测定了片状颗粒含量不同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和电通量,并使用扫描电镜和压汞仪测试了片状颗粒含量不同的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和孔隙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中片状颗粒含量的增加或片状颗粒粒径的增大,所配制的砂浆和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抗渗性逐渐减小,且片状颗粒对抗折强度的影响程度高于抗压强度。相对于粒形规则的颗粒,片状颗粒会弱化水泥浆体与机制砂颗粒的界面过渡区,并增大砂浆的孔隙率,增加大尺寸多害孔的比例,从而导致砂浆和混凝土性能劣化。因此,应严格控制机制砂中片状颗粒含量尤其是片状粗砂颗粒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