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建是近年来中国建筑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以作者主持的乡建项目——福建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为例,阐述了一种不仅限于建筑设计及营造的乡建尝试。在这种尝试中,设计师从产业策划入手,以建筑营造为主,同时兼顾乡村文创、艺术介入,并参与经营指导和相关宣传推广,是一种全方位的陪伴式乡建。  相似文献   

2.
以培田古村乡土景观"田间弈"及其建造过程作为记录与讨论的对象。本次乡土建造团队由高校师生与培田村民联合组成,以"客"者的身份介入客家乡土社会进行设计与建造,虚心向乡土、乡民学习,摒除城市建设中的惯性思维,利用当地资源与技术。"若即"与"若离"是此时此地乡土建造的态度与方法,讨论了"田间弈"与培田乡土建成环境的关系,阐述了"田间弈"及乡土建造事件本身对培田古村及其村民的意义和持续性影响。此外,对高校师生如何介入乡土、如何开展乡土设计教学及乡建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土著的前卫——大地艺术视野中的乡土聚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晶  单德启 《建筑师》2005,(3):41-47
大地艺术本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的一个艺术流派,它的源头是杜尚的观念艺术,杜尚认为世界和生活的本身就是艺术。在此基础上深入发展就产生了以广阔的自然元素为基本创作材料的大地艺术。然而,这个一贯以“后现代”艺术流派自居的艺术形式却被笔者与“乡土”这个“土著”的词联系了起来,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原因是这样的:前不久在安徽湖北一带的民居调研中,在去往目的地的山路上,我们看到夕阳下沿着山腰层层跌落的梯田和远处隐约可见的村落,突然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这不就是一个出色的大地艺术作品么!于是回来后,笔者翻阅了有关书籍,并结合调研相关材料,希望能够探索乡土聚落中体现出的大地艺术的内容与特征,以此为契机,深入剖析乡土景观的艺术根源与社会根源,进而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和乡土聚落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建筑艺术审美的意义是多重的。从伦理学视野探讨,美和善的内在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它们都以对象的功用作为衡量价值的基本标准,这一观念在建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或康德所说的美是道德的象征,建筑艺术的审美符号便具有象征或隐喻功能,以此来间接地或抽象地表达伦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建建筑的介入在提升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给予了深厚有力的能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介入、根植和激活乡村环境是乡建实践中聚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王户村村民之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探讨如何保留被忽视的历史碎片所承载的乡土记忆并使其融入和唤醒当代生活,建立新旧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内部功能要素的驱动下,延续与重构本土自然原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艺术乡建的模式愈加多样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本文通过艺术乡建的社会背景,阐述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价值,分析传统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艺术乡建视域下唤醒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策略,包括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修复乡村在地文化、艺术照亮乡村未来、再续乡村地缘关系、重构乡村空间秩序等。得出结论,应当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乡建”,从而使艺术乡建在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有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21,39(6)
双螺旋石拱桥基于2016年"中国·龙泉竹建筑双年展"的举办得以建造。该文基于对双螺旋石拱桥的设计文本阅读、建造考察和场所体验,结合对建筑师葛千涛的多次采访与交流,从形式的生成与空间的营造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该建筑,试图理出并分析场所、在地性、意象、风格派、解构、建构、材料等诸多关键要素和创作思想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继而探寻双螺旋石拱桥创作背后的"场所精神,乡土建设"这一竹建筑双年展主题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及设计师"艺术乡建"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8.
在乡建热潮政策背景下,建筑师们形成多维驻地营建的创作动向。本文从乡建创作范式与问题出发,对创作范式进行梳理与提炼,归纳出布景式、陪伴式、工匠式创作范式。进一步展开思考,分析建筑师群体的现实境遇,提出“兼容并进”的驻地协调创作模式,以期为当下乡村建筑创作发展做出实验性探索,为未来建筑师“乡建”提供多维语境支撑。  相似文献   

9.
李行 《建筑师》2007,(2):84-87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要讲清楚这个严肃而又带一定学术性的问题,必涉及建筑学基础理论。本文对某报上有同志提出《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下称《创造》),就艺术“性质”,“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社会作用”、设计原则中“美观”提法以及“风格和流派”等问题所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得出了与《创造》全然相反的认识论;并对“什么是”及“如何创造”这应有之议,提出了笔者原始理念与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营建呈现出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特征,也经历了自上而下的设计介入,这是继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的第二次设计下乡。以改革开放初期设计介入乡建的形式和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性的背景梳理和共时性的行为考察,归纳了此次设计下乡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设计对于乡村营建的必要性,得出当代乡村营建需要适度他组织和科学的设计介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近十年中国建筑师乡土营建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引发的社会效应。研究分两部分,"营"与"建",即一方面关注社会协作机制、媒体传播等经营模式,另一方面探究材料组合、研发构件与节点等建造方式。乡土实践中建筑师的角色微妙,可能集设计者、监理甚至施工方于一身,而面对多变的现场环境需要因地制宜,不得不扬弃自身的专业及技能。文章将近十年部分参与乡土营建建筑师的个人思考、实践成果与引发的社会效应综合起来,结合宏观背景来分析。特定事件(国家方针出台、灾后重建)为建筑师参与乡土营建创造了契机,催生出多种角度的介入,而在地的实践又迫使建筑师不得不一次次地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2.
傅娅  代佳每 《室内设计》2016,(6):101-106
在乡村建设大力介入文化创意产业 的背景之下,有效地实施规划设计,塑造有地 域特色的空间场所,使乡村建设与文化创意产 业合理共生是当下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首 先对乡建与文创融合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然后对四川省明月国际陶艺村特色发展历程 进行总结,采用“重要性—绩效性”这一评价 模型(IPA),在解析、检验其乡建地域特征的 基础上,从规划设计层面对建设现状质量从 多方面进行绩效感知的评价与反思,结果发 现:明月国际陶艺村建设现状质量在空间上 有明显的地域尺度区分效果,且随着地域尺 度的扩大,其地域差异更为明显;于此同时, 丰富多彩的活动、乡土材料的运用、建筑立面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以及相邻空间的可达性 是受访者高度重视的因素;而休息设施的数 量、主要街道灯光效果及创意小品数量因具 有较低的绩效性,而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商业空间已经成为人们除了家和公司的第三大聚居地,在商业体系自身的竞争中,"颜值"成为其争夺消费者流量的重要武器。艺术介入商业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目标是全民艺术,商业空间理应成为艺术介入人们生活的流量入口。借鉴Chi K11艺术空间的模式,强调当代艺术的亲民性,强调人与环境空间的联系,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得商业公共空间更具温度。通过艺术介入商业空间,可以使得当代艺术神秘而又难以理解的形象,转变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层次提升,使之成为全民艺术。同样也促进中国商业空间的发展,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使得城市更加人性化,更富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以自组织理论为框架,在考察国外利用公共艺术复兴自建社区案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发展的他组织方式予以反思,并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适宜的方法予以研究。自组织理论视野下,村落可视为一种耗散结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将有效提升村落的开放程度,加强村落与外部环境在信息、资金、物资上的交流;除此,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村民的社区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其乡土意识,有利于乡村自治的推行与实施;另外,实施过程中的培训,也有利于当地人劳动技能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叶露  黄一如 《新建筑》2016,(4):7-10
当前"上山下乡"热潮来袭,资本介入使乡村营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也对设计下乡中的建筑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厘清乡建中设计与资本的定位关系,不仅能有助于理性看待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场域的设计介入,也能避免泛文化危机在乡村的发生。将乡村社会作为研究本体,从资本动力的视角,通过三种乡建模式,分析资本介入下乡村营建内生动力机制,探讨不同乡建模式下设计介入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乡村的影响,以期从资本驱动的角度为系统研究乡村营建与设计介入的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面对灾难,艺术从未置身事外.公共艺术作为具有特殊社会属性的艺术领域,更应该在灾后以积极的姿态介入重要的公共领域中,去承担、去疗愈、去重建.公共艺术介入灾后地方重塑是一种铭记哀思以及记录有着相似经历人类伤痛的通感体验,也是引导公众重新认识、界定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艺术构建出一种在传播学、社会学等层面衍生出来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阐释基于乡土风貌保护的乡建实践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对建筑师投身乡建活动进行了分析并加以分类。提出了所研究范围内,当地老建筑适应性改造、当地元素的现代感营造、当地建造技艺的延续与特色产业应用等几个实践方式类别,最后归纳及分析了不同类别下的乡建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浅谈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乡土景观在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下,特别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阶段,在全球文化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影响下,小城镇乡土景观逐渐衰退或被同化.笔者归纳了乡土景观具有的四大特点:实际功用性、多样性、文化意义、时代性与社会性,并将乡土景观涵盖的内容进行分类.讨论了乡土景观所具有的景观、社会、经济、生态、科研、教育等价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最后探讨了在小城镇规划中保护乡土景观的途径:增加乡土景观保护的专项规划内容,对特色乡土景观的认定与保护,对乡土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09年以来,天津大学AA创研工作室陆续在城市之外开展了一些设计工作,从最初凭直觉帮助乡村学校重建复兴,到后来全面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从靠理解锁定宜居村镇研究和实践方向,进而有重点地深度挖掘乡建文化内涵,再拓展乡建工作内容,算是在广阔天地做了几件事情。汶川地震后重建中的四川卧龙小学设计与建设开启了我们的乡建之旅,对于乡建的认知与实践来源于此,也发端于此。而开始于2012年的金寨希望小镇建设(图1~4)则充分  相似文献   

20.
杜春兰  常贝 《室内设计》2021,(2):125-131
物质空间的特征是一种由内在文化 基因决定而呈现出来的显性性状,传统地域 性建筑是特定时代和地区的产物,其营建活 动在“文化基因”传递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作为理论视角,借以 “文化基因”的概念,以水西“土司建筑”这 一地域性建筑为例,探讨物质空间背后的建 筑文化动因,再抽取三个层面的文化基因进 行隐含基因和显性性状之间的互推互证,为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建筑内部的文化基 因提供一个参考范式,对于全面认识土司建 筑这一传统地域性建筑以及对其的保护具有 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