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微孔草种子油脂肪酸及不皂化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和  李惠琳 《中国油料》1997,19(2):69-71,7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油料作物微孔草种子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酸成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亚油酸、亚麻酸有较高的含量,三萜醇含有环阿屯醇及其衍生物,4-甲基甾醇以纯叶大戟甾醇和环桉烯醇为主,甾醇以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为主。  相似文献   

2.
用正己烷抽提刺槐籽油,样品经皂化和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了刺槐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组成,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和15种不皂化物,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主要为亚油酸和亚麻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62.99%和21.88%。刺槐籽油不皂化物中植物甾醇含量很高,γ-谷甾醇含量达40.33%。  相似文献   

3.
孙晴  徐文华 《中国油脂》2019,44(11):141-143
研究糖茶藨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糖茶藨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糖茶藨籽油中共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86.88±0.53)%,其中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9.06±1.08)%、(25.85±0.79)%和(19.08±0.76)%;糖茶藨籽油的不皂化物以植物甾醇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植醇含量最高,达(40.42±2.54)%,其次为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4.
对谷子的基本组成和谷子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为13.9%、5.6%、66.5%和63.7%。谷子油的酸值(KOH)为11.9 mg/g,碘值(I)为132.9 g/100 g,过氧化值为30.9 mmol/kg,皂化值(KOH)为194.4 mg/g,不皂化物含量为2.73%。谷子油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6.81%,主要为棕榈酸(7.87%)、硬脂酸(6.17%)和花生酸(2.0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3.26%,其中以亚油酸含量(65.30%)最高,其次为油酸(14.20%)和亚麻酸(2.93%)。因此,谷子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5.
香榧籽油的脂肪酸及不皂化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试验对其籽油的脂肪酸及不皂化物采用GC/MS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确定香榧籽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与油酸为主,质量分数分别为39.60%与35.40%,其次为棕榈酸(10.24%)。一种特殊脂肪酸,金松酸(顺5,11,14-二十碳三烯酸),质量分数达8.65%。另外,香榧籽油的不皂化物组成以β-谷甾醇和β-生育酚为主,含量分别为1.10 mg/g和0.51 mg/g。本研究为香榧籽油作为高档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参考母乳营养成分及脂肪酸模式、国家标准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新型婴儿配方奶粉的设计和生产;通过选用玉米油、大豆油和棕榈油进行油脂的复配,在满足婴儿配方乳粉脂肪质量分数的同时,从脂肪酸的角度上模拟母乳,使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及比例更加接近母乳。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制得的新型婴儿配方乳粉进行脂肪酸组分的分析,并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的亚油酸质量分数,以检验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亚油酸与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和比例。最后确定了添加油脂比例为:大豆油6.0%,玉米油7.0%,棕榈油1.20%;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质量分数的59.352%,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质量分数的40.649%,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4601,符合资料报道的1~1.5∶1的理想比例,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0.2865,符合8~11∶1的理想比例,亚油酸质量分数为24.60 mg/g。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茶枝柑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对茶枝柑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7.62%,其中最主要的脂肪酸为亚油酸和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6.93%和26.91%。茶枝柑籽油的不皂化物以植物甾醇、生育酚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达2544.73mg/kg。结论本研究为茶枝柑籽油作为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以母乳中脂肪酸组成为目标,采用MATLAB软件将5种不同植物油进行复配。运用气相色谱对复合植物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油最佳复配比例为10%菜籽油、10%葵花籽油、15%大豆油、40%棕榈油、25%椰子油;复合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4. 4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 56%,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 25,其中月桂酸含量为11. 59%,肉豆蔻酸含量为4. 77%,棕榈酸含量为20. 81%,油酸含量为32. 07%,亚油酸含量为21. 53%,α-亚麻酸含量为1. 92%,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1. 21,均符合母乳脂肪酸组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分析11省(市)18个产地不同种源预知子籽的油脂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油脂脂肪酸组成,并采用欧氏距离、ward法进行聚类分析,为更好地筛选和培育优良油用预知子提供实验数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预知子籽的油脂含量在36.84%48.68%之间;预知子籽油中脂肪酸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1.09%44.21%和18.43%37.07%,除湖北襄阳预知子籽(三叶木通种子)油未检出亚麻酸外,其他地区亚麻酸含量变化范围为2.55%24.63%;聚类分析将预知子分为4类。表明不同种源预知子营养价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巴氏灭菌对大豆、葵花、花生、芝麻和核桃油脂体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不同油脂体的基本组成、相关蛋白组成、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然后利用动态光散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研究巴氏灭菌(85 ℃加热10 min)对油脂体乳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油脂体的基本组成、相关蛋白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油脂体相关蛋白由内源膜蛋白和外源蛋白组成,油脂体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5 种不同原料油脂体中,大豆油脂体蛋白质量分数和水分质量分数最高,而油脂质量分数最低;花生油脂体总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21.27%)最高,核桃油脂体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90.10%)最高。巴氏灭菌可显著改善大豆和花生油脂体乳液氧化稳定性,而对葵花、芝麻和核桃油脂体乳液起促进氧化作用。本研究可为油脂体在沙拉酱、植物奶等产品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酸枣仁油的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酸枣仁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酸枣仁油主要由6种脂肪酸构成,其中油酸、亚油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9.1%、26.0%;通过测定酸枣仁油Sn-2位脂肪酸组成,确定了酸枣仁油甘三酯的脂肪酸分布。酸枣仁油VE总含量为18.67 mg/100 g油。使用GC/MS对酸枣仁油的不皂化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出7种主要物质,其中角鲨烯的含量高达39.2%(占酸枣仁油不皂化物总量)。  相似文献   

12.
常用食用油的营养特点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用食用油有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茶油、芝麻油等。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近相同。橄榄油和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花生油中油酸约占40%;大豆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芝麻油中亚油酸含量占到40%以上。食用油除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外,还有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植物化合物,一些食用油对控制脂代谢异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实验采用自动索氏抽提仪对不同大豆品种提取油脂,气相色谱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酸败仪测其氧化稳定性方法,研究不同大豆品种提取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其氧化稳定性之间关系。实验发现,一般而言,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大豆品种油脂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好,亚麻酸含量较高品种油脂氧化稳定性较差;但有些大豆品种,如:栽培种169号,野生种y112号大豆脂肪酸组成,其亚麻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0.89%、13.45%,测得诱导时间却较长,分别为8.15h、8.25h;分析原因,发现其中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可阻止或延缓油脂氧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提取棕榈果肉和棕榈果仁中的油脂,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从棕榈果肉和棕榈仁的油脂中均分离并鉴定了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果肉中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49.5%,主要有棕榈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以及少量的亚麻酸和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棕榈仁中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月桂酸质量分数达到41.5%,肉豆蔻酸和棕榈酸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己酸、辛酸、癸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和亚油酸。  相似文献   

15.
GC-TOF-MS定性和定量评估5 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健  阮成江  韩平  Susan MOPPER  关莹 《食品科学》2019,40(12):210-219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分析评价5 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油茶和榛子种籽油中富含油酸,亚油酸是沙棘和文冠果种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牡丹种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最高。沙棘种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57:1,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56:1,符合功能性健康食用油的标准;牡丹种籽油是补充人体ω-3脂肪酸的优质食用油;油茶和榛子种籽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适合食品加工;文冠果种籽油含有3 种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如神经酸等)。本实验评价了5 种木本油料油脂脂肪酸的组分,对指导企业生产生物活性油和人们的健康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芝麻油掺菜籽油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不同芥酸含量的菜籽油与4种芝麻油所配制的120个掺伪油样为原料,分别采用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法和甘三酯组成分析法对芝麻油中掺菜籽油的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样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法中,当分别以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含量为标准判断检出限时,检出限最低,分别为5%和4%;甘三酯组成分析法中,以β-LOL和β-PLL含量之和为判断标准检出限为21%.综合这3种方法认为: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是芝麻油掺菜籽油的最好鉴别方法,其余2种方法只是对上述方法的一种验证与补充,一般不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DHA藻油调和油的开发和合理烹饪提供相关指导,将DHA藻油分别按菜籽油质量的2%、3%、5%、10%、15%与菜籽油复配制成菜籽油-DHA藻油调和油,并以蒸、炒、烧三种不同方式烹饪鸡肉,测定烹饪前后油样的脂肪酸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分析探讨DHA藻油比例及烹饪方式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后,调和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三种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随DHA藻油比例增加呈不规律波动变化;除DHA藻油比例为2%的调和油外,其余调和油的酸值均在烹饪后增加,其中,DHA比例为3%、5%和10%的调和油炒鸡肉后酸值增加最大,蒸和烧这两种烹饪方式对酸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纯菜籽油、DHA藻油比例为15%的调和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明显大于其他的调和油,总体上炒较另外两种烹饪方式更易导致过氧化值增加。综上,建议蒸鸡肉或烧鸡肉宜采用DHA藻油比例为2%、3%、5%的调和油,炒鸡肉则不宜采用DHA藻油调和油。  相似文献   

18.
从婴儿配方乳粉在用的7种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核桃油、葵花籽油、高油酸葵花籽油、棕榈油和椰子油)入手,通过检测植物油的脂肪酸含量,对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几个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进而与3种新型植物油(双低菜籽油、米糠油和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对新型植物油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seed oils of six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cultivars wa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seeds contained oil in the range 51-152 mg kg?1 dry matter. Intervarietal differences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demonstrated (fatty acid esters as % (w/w) total fatty acid esters. Sour varieties had the highest while sour-sweet varieties had the lowest oil content. Eleven fatty acids were identified. In all varieties, the predominant fatty acids were linoleic (25.2-38.6%) and oleic acid (24.8-35.5%) followed by palmitic (18.2-22.6%), stearic (6.9-10.4%) and linolenic acid (0.6-9.9%). To a lesser extent arachidic (1.1-3.4%) and palmitoleic acid (0.2-2.7%) were also found in all varieties. Lauric, myristic, behenic and lignoceric acids were rarely detected. As far as we know linolenic (18:3), arachidic (20:0), behenic (22:0) or lignoceric (24:0) acid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seed oils of edible pomegranate varieties. Lignoceric acid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found in pomegranate seed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