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界定行人交通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人交通的研究体系,并分别介绍了其研究进展,包括行人交通流建模与仿真、行人交通事故分析与重建、行人交通应用研究。其中,重点论述了成本效益元胞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磁力模型、社会力模型和排队网络模型的原理和适用条件;提炼了行人事故再现中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行人交通伤和行人保护、不确性分析和自动优化、事故再现方法、计算机仿真再现技术五个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国内外步行系统应用状况、Legion、PedGo、SimWalk、AnyLogic和VISSIM五种商业化行人交通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状况。最后探讨了行人交通研究目前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展卑。  相似文献   

2.
基于持续模型的行人过街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行人过街行为实测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危险的行人过街等待持续模型。分别采用非参数形式和参数形式的基准危险函数的模型框架,对影响过街行为的因素,特别是违章过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参数形式模型对行人过街等待行为描述更为精确;行人的过街行为呈现明显的时间相关性,违章倾向随等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可为行人交通行为分析和行人交通仿真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铁换乘枢纽行人交通特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城市地铁换乘枢纽中行人换乘行为规律和行人交通特性,通过设计枢纽内行人交通数据采集试验,对西安市北大街换乘枢纽内行人宏观交通参数(速度、流量、密度、空间占有率)进行现场观测和摄像调查,并使用SPSS和MATLAB软件拟合各参数的曲线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市北大街地铁换乘枢纽内行人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114m/s,较国内外城市的平均速度低;枢纽内行人密度与速度拟合关系符合线性函数形式,行人速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行人密度与流量拟合关系符合一元三次方函数形式,行人流量的变化随行人密度的变化左右并不完全对称,行人流量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为抛物线形式。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地铁换乘枢纽规划的基础数据,为枢纽内交通设计和安全应急疏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道路通行空间中不存在物理分隔或高差的慢行交通共享道路为对象,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组成为交通方式,在建立共享道路自行车交通超越和相遇冲突数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南京市5条典型共享路段开展交通调查。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电动自行车超越自行车交通冲突数模型、自行车超越自行车交通冲突数模型、自行车超越行人交通冲突数模型以及自行车相遇对向行人冲突数模型,进而引入共享道路有效宽度参数,定义并建立了共享道路交通冲突强度及相关模型。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共享道路宽度的增加,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交通冲突强度值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同等道路宽度条件下,自行车相遇对向行人冲突、自行车超越行人交通冲突强度明显大于自行车超越自行车交通冲突以及电动自行车超越自行车交通冲突强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通冲突的行人过街危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人过街的危险度不仅与过街条件、过街设施有关,而且与道路上的交通量及分布情况、道路的断面形式、驾驶员的注意状态有关.运用交通冲突技术理论对行人过街过程进行分析,选择车辆制动时间距离作为判别冲突严重程度的标准.定义行人过街的危险度,研究在行人自由过街、无控制人行横道、信号控制无干扰人行横道、信号控制有干扰人行横道处等条件下行人过街的危险度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明确了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行人绿灯时间,研究了行人穿越交叉口的过街时间.利用交通波理论推导了行人跨越安全岛的时间函数,考虑同向、对向和交叉行人流的影响,借鉴HCM的行人过街时间模型构建了行人穿越交叉口对角的时间公式.采用录像法和人工测量法对威海市4个交叉口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到:行人穿越交叉口对角和非实体安全岛的15%位速度为1.43 m/s,穿越实体安全岛的15%位速度为1.35 m/s;行人在对角通行的有效宽度为9 m和12 m;利用SPSS标定了模型参数.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行人过街时间,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行人过街效率低以及慢行与机动车的侧向冲突问题,避免城市道路路段照明不足给夜间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多发路口的交通事故率,文章利用智能交通数值仿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视觉和听觉的夜间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降低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率。数值仿真结论表明,机动车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可提高行人的过街效率,在不影响机动车正常通行的前提下,该系统充分保障了行人的过街安全。  相似文献   

8.
行人交通微观仿真中碰撞检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行人交通的特征和计算机仿真的实际需要,构建出一个新的适用于行人交通微观仿真的碰撞检测模型,该模型以经典的包围盒法为基本思路,分解出"交叉"和"同道"2类行人碰撞类型,并构建出了相应的阈值算法。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解决行人微观仿真中行人交叠的问题,使仿真效果更加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9.
结合行人交通的特征和计算机仿真的实际需要,构建出一个新的适用于行人交通微观仿真的碰撞检测模型,该模型以经典的包围盒法为基本思路,分解出“交叉”和“同道”2类行人碰撞类型,并构建出了相应的阈值算法。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解决行人微观仿真中行人交叠的问题,使仿真效果更加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0.
行人过街的交通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计算机建立人机横道上行人步行穿越车流过街的交通模型,模拟不同交通条件下和人和车辆的运行,获得行人过街在不同条件下的效率参数。  相似文献   

11.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定量描述行人交通流的特性,进而解决行人交通问题,达到提高路网运输效率的目的,借鉴机动车交通流模型,建立了行人交通流模型.以长春市工农大路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行人的交通流特性,验证交通流模型的可靠性,为行人交通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步行是一种短距离且灵活的交通出行方式,对于改善城市交通,优化城市环境具有独到的作用,在机动化时代依然是城市交通出行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对城市步行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了国外相关理论演变以及步行化模式的发展情况,辨析了现代步行化与传统步行的差异,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城市空间步行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步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过街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混合交通状况下,路段上的行人过街与机动车相互干扰,造成道路的拥堵。为提高路段通行能力及保证行人过街安全,综合考虑路段行人过街和相邻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对典型路段的行人过街信号进行优化设置。在此基础上,应用交通仿真软件对其交通现状及信号设置方案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置方案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速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哈尔滨市11个交叉口中的42条人行横道进行调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总体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1.47m/s、85%位速度为174m/s、15%位造度为1.19m/s。分析了行人年龄、性别、人行横道长度、过街人数量、绿灯时间等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的设计中,直使用15%位过街速度,可满足85%以上行人的行走要求;在老年人经常出现的地区,设计速度应为老年人的15%位速度,即1.07m/s。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安全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其中行人是最易受到伤害且在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不受重视的道路参与者.本文在对上海市徐家汇地区的人行横道的设置对行人的安全影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消除行人和驾驶员的盲区确保行人安全,提出了十字路口人行横道附近公交停靠站设置在路口来车方向下游,以及城市高架下人行横道设置在来车和高架立柱之间的合理设置.推导出人行横道设置离公交站点最小距离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行人交通流自由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估计行人交通流的自由速度及其分布,在分析行人步行速度受约束概率的基础上,基于改进的Kaplan-Meier估计方法,对行人的自由速度估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用大量的实测数据建立了不同步行设施上行人的自由速度分布模型,经检验行人的自由速度符合正态分布.这为相应的步行交通设施的设计和行人交通仿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区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和人际交往中心.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已成为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的景观塑造、交通组织、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文章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步行街区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整治交通秩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品位等手段,来为市民提供一个适合于购物和休闲的优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