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针对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阶段性问题,以宿迁市为例,基于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等发展要求,对市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等进行了优化,以期促进宿迁市的快速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欣 《规划师》2017,(4):120-125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边界地区正逐步成为各省、市关注与探索的重点。文章以江西省赣州南部地区为例,通过对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交通设施改善带来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探索省际边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并结合赣粤边界地区实际,提出谋划战略平台承接区域产业转移、融入高快速交通体系引导要素集聚发展、培育增长核心极参与区域内外部竞争、推动跨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互促等举措,以期为国内同类型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城镇化已引发诸多问题。当前,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深化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初步研究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并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和下辖抚宁县为研究案例分析得出区域产业联动的具体策略,从而提出较为可行的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地区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制造业方面应以综合提升为主要策略来构建区域制造业产业合作园区,旅游业方面应以整合促进为策略来丰富、充实区域旅游体系,从而推动市县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成武县位于鲁南城市带菏泽组群,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在目前区域产业转移、快速城镇化战略机遇下,实现快速、精明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城市谋求发展的现实需求,其中探寻合理的城市定位是指导城市发展方向路径的首要策略。文章从分析成武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基于资源本底和现状发展的特征问题,从区域格局看发展动力,基于发展动力探寻城市定位。探索符合欠发达地区转型期快速发展需求下的城市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4)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边界地区正逐步成为各省、市关注与探索的重点。文章以江西省赣州南部地区为例,通过对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交通设施改善带来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探索省际边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并结合赣粤边界地区实际,提出谋划战略平台承接区域产业转移、融入高快速交通体系引导要素集聚发展、培育增长核心极参与区域内外部竞争、推动跨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互促等举措,以期为国内同类型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趋势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带来新契机与新挑战.在比较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导向,给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7.
1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着很大差异,也面临着不同的任务.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化水平的飞速提高,城镇面临的足职能完善、空间的合理化,以及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低,面临的首先则是利用合理的城镇化道路来起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的迫切任务.固原县是宁夏南部地区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县,同时也是南部山区的中心城市,县域城镇化对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固原县是农业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使得研究、实现其合理的城镇化道路更显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廊坊市位于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地处我国城镇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大北京核心区域的腹地,受京津的带动和影响,目前已进入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加速阶段。对于廊坊这样的快速城镇化地区,科学、有序的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下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朋 《规划师》2013,29(4):27-31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转型,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各种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被相继提出,即所谓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主要是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于一体的城镇化模式。传统城镇化被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空间分布不合理而带来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问题。珠江三角洲作为城镇化高度发展地区,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之后,城镇化水平高达8 0%以上,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耕地大量流失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为此,珠江三角洲从城市空间组织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空间最优组织模式,寻找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含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也是重点发展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是苏北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沿海经济带"等战略的提出,滨海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不同于以往的剧烈变化。文章选取30余个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滨海城镇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外部形态、中观的功能布局和微观的内部空间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滨海城市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特征。此研究不仅有助于认知滨海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为滨海城市由于空间结构演化所引发的灾害和城市问题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策略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城市空间区域不断扩大,产业不断集聚,交通繁忙,城镇连绵区迭加,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水土资源流失,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我国城市化区域许多新的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严重挑战。本文特别针对在21世纪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五个关键性策略,对有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高密度区人口膨胀、交通 拥挤和环境恶化等不可回避的紧迫现实问题 及既有绿道理论难以支撑该类区域内绿道建 设的窘境,本文以居民近地健身为切入点, 适应生态、健康、智慧等城市发展趋势,创新 地提出微型绿道的概念与模式,从切入点的 不同、组成与分类的差异、侧重点的不同探讨 微型绿道对绿道的创新与发展,并探讨其几 何、拓扑、层级网络形态结构,重构快时代高 密度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绿道在城市 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聂康才 《山西建筑》2008,34(2):41-42
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问题日趋复杂,传统的城市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现状,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引入系统研究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城市进行了研究,从而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福建省加快以沿海城市带为主轴的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布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显,城市总体规模偏小,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优化城镇空间组织,开展乡镇合并以及拆村并点,简政强镇,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郝铖杰 《中国建材科技》2013,22(3):134-135,138
城市化愈演愈烈,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障碍,城市化发展快速阶段交通发展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协调、质量和公平。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城市交通规划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一些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问题”相继出现,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学术界也纷纷出谋划策,探求治病良方。郑州市地处中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进行了包括环路建设、“畅通工程”等在内的多种建设与管理措施,保证了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展开。然而其中心区的交通瓶颈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问题在中西部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入手,对郑州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老港区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一些港口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港口城市化的发展,必须要对老港区进行有效的更新和改造。但是在对老港区进行更新和改造时,必须要确保更新和改造后的老港区能够与城市空间保持一定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new towns that are close to the existing urban fringe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ccommodate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ong development time of the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 these new towns,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usually lags behind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Therefore, to ensure urban accessibility, governments utilize bus networks to bridge the connectivity gaps of metro systems. To assist the design and decision-making required for bus and metro interconnectivity and optimize publ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this study proposed a quantitative network-based framework. The proposed framework extended the exist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ory and identified five indicators to assess and optimize the network design.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 nine typical cases in Shanghai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analysis framework suggest that more edg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bus stops within the walkable area of a metro station entrance) and other nodes can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study area and create a well-integrated system.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able to provide an insightful understanding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and transport facility arran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