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针对师范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卓越计划专业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师范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重庆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几条具体措施,并对师范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计划的开展提出了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顾艳 《电子世界》2013,(17):163
继电保护原理作为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从matlab仿真的应用、系统论的应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继电保护本科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并指出教学任务和重点,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CDIO教学理念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并在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很好地培养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本文结合国网技术学院企业定位及优势,对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黎  张敏 《电子世界》2013,(6):156-157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从而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经过历史与实践的检验,至今仍为各国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石,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再发展。文章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并在借鉴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上完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1],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和实践能力要求,设计有效的培养体系和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本文以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创新培养模式为例,阐述自动化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及三段式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磊  刘雅祺 《通讯世界》2017,(6):276-277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定为主要教学计划,是由工科教学向工程教学转变的重要项目,目前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双向培养,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学生,计算机卓越工程的培养成为校企重点改革教学内容.本文主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校企合一模式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进行阐述,首先对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详细的说明了校企合作在产学联动中起的作用,最后对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途径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培养计算机专业培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8.
蒋留兵  车俐 《信息通信》2013,(4):157-15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文章研究了我校信息对抗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高等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与实践途径,进一步提出在模式创新和突出专业发展特色方面可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分析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根据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电工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是当前学科交叉、渗透的必然趋势。本文对所在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物理学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探索性研究,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结合专业优势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物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基础教育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组就"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农林信息化工程师为基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林业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为努力方向的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以满足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顺应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结合自身学科定位,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电子信息类创新拔尖人才为总体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包括开放式培养方案、开放式课程设置和开放式教学方式,初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高校工科电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门课的特点之一。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以培养符合新工科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的具有闭环反馈机制的课程建设方案,重构了课程知识体系,探索了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建立了面向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厚植空天报国情怀,形成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的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实践特点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具体实际,构建了适应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应用型课程体系,组建了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实践教学五层次体系,探索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新建的教学体系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学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必须立足于实践,将最新的技术成果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工程实践、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电子科技活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进行论证,并对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前瞻性的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目前高校中开展的科研训练项目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本科科研训练活动的实践,主要针对理论教学与科研环节的统一,科研训练模式的多样化、训练项目的实施以及质量考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冯梅  张磊  廖敏  李军锋  杨虹  王斌 《微电子学》2020,50(6):868-874
集成电路(IC)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也是重庆以“芯屏器核网”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重庆市以创新为引领加速产业转型,聚焦IC产业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高效协同。文章将IC产业链分为IC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成品测试四个核心环节,围绕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研发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企业、科研项目六个创新链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在重庆市IC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炼了创新链中仍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产业创新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在深刻剖析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实验课程中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开展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多样化考核方式,将创新理念融入整个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通过改革使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承担起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五位一体”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可行性、操控性和效能性,并结合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践,阐述了这种思路不仅能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开辟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而且还能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腾飞带来旺盛的生命力、强劲的竞争力和持久的创新力.  相似文献   

20.
电工电子创新教育平台以“创新引领、资源共享”为顶层设计,以学生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通过自制电子设计竞赛系统性实验平台、丰富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完善校级管理机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等举措,搭建校级创新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省内外高校,培养了大批卓越创新实践能力、严谨科学探索精神和以德为本、以业为基的综合素质拓展的高端电子信息类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