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2.
黄庄巍  邹广天 《建筑师》2021,(1):123-131
1930-1970年代,我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卢毓骏以结构理性主义为主要理论工具,融合西方现代建筑主流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儒家文明,结合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设计理论研究及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构.本研究将基于民国以来现代建筑运动向我国传播发展和二战后世界与中国历史格局背景,对卢毓骏的理论建构路径与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基于现代建筑内核与中国建筑传统二元矛盾冲突、融合的思想要素.研究将有助于完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多元探索的丰富图景,呈现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发展中的结构理性主义基因,补充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发展叙事.  相似文献   

3.
胡颖 《浙江建筑》2005,22(4):86-87
阐述了中国建筑史教育对中国建筑创新的特殊意义,倡导通过大力传承本土建筑文化,培养和提高本土建筑师学贯中西的素质,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为中国建筑文脉发展和理论创新发挥先导作用,帮助整个建筑创作体系向"知己知彼"、"温故知新"、"通古今之变"比较成熟的方向前进.这对于当前欧风建筑盛行的建筑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历史建构、体系研究、理论阐述、学术发展、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历史保护诸方面均做出重大贡献,文章仅就梁先生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两个基本方面: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建筑唐宋与明清两个体系之结构与术语学术阐释方面,所做重要学术贡献加以扼要梳理分析,或可以此初步了解梁先生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学术史上所起重要影响与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复合 《华中建筑》2002,20(3):81-84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建筑,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优秀成果和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不受到当时社会需要、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半个世纪以来,老一辈建筑师对在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如今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有些建筑师把建筑创作要全盘西化,走一种超现实的道路,也有不少建筑师走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9.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建筑风水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别除迷信,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1.
颜萍 《工业建筑》2005,35(1):93-95
先分析了结构主义的出现、本质以及它的特征 ,继而探讨了结构主义对建筑创作的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绪洪 《建筑技术》2005,36(12):945-947
中国建筑石雕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从汉朝开始影响到东南亚和朝鲜、日本等地区。中国长期以来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建筑石雕这一艺术形式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在建筑布局上讲究中轴线和对称的形式美,影响了建筑石雕的装饰形式;道家思想讲究人和建筑的自然融合,带来了人工刻意雕琢,追求神情和韵致的结果,作品宛若鬼斧神工。另一方面,中国大陆面积的77%为地球三大岩中的沉积岩,沉积岩便于加工,为我国建筑石雕的大量制作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刘世龙 《工业建筑》1995,25(7):25-30,64
本文主要就建筑详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为详图库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说明了详图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建筑软件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库的内容及方法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当代建筑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得实用与功利,而城市乌托邦所具有的对现实城市的批判性和未来指向性,可以促成建筑教育向本质的回归。本次国际合作教学试验性地将乌托邦思想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不仅使原有教学内涵得到极大拓展,更使乌托邦本身得以在当代建筑教育中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兼收并蓄多元发展--把脉城市建筑风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哈尔滨建筑风格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从而指导城市建设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旻昊  陆可人 《工业建筑》2011,41(9):49-52,66
通过对建筑中结构对建筑的影响和结构对建筑发展的贡献两方面论述建筑设计与结构运用的关系,最后对结构与建筑的综合设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学范畴下的意境研究以及建筑意境之说的探源和其相关概念的分析与再读,肯定了现代建筑同样能够营造出传统意蕴,并明晰了现代建筑意境的内涵,即在特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作为审美客体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其所表现出的特定氛围和艺术情趣,以及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的感悟。这种意境存在于东方,也存在于西方;存在于古代传统建筑之中,也存在于现代新建筑的内外。但在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和历史背景下,其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叶小群 《工业建筑》2006,36(11):45-47,55
面对在建筑设计创新领域中工业建筑设计领衔意识的弱化与消解,剖析了建筑设计创作方面的困惑,通过追溯工业建筑创作对建筑设计创新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提出工业建筑创作是解决“建筑基本问题”的原探索命题,并阐释回归工业建筑创作对设计创新技术的原动力、环境的原生态、美学的原表现现实和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筑之美在于它不仅是建筑材料构筑的实用空间,更在于建筑创作中蕴涵了某种主题思想,即建筑意象。如悉尼歌剧院的"帆船"形态成为经典,"流水别墅"更是建筑史上的瑰宝。结合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阐述建筑意象构思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20.
乐嘉龙  安敏 《工业建筑》1995,25(8):17-20
本文介绍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计算机进行CAD辅助设计的概况,介绍了三种常用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