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工业界及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事故中,大多数原因是人为事故,预防事故和减少意外伤亡的作业,是企业安全生产与卫生管理长效久存的不变目标,在涉及安全生产的作业中采用人机功效作业方法,可以减少人们犯错机会,降低人为失误概率。本文对虚拟装配环境的特点及常见的人因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虚拟装配作业仿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机生产过程中定子和机壳装配这一重要环节,基于西门子Tecnomatix软件平台模拟真实生产现场环境建立虚拟生产线,进行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虚拟调试,并结合人机工程学进行工艺优化,提高了产品装配质量和效率,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为电机生产企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高铁传动装置的核心部件生产为例,介绍对于人机共同作业装配生产类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提高装配过程的作业效率,加强对工人操作控制,进一步提高产品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产品设计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保障舱设计可能带来的质量问题,采用虚拟装配仿真技术,运用虚拟现实环境的可视化决策IC.IDO系统,构建保障舱仿真计算模型。对实际装配作业活动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作业人员在舱门、吊装等结构的人机工效情况,并开展评估决策,为优化产品设计结构、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工人的作业疲劳进行改善,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利用HumanCAD软件搭建虚拟作业环境,从操作可及度、视野分析、舒适度、作业姿态等方面对作业过程进行人机仿真。并以WZ西服缝制工位的生产作业为例,运用HumanCAD软件对缝纫作业的过程进行仿真和人因工效评估,从而得到具体的改善方案。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定量化的仿真分析方法符合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和准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工效目的,研究了某装配生产线,应用人机操作与动作分析方法,探讨装配线上操作者的作业方式,解决作业中的人机协调问题。结果表明:采用改善后的装配作业方式,提高了装配效率,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7.
以DELMIA为仿真平台,对搅拌车装配过程进行虚拟仿真研究。直观分析产品的可装配性,结合人机工效分析和评估结果对其装配工艺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和综合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实现生产工艺与制造系统的虚拟协同设计,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8.
以DELMIA为仿真平台,对搅拌车装配过程进行虚拟仿真研究.直观分析产品的可装配性,结合人机工效分析和评估结果对其装配工艺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和综合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实现生产工艺与制造系统的虚拟协同设计,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9.
熊晶  杨龙 《装备制造技术》2012,(7):13-16,27
为在职业伤害发生之前,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出伤害发生的原因,利用DELMIA软件,分析评估了高速列车装配过程中制动管安装工序存在的人机工程问题,并验证了DELMIA仿真评估的可靠性,对存在不良人机工效的作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措施,还在虚拟的装配环境下,检验了改善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以DELMIA为仿真平台,对某登陆艇导管结构的装配过程进行虚拟仿真研究,运用干涉检查、碰撞检查等手段,结合人机工效分析和评估结果,对装配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和综合优化,形成合理的导管装配路径,提高导管装配质量和效率,实现生产工艺与制造系统的虚拟协同设计,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图像自然特征的增强装配引导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增强现实的产品装配引导有助于提高装配过程的人机效率,研究了增强装配引导信息的建模技术,实现装配过程引导信息的统一组织管理;基于图像自然特征,利用BRIEF算法进行图像匹配,实现虚实装配零件注册;基于虚实注册信息,实现装配引导信息在真实装配场景中的叠加,并建立了增强装配引导原型系统。增强装配引导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用于辅助工人进行装配作业,有助于提高装配培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多模糊信息条件下的物料配送路径规划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流装配线的物料配送是支撑装配线运作的复杂系统。配送准确、及时不仅能够保证生产不断线,还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发挥混流装配的优势。但是配送环节中往往存在工位货物需求量,工位预约到货时间和车辆运输时间不确定等因素,使得传统路径规划模型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场情况,反而因种种异常导致事倍功半。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考虑,建立模糊信息条件下的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并改进传统混合智能算法去求解模型。算法设计上,采用轮盘赌启发式算法来缩小初始解的搜索范围,在交叉算子中提出用广义海明相似度概念来区分染色体的相似程度,在进化过程中采用双选择双变异流程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实例证明该算法处理不确定因素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并对模糊参数中关键因子的置信度选择不同值进行对比分析,给出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轿车车身冲压线端拾器Tooling的空间结构设计和标准件选型主要依赖工程师经验的问题,以及由标准件长度系列的不连续性所导致的手工调整的效率瓶颈问题,分析了Tooling装配过程的数学本质.首次引入机器人运动学Denavit-Hartenberg模型,基于反向运动学原理和虚拟装配的空间约束关系,建立了Too1ing空间装配的数学模型,并根据Tooling装配所用标准件长度不连续的特点,进一步给出了Tooling吸盘组件的空间位置调整策略.最后,通过对虚拟装配计算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实现了轿车车身冲压线Tooling的虚拟装配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装配作业疲劳,降低动作强度,提高装配质量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因工程仿真分析的装配序列综合评价模型。以装配序列的人因性能优劣为目标,创建了包含定量与定性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装配序列人因工程仿真分析模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人因分析方法获取人因性能的基础指标属性值。采用客观自适应熵权法和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利用三角模糊数定量化定性评价值,基于Topsis框架得到适合人体作业的最优装配序列。最后结合Tecnomatix数字化仿真平台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某航天产品减速器可行装配序列的优选,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机械产品在装配设计、结构设计和培训等方面的效率,介绍一种以Unity3D引擎为工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可在智能手机上流畅运行的机械产品拆装系统。首先,将三维模型从专业设计软件导入到3DMax中,简化零件模型的面数,构建场景模型; 其次,在Unity3D中设计World Space交互菜单,提供简洁友好的虚拟交互方式,通过C#语言,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双目立体视觉、陀螺仪头部跟踪、交互外设适配及控制和角色控制器; 最后,以二级减速器为例,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拆装展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人机交互性能良好,具有高度的沉浸感,可以满足机械产品虚拟拆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轨道车低速行驶时存在效率低、排污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力轨道车电液混合驱动系统,用静液压传动所具备的无级调速代替电机变频调速,以提高系统传动效率。根据轨道车技术参数和典型行驶工况,计算出驱动系统中泵源的当量总排量,结合现有成熟产品,设计了几种可行的泵源组成方案。基于轴向柱塞变量泵效率函数,针对轨道车典型行驶工况,利用AMESim软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得到了电液混合驱动系统泵源的最优方案,为提高轨道车行驶特别是低速行驶时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潘志兴 《装备制造技术》2012,(6):132-134,141
为了确保汽车的设计能面向制造,改善汽车的装配性。在汽车开发过程中,结合制造工艺水平,利用虚拟装配,分析、预测产品模型,对产品进行数据描述和可视化,做出与装配有关的工程决策,而不需要实物产品模型作支持。从而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对汽车产品装配性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混流轿车总装配线的动态规划与仿真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设计合理的轿车总装线和提高生产效率,分析了其总装工艺流程及特点.建立装配线负荷平衡的数学模型及在3种不同阶段时的目标函数,确定了设计参数的上下界限并分析了各种启发式求解算法.采用最小生产循环来研究混流装配线的产品投产排序问题,建立了基于闭环工位时间移动窗口的最小化装配线空闲与超载时间和准时生产环境下零部件消耗速率均匀化的目标函数,并分析了3种优化算法.在数字化工厂软件eM-Power的平台上建立了轿车总装车间的底盘工段与分装工段部分工位的仿真对象模型及控制逻辑.最后,进行了生产评估并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液压分配阀属于整体式单路换向阀,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的液压控制系统中。通过对分配阀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完成了阀的设计和计算。运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对分配阀零件实体建模,实现了各零件的虚拟装配;同时生成二维工程图。通过二维绘图软件AutoCAD对二维工程图进行完善、输出,最后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20.
以CRH3型高速列车头车与标准CHN60型轨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动力学软件RecurDyn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弹簧阻尼模型定义轮轨接触关系,跟踪检测服役列车不同运行里程下的车轮粗糙度,根据相关文献的轮轨接触刚度计算结果,对高速轮轨滚动接触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取该头车的后转向架二位轮对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里程的增加,车轮表面粗糙度减小,使得轮轨接触刚度增大;轮轨横向力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其频率主要分布在10 Hz以下的低频段;轮轨垂向力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而增加,并在5、10、28 Hz附近有比较明显的主频率段;轮轨纵向力主要由切向蠕滑力的纵向分量构成,与轮轨垂向力在时域分布和频域分布上均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