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区氮转化细菌及脱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多管发酵法,测定了某潜流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研究了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与TN去除效果的关系,测试结果:氨化细菌为5.0×104~4.6×106CFU/g,亚硝化细菌为53~600 MPN/g,反硝化细菌为120~1500 MPN/g,表现为氨化细菌是优势细菌,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少。沿水流方向各级湿地单元根区氮转化细菌呈递减趋势(即第一级湿地单元>第二级湿地单元>第三级湿地单元);同级不同植物湿地单元中氮转化细菌数量无明显差异。湿地单元TN去除率低,氮转化细菌数量与TN的去除率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植物受污水胁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植物是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受污水胁迫面临的问题,寻求相应解决对策,可为人工湿地的合理构建和人工湿地植物的适当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阐述了人工湿地植物的作用、选择原则以及研究现状,分析了人工湿地植物受污水胁迫面临的主要问题:植物生长周期短、衰退和生长速度缓慢以及根系扩展不利等,提出人为干预、选择抗性强植株以及合理植物配置等解决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潜流式人工湿地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微生物特性及机制,以位于常州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内的潜流式人工湿地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旁路试验系统中的植物根系、湿地填料及湿地土壤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镜检、脲酶、磷脂脂肪酸(PLFA)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填料中含有团藻等菌胶团和轮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团藻等菌胶团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及光合作用,利用尾水中N、P进行生物代谢,去除低碳源条件下尾水中的N、P等。湿地脲酶平均含量(N)约为22.43 mg/g,其活性与TN的去除呈线性相关,活性越高,TN去除率越高。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湿地填料中饱和脂肪酸(PLFA)含量为99.3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为0.70%,这与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中的PLFA含量有很大差别(分别为76.97%、23.03%)。以脂肪酸生物标记量为指标,显示湿地填料中形成了以好养细菌为优势种群的微生物生态结构。团藻、好氧微生物是低碳源尾水中TN等污染物去除的主要载体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间歇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分析了间歇流人工湿地去除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效能.结果表明,在进水指标为:化学需氧量300mg/L~500mg/L,氨氮40mg/L~60mg/L,总磷9mg/L~16mg/L,水力停留时间4d,各项指标去除率分别为83%,75%,40%.试验表明,间歇流可以有效利用大气复氧,缓解植物根系放氧不足的矛盾,有助于污染物的去除.床体中填充石灰石,起到了调节pH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4种湿地植物受污水胁迫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及其抗性研究是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的关键所在。对人工湿地植物受污水胁迫生理生化指标与污水停留时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人工湿地植物耐污水胁迫能力的强弱,可为人工湿地植物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研究了污水胁迫不同时间(2d、4d、6d)对芦苇、香蒲、芦竹和美人蕉4种山东地区常见的人工湿地植物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变化及相关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污水胁迫天数的增加,芦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污水胁迫时间呈正相关、香蒲呈负相关,芦竹和美人蕉的叶绿素含量与污水胁迫时间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植物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与污水胁迫时间均呈负性相关;MDA的含量与污水胁迫时间均呈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间歇进水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研究了间歇运行条件下湿地对人工废水中COD和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后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80%、70%,出水的pH值和DO较进水有所提高.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流上层0~25 cm、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流上层0~35cm以内.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基质、植物根系等过滤吸附、截留以及微生物氧化作用实现的.结果还表明启动阶段对湿地植物根系的诱导生长,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气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具有成本小、温度低等特点,获得了广泛的工业应用。采用高压高频交流电源,通过PC控制系统调节氦气和氧气的比例,建立了等离子体射流试验系统。利用高速相机获得了放电图像,测量了射流发光长度和放电起始电压,系统分析了氧气含量对氦氧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氧气会抑制放电过程的发展,进而对等离子体射流的特性造成影响,使得等离子体射流的发光强度和长度大大降低;放电起始电压增大,放电频率增大,放电电流尖峰数值增大,而放电功率则没有太大变化;He和N的光谱强度随氧气含量增大而减小,O的光谱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武(当山)-神(农架)公路植物根系的抗拉特性,在公路沿线选择4种灌木,2种乔木和2种草本植物根系作为试验材料,利用万能试验机得到根系拉力和时间关系曲线,确定了各植物根系拉断时的峰值拉力,测得拉断时根系断口处的直径,计算出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并通过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得到了各种植物根系拉力峰值、抗拉强度与根系直径之间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的拉力峰值随直径的增加而增加;除马桑、野漆树外,其他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随着直径的增加而降低;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均能够较好描述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乔、灌、草本植物根的抗拉强度比较接近,其中草本根系平均抗拉强度最大,灌木根系的最小。探明植物根系抗拉特性,可为边坡植被护坡工程构造设计及植被类型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钙离子是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植物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作为钙离子的感受器,在植物调控自身代谢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植物中CDPK的结构特性、进化特性、分布及表达特性,以及CDPK在植物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今后培育能抵御多种逆境胁迫,并兼具广谱抗病性的新品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取短毛蓼、水蓼及鸭跖草3种锰超吸附新型湿地植被建立7种不同植物组合的垂直流人工湿地(VFCW)系统,通过示踪剂实验得到不同工况下各系统的水流停留时间分布及水力学特征参数,得出水流在VFCW系统中的流态是介于活塞流与全混流之间的流动型式,植物系统根系的延伸有利于水流流态接近理想推流;各系统的水力学停留时间随水力负荷(HL)的增加而降低,植物混合时的停留时间较单一植物运行时间缩短;水力负荷的变化对有植物系统水流扩散的影响明显,对无植物系统的影响不大;测定各系统中植物的生物量及含水量,得出单一植物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与生物量、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山东地区湿地园林植物生态效能综合评价及分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园林作为一种崭新的园林形式是对传统园林形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与创新,也是现代园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植物是湿地园林景观营建最核心的要素之一,科学合理地选择应用湿地植物是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应用特尔菲专家评价法,遵循了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原则,从生态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景观效果、生态效能、安全性和经济特性六个方面系统地建立了山东地区常见的湿地园林植物生态功能与生态适应性评价应用的综合指标体系,对山东常见的80种湿地园林植物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结果表明:综合效能为Ⅰ级湿地园林植物有17种;Ⅱ级湿地园林植物24种;Ⅲ级湿地园林植物22种;Ⅳ级湿地园林植物17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原始GCL的膨润土自由膨胀指数变化情况,埋入有植物生长的土壤中GCL的膨润土自由膨胀指数变化情况,得到土壤中溶液与植物根系均对膨润土的自由膨胀指数有显著影响的结论;采用膨润土元素测试试验研究GCL中膨润土埋入土壤前后各阳离子的氧化物含量变化情况,发现Na2O与CaO含量下降最明显,且化合物Na2O在GCL埋入土壤后含量相差2.36倍;采用渗透试验研究土壤溶液与根系穿透共同对GCL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液与植物根系穿透均对GCL渗透系数影响较大,其中溶液影响大于所取植物根系的影响,且根系直径越大渗透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13.
潜流型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湿地应用中较好的池型、湿地植物和填料介质的类型。认为采用往复流有助于形成脱氮的环境,种植具有浓密和较长根系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有利于提高脱氮效率,种植具有茂盛枝叶的湿地植物如凤眼莲、浮萍等可以辅助除磷。同时认为沸石床去除氨氮效果更为明显,碎石床除磷效果较好,而综合考虑脱氮除磷效果,粉煤灰床则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寒冷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效果,解决了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冬季运行的问题。为北方地区寒冷气候下应用湿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与保证.方法在冬季增加保温措施后,通过对全年水质指标的监测,得到沈阳浑南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对生活污水中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生活污水的进水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COD)为182-423mg/L,氨氮(NH3-N)为42.0~69.45mg/L,总磷(TP)为4.11~8.0mg/L,各项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36%、97.97%、89.81%.结论沈阳市浑南垂直流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安全越冬,利用水流的进入和排出有效的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缓解床体内氧气不足,大大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且从效果上看,冬季的去除效果与其他季节的效果相似,并无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Homo sapiens)距今约5~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迁徙至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为了适应各种新环境而产生的肤色表型变化形成了人群肤色的多样性.针对环境如何影响人群肤色表型变化这一问题的探究,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出众多的理论假说来解释肤色和环境的联系.随着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表型资料的大量积累及基因组学数据的大量产生和分析,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色素基因与亚欧人群肤色适应性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环境因素和遗传机制对亚欧人群肤色适应性进化及其混合人群适应性进化进行综述,并对亚欧混合人群肤色适应性进化研究作出展望,以期全面了解亚欧人群肤色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和多基因互作下的亚欧人群的色素沉着,全面地解析人类肤色表型的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煤粉富氧燃烧着火模式判断和动力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煤粉在富氧气氛下的燃烧机理,尤其是煤粉富氧着火模式的判断,在热重分析仪上,模拟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的煤粉富氧燃烧过程.选取5个不同的氧气体积分数:21%、40%、60%、80%和100%,并且模拟了2种气氛下(N2/O2,CO2/O2)和不同颗粒大小的煤粉的富氧燃烧过程.并根据普适积分法,计算了煤粉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提出了一种根据TG-DTG曲线判断煤粉着火模式的新方法,它使得煤粉着火模式的判断更为准确.研究发现,在CO2/O2气氛下的富氧燃烧过程中,当煤粉粒径小于40μm时,煤粉发生非均相着火;当煤粉粒径大于200μm时,煤粉发生均相着火.大颗粒比小颗粒受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实验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从床体结构、湿地植物、系统耗氧与供氧及运行参数的选择等方面对人工湿地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掌握有关基本规律,使之对今后的实践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蚯蚓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蚯蚓引入人工湿地,可以延长人工湿地的食物链,增加人工湿地食物网的丰富度,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蚯蚓可作为一个有效生物指标适时监控人工湿地的运行状况;蚯蚓能改变人工湿地中物质的循环途径,使污染物质脱离人工湿地系统而进入其他的循环系统,以降低人工湿地的污染负荷.优化的蚯蚓人工湿地依靠基质、植物、蚯蚓和微生物联合作用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并能解决人工湿地存在堵塞、退化等问题,提高人工湿地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氮、磷去除机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湿地是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在脱氮除磷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文中比较全面的总结了近几年来在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着重讨论了基质、植物、微生物、水力负荷、温度、溶解氧等因素对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为了提高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扩大人工湿地应用范围,今后需要开展3方面工作:(1)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氮磷去除机理;(2)考察更多环境因素对氮磷去除的影响;(3)研发、改进工艺。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不同种类湿地植物在铜污染废水中对铜吸收能力的差异,在人工湿地池中对10种湿地植物的吸铜能力及其规律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湿地植物间植株铜浓度相差2倍,而植株铜积累量相差41倍,其原因是不同湿地植物间植株生物量(干重)相差51.8倍.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类湿地植物的铜积累量与植株铜浓度无明显关系,而与植株生物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该结果说明,在铜污染废水处理的湿地工程技术中,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种类对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而在选择对铜积累能力强的湿地植物时,首要选择指标是植株的生物量,其次是植株铜浓度.本研究还筛选出了4个对废水中铜吸收积累能力强的湿地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