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宁  朱育帆 《中国园林》2024,40(5):34-39
唐代王维辋川别业诗、画、园兼备,是现代园林史 研究者公认的最重要的唐代造园案例之一。以往研究多集中在 辋川诗文、绘画与二十景现地方面。由于考古数据的缺失,很 少有涉及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层面的研究。对于园林研究来说, “空间”层面的研究是无法回避一部分,以当今辋川地理山水 空间为基础,利用古文献、地理信息数据和20世纪60年代卫 星图等资料,分析王维至今一千多年以来辋川别业所在地—— 辋谷可能发生的山、水变迁内容,最后大致推测出王维时期的 “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邀友游园时的感发。诗人面前的风景是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此亭面水而建,凭栏可观湖光山色,因有此景,激发了诗人与知音对饮的情怀。 这里园林本身是“景”,而诗人的感发是情。“景”已不再指风景之景,它是诱发游人联想,从而生情的载体;成为感染观者,引人入化的境,是如境之景。好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也可诱发观者的联想,成为如境之景。情由景发,景亦溶情,赋景于意,感染他人。日本禅宗的“造境启悟” 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著名枯山水就是禅宗精神下的园林作…  相似文献   

3.
钟国庆 《园林》2000,(7):12-13
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辉煌时代,也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全盛时期,王维正是当时山水田园诗派和文人园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把诗画情趣赋予山水景物,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生动地描写自然田园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诗、画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园林艺术设计大师,他所建的“辋川别业”是集我国唐代园林之盛的综合性园林。他因景作画,因景作诗,而亦因画造景。凭借诗人对自然美的细微洞察和艺术敏感力,充分利用成景的艺术和技巧,合理组织及描述地形、地貌、动植物和建筑物,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从各个方面表现出王维诗中的风景园林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诗、书、画、音乐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其五言律诗后人尊称为“五言宗匠”;因精通音律,官拜大乐丞,掌管宫廷乐队;又“工草隶,尤画山水”推为文人画鼻祖;平生笃信佛理,终身事佛,世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南宗水墨画的代表人物,画坛上有《山水论》、《山水诀》两本著作流传后世。王维生活在一个佛教气氛浓郁的家庭环境中,父亲在他早年去世,母亲一生笃志信佛。王维事母极孝,特意建造了辋川别业,作为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而一直侍奉到去世。由于王维的意识形态里糅和进佛家参禅顿悟的佛寂思想,所以,山庄的意境也是,萧瑟、静寂、冷洁。其静寂、澹泊、闲逸的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于辋川景致中。  相似文献   

5.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繁荣盛世,其古典园林发展也与之相应达到全盛的局面.安稳繁荣的社会局势为文人雅士依照其审美情趣对园林建设奠定了基础,造就中国历史上许多独具特色的文人园林,其中王维的辋川别业便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辋川别业中,花是表达诗人园林意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无疑为后世研究唐代园林的造园手法及文学意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来源.本文以王维营建辋川别业所作的《辋川集》为材料,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探讨花意象在辋川别业的布局特点及其折射的造园思想,从而归纳王维作为诗人对于园林营建和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辋川集》是王维的重要代表作,人们对其诗作中包含的禅宗佛理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从文中的一些意象来浅析诗人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7.
王玏  魏雷  赵鸣 《华中建筑》2012,(5):105-107
中国古典园林的完成多与画家有关,许多园林理论也与画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以王维的画论《山水诀》为研究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其画理,结合辋川别业这一园林实例,探讨了《山水诀》中的相关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美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山水诀》中的园林美学观点。希望通过对传统画理与园林美学的研究,在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园林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唐代杰出诗人、画家、造园艺术家,佛性禅意对其艺术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造园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维营造的园林作品“辋川别业”,其人文意境颇具禅意,同时有着天真、生动、性灵的美学特征,是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园林的美与哲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蓓蓓 《规划师》2004,20(1):99-100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从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园囿和土族地主阶级的别墅山庄,到后期在城市中,以自然山水为景境的帝王的苑和私家园林都离不开中国的自然山水。前者是直接与自然山水结合,后者则是在对自然山水真实而深刻的观察后,加以概括、提炼的—种艺术再现。所以中国的造园和山水画艺术有很深的渊源,虽然两者的空间形式不同,表现的手段各异,但有共同的原则就是来源于自然,都必须“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0.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古曲建筑艺术的突出特征之一即是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机地协调统一,无论是城廓、宫殿,寺庙书院、还是官宅、民居都讲风水之理,因山水之势,借自然之景,尚花木之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堆山理水,植花芳草,栽木育林,筑亭台楼阁,并运用对景、借景、分景、障景、框景等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以人工的方法浓缩再现无限的大自然的美,表达人和自然协调统一的审美理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文豪都曾赋诗著文描写赞美,这里我们不妨摘录一些大家较为熟悉的著名诗句:曲径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儒、道、佛思想体系交融渗透其中,恰似“三教合一”的传统文人思想的物化.人们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理念.声景的构成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及虫鸟之声,更有古琴之韵与戏曲之境.由此构成的园林声景,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相似文献   

12.
阴帅可  杜雁 《中国园林》2012,28(1):85-87
“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园冶》书中较少论及其体的造园技术和方法,而是在深刻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运用以境启心、以境论景的写作方法向读者阐明了因境成景,景境互融的基础设计思维,即在合理顾及地宜、人宜的前提下,发挥设计师的能力,创造出优美之景致,感人之意境,通过与其他园林古籍理论和园记历史实景的类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3)
山水之间、自然之景,《桂林山水》就是这样一幅奇妙的自然画卷。为引导学生能够走入桂林山水的世界,品自然之美,赏山水之乐,将图文结合开展教学十分重要。图文结合不仅能够将《桂林山水》教材以生动、直观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笔者将结合《桂林山水》教材,谈一谈如何利用图文结合,将《桂林山水》这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 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 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 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 智慧。川西林盘是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是乡民于川西平 原山水自然之中赋予精神创造的景观物象。以山水文化“形意-象”逻辑关系为整体思路,以“人-情”“物-景”为两大 方向,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进 行分析和论证,探究川西林盘人文精神需求和物质表征的价值 导向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应的营建办法,致力于 “人-情-物-景”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建构起川西林盘人居环 境营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旨在秉持发扬国故传统、与古为新 的精神,以川西林盘为代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营建之路。  相似文献   

15.
"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永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①古代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山水”作为至尊至敬的自然之“神”。秦始皇、汉武帝祭五岳(《尔雅·释山》、《周礼》有记)、敬四渎(为江、河、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有记),表明“山水”为祖国壮丽山河的象征,是  相似文献   

16.
王之羿  覃远  陈期钰  万敏 《风景园林》2023,30(7):133-140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17.
苗行健  林广思 《风景园林》2023,30(8):128-135
[目的]“境”是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元概念,关乎学科本质、学科命名以及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方法]通过检索《四部丛刊》数据库中“境”的合成词,挑选出境界、胜境、佳境、灵境、化境、环境、物境、画境、地境、境域、造境、情境、意境、善境、生境、艺境、园境共17个在当前风景园林学科或学说中常用的合成词,探究“境”字更广泛的内涵,并梳理出人们对“境”的认知过程。[结果]第1阶段认知停留在物质实体层面,“境”可释为“疆界、边界”,表示地理上的空间;第2阶段“境”成为人的内心感受变化及意识的对象化呈现,拓展出心理层面的内涵,同时可指称自然风物;第3阶段用以概括山水风物、描写各种自然形胜之间形成的情状和空间关系进而抒发感情,表达精神层面的内涵。[结论]当前风景园林理论或学说常用的一些“境”的合成词在古籍中少见或意义迥异。因此,在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构中,如何传承中文广为流传和内涵丰富的词语,并根据学科需要发展出新的专业术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建议在使用“境”的合成词时,尽量沿用含义丰富的古人常用词,以提高学科传播度和影响力;或在考察该合成词使用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和时代特色,挖掘新的常用词,焕发学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绘画艺术与园林艺术有不解之缘。从理论到实践,相互渗透,水乳胶溶。造园中的叠山、理水、比例等理论,多借助于画论。如“山脉之通按其水迳,水道之达理其山形”;“主山始尊,次相辅弼”;“山脊以石为领脉之纲,山腰用树作藏身之幄”;“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以及“三远”的布局手法等。有些造园大师本人就是画家、文人。所以我国的园林中有文人山水园这一分支之说。唐代诗画家王维造“辋川别业”;北宋皇帝赵佶(宋徽宗)集诗画之长造“艮岳”;元代四大山水画家之一的倪云林造“狮子林”;明代文人  相似文献   

20.
《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是明代朱之 蕃等人对彼时“金陵四十景”的总结集称,其景 图与题咏共时关联,集中揭示了金陵名胜的风景 特色和品题风尚,对解读金陵风景名胜的地方 意识和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现代 声景理论,以声要素识别及其环境特征为契入 点,结合《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的景图诗词 判读,在景观空间建构、听觉系统感知等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针对“金陵四十景”声音要素及其 动态场景进行联立解析,进而总结归纳传统声 景营造手法。以“天印樵歌”为例,通过图文解 析展现了朱之蕃笔下声音场景及其想象空间的 内在关系与变动趋势,分析论证传统景图声环 境与风景境域的同一性。相关研究为传统景观 集称图册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现代声环境分析视 角,为当代风景名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传统 声景解析的研究坐标与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