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使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探讨了不同滑移速度和载荷下聚酰亚胺粘结聚四氟乙烯(PTFE)基固体润滑涂层干摩擦和油润滑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对涂层与油复合润滑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随载荷、滑移速度变化,该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千摩擦和油润滑下的摩擦系数均变化不大;油润滑下涂层的摩擦系数明显低于干摩擦下...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基体表面粗糙度对MoS_(2)/Ti固体润滑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其摩擦磨损机理,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轴承钢基体上沉积MoS_(2)/Ti薄膜。通过划痕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粗糙度轮廓仪,分别评价MoS_(2)/Ti薄膜的膜基结合力、物相成分、表面微观形貌以及表面粗糙度,并采用球-盘摩擦磨损实验研究干摩擦、固体-油复合润滑和固体-脂复合润滑条件下,MoS_(2)/Ti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基体表面粗糙度的增加,MoS_(2)/Ti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加;薄膜中(002)_(MoS_(2))和(100)_(MoS_(2))衍射峰的强度先减弱后增加;薄膜与基体的结合性能降低。当基体表面粗糙度为0.01μm时,干摩擦条件下MoS_(2)/Ti薄膜具有良好的润滑特性,平均摩擦因数为0.101,磨痕浅且小;随基体粗糙度的升高,样品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薄膜的主要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转变为屑片形成和破碎。当基体粗糙度较大时(R_(a)=0.26μm),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大于机械啮合作用。采用固体-油复合润滑,高基体粗糙度的薄膜磨损表面不再出现片层剥落现象,磨痕较浅,平均摩擦因数最高可减小19%。固体-脂复合润滑条件下,样品摩擦磨损性能较差,基体粗糙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在不同滑动摩擦下的摩擦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润滑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工艺设计和制备了该材料,考察了其在不同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并对其摩擦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随着复合固体润滑剂含量的增多,摩擦学性能明显改善,但润滑剂含量过高将导致材料表面硬度过低;该材料适用于高载倚下的润滑部件;脂润滑条件下,复合固体润滑剂与润滑脂结合在摩擦面上形成的膏状润滑膜使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显著改善;在脂润滑高载荷条件下,梯度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损主要发生在磨损初期,之后磨损极小,摩擦系数也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水性环氧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的最佳固化条件,采用MFT-R 4000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仪评价了不同固化条件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表征手段,确定了体系的最佳固化条件.结果表明:固化条件不同,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差异很大;水性粘结剂与水性固化剂的最佳质量比为2:1,最佳固化温度为75℃,最佳固化时间为2 h;以最佳条件制备的水性环氧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摩擦磨损寿命比传统的有机溶剂型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约长30%.本研究为制备高性能环保型粘结固体润滑涂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摩擦磨损大多数情况下不利于机械设备,我国作为机械制造大国,降低摩擦磨损对工业进步及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陶瓷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作为工业应用中常见体系之一,主要以硬质陶瓷为基体,并掺杂润滑材料作为第二相组成,使其一方面继承陶瓷相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及强度,另一方面提高在常见摩擦环境下的润滑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航空航天、生物科技、高速列车等领域,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与探索。本文以陶瓷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为中心,首先阐述复合涂层及固体润滑材料的基本分类;其次综述不同制备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工艺参数对制备陶瓷基高温自润滑涂层性能的影响及改善方法;然后归纳改善陶瓷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探讨了提升减摩耐磨性能的可行性和研究潜力;最后总结目前陶瓷基高温自润滑复合涂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2点:(1)对复合涂层的物相分析仍以解释现象为主,没有完整的理论基础;(2)对不同制备工艺下复合涂层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的改善手段较单一。因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1)研究陶瓷基体和不同润滑相、附加组元、高温环境的协同作用机理,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2)针对不同制备工艺的成型机理,重点研究工艺参数的协同作用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形成的影响,扩展制备工艺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温固体润滑涂层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新型涂层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综合大量最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温固体润滑涂层中的材料体系(主要包括基体材料、润滑材料、耐磨材料)、涂层结构设计、涂层制备工艺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值得关注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提出了固体润滑涂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虽然有些情况下使用气体润滑,但一般认为润滑材料主要包括液体和固体润滑材料。根据使用环境和润滑材料特性,润滑材料可以划分为许多类。特种润滑材料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比常规润滑材料更为优异特性的润滑材料。通过分子结构、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提升润滑特性一直是制备新型润滑材料的主要途径。对于液体润滑剂和有机分子薄膜,常常将新型分子结构设计和摩擦化学机理探讨结合在一起以发展润滑材料。比如,作为可能的新型润滑剂,离子液体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官能团和摩擦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化学机制,以指导合成新型离子液体。有机薄膜的摩擦学特性强烈依赖于薄膜分子结构和构造结构。对于经典固体润滑材料,常考虑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方法提高或调整摩擦磨损特性。类富勒烯结构的出现赋予类金刚石薄膜更高的弹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而金属掺杂能够降低内应力并在有些情况下改善薄膜环境敏感度。由于合成新型聚合物润滑材料比较困难,因此,共混和无机纳米颗粒的添加成为制备良好力学性能和耐磨损特性聚合物润滑材料所采取的方法。高温润滑材料,特别是从室温到高温(1000℃及以上)均具有良好润滑特性的润滑材料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大的挑战。具有高温稳定性的稀土和陶瓷填充金属是目前设计制备高温润滑材料的主流方法。通过摩擦磨损特性的考察可以获得对润滑材料的表观判断,而基于磨损表面反应物质的分析对摩擦过程中发生在表面的摩擦物理化学机制的探究则是了解润滑材料服役特性和机制的主要手段,也是设计制备新型润滑材料依赖的主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钢/类金刚石(DLC)薄膜摩擦副在干摩擦4、122油和L252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润滑条件、载荷、速度对DLC膜摩擦系数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膜层磨损性能,研究润滑条件对膜层磨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脂润滑下DLC膜最大静摩擦系数分别减小了17%和38%;从0~2000 r/min转速范围内,DLC膜摩擦系数随转速增加而减小,油润滑下相比干摩擦DLC膜摩擦系数小15%~48%,脂润滑下相比干摩擦DLC膜摩擦系数在0~500 r/min转速范围小,超过500 r/min后干摩擦DLC膜摩擦系数小;油和脂润滑条件下,DLC膜层的磨损程度明显降低,磨损率相比干摩擦条件下分别减小了7.4倍和15.5倍。  相似文献   

9.
磁控溅射法制备了MoS2 /Sb2 O3 固体润滑复合膜 ,用CSEM摩擦试验机、CSEM纳米划痕仪和PHI- 5 70 2XPS/AES多功能电子能谱仪 ,考察了其摩擦磨损性能、抗损伤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侧重分析了薄膜失效的原因 ,探讨了该固体润滑复合膜润滑失效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0.
磁控溅射法制备了MoS2/Sb2O3固体润滑复合膜,用CSEM摩擦试验机,CSEM纳米划痕仪和PHI-5702ZPS/AES多功能电子能谱仪,考察了其摩擦磨损性能,抗损伤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侧重分析了薄膜失效的原因,探讨了该固体润滑复合膜润滑失效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富勒烯(C_(60))、纳米金刚石(Nano diamond)、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石墨烯(Graphene)等的相继发现和相关制备技术的成熟,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介绍了纳米碳材料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其次以C_(60)、纳米金刚石、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它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固体润滑薄膜和润滑填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的减摩抗磨机制。最后,指出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它们在未来摩擦学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浙江产SJ-2200型塑料扁丝拉丝机S-STL-Ⅱ480凸轮收卷机润滑系统的改进与设计,与原润滑系统相比,新装置结构简单,注油方便,省去了油泵,节油显著。经过一年的试用,运行稳定可靠,是一项节能降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纳米SiO2对聚丙烯酸酯复合涂层在水润滑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分析纳米SiO2与聚丙烯酸酯的界面结合;利用SEM观察复合涂层磨损表面,并结合FTIR和摩擦磨损实验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水润滑时,聚丙烯酸酯在摩擦过程中会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引起涂层摩擦腐蚀磨损;而纳米SiO2能与聚丙烯酸酯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它的加入有助于摩擦界面在水介质中形成具有较好减摩作用的表面膜和水分子膜,提高聚丙烯酸酯复合涂层的耐磨性。在水润滑下,当纳米SiO2的含量较低时,涂层表面的磨损形式为摩擦腐蚀磨损和磨粒磨损;当纳米SiO2的含量达到5wt% 时,涂层表面形成完整的表面膜和水分子膜,此时涂层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TZP陶瓷在固体润滑下,室温(25℃)至600℃制备范围内的摩擦学特性.结果表明,使用石墨和MoS2润滑剂,可在室温至600℃范围内降低TZP/Si3N4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有所增加;使用CeO2和Cu对TZP/Si3N4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影响不大,但可以降低TZP陶瓷的磨损量;CeF3在高温时,由于结晶化趋势完善及沿(002)面的滑移取向,故可对TZP陶瓷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15.
Conveyor bel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ir efficiency and lifespan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use of appropriate lubrication systems, cleaning procedures and operator handling. Overuse of chemicals and detergents can result in belt degradation and corrosion. Excessive friction between the packages and the load bearing surface of the conveyors (e.g. belts or chains) can wear the packaging, delay start‐ups and increase product waste. A suitably lubricated conveyor system increases longevity and promotes operational reliability. However, thi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chieved by using large amounts of water and harsh detergents. The solution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s the formulation of a nanodiamond particle‐loaded food‐grade lubricating oil, a nanolubricant, for use on packaging transport and conveyor systems. Deployed in a ‘dry’ regime, the nanolubricant is hydrophobic; its viscosity is suitable to be sprayed, and a long shelf life ensures stable dispersions.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n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conveyor belts transporting aseptic carton packs was studied. When using the nanolubricant, wearing on the packages was reduced 60% compared with no lubricating conditions and 17% lower than current commercial solutions used for benchmarking purpose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nanolubricant using sonication technology presents efficiencies and carbon footprint reductions derived from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nanolubricant i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lution for the maintenance of machinery for packaging and transporting and a novel mechanism to curb product returns due to aesthetic and structural damages on the packaging.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使用油酸对BN,TiN,BN/TiN纳米添加剂进行表面改性修饰,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润滑油纳米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油酸成功枝接在纳米颗粒表面,提高其分散性能。与纯基础油相比,纳米添加剂工况摩擦因数降低11.7%,磨斑直径降低29.5%,磨斑表面未出现起皮脱落现象,沟槽深度、宽度明显降低,混合BN/TiN纳米添加剂表现出协同润滑作用。纳米BN,TiN颗粒能够进入摩擦副中,起到微轴承作用,降低摩擦磨损,进入摩擦副中的纳米BN与摩擦副基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硼、氧化硼、氧化铁等物质修复磨损表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工业常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作为润滑油中的添加剂,研究其对点接触润滑和摩擦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球-玻璃盘润滑实验表明较低浓度的活性剂水溶液对润滑油膜厚度的影响较小,其油膜厚度与纯油润滑基本一致。钢球-蓝宝石相对滑动过程中发现较高的活性剂水溶液浓度下,能够观察到蓝宝石盘会将清洗液带入接触区。钢球-钢盘摩擦磨损工况下活性剂对接触表面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表现出优良的抗磨和高承载负荷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应用,简要分析了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机理,提出了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