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含钒10%的高速钢,利用铁磁性法测量了经900℃~1100℃淬火、250℃~600℃回火后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基于测量的实验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残余奥氏体含量与热处理温度的非线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良好训练的BP网络模型可以较准确预测不同淬火、回火温度条件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预测结果揭示了淬火、回火温度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为生产中优化热处理工艺、控制残余奥氏体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将应力、应变与饱和磁性法相结合的动态下测量残余奥氏体的装置,该装置对高强度、超高强度等钢能在拉伸过程中快速、连续地测量其变形量和残余奥氏体的相对变化量,为研究钢中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岸  赵唯  祝新发 《热处理》2014,(6):47-50
采用SJ-SM-200A磁饱和测量仪测定了丝锥用M2高速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残留奥氏体含量。结果表明,经不同工艺热处理的M2高速钢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残留奥氏体含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根据饱和磁化强度可以精确测定高速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准确判断高速钢产品的回火程度。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磁性法测量残余奥氏体量准确性的关键在于标准试样的选择。关于标样的选择已进行多年的讨论。在理想的情况下,标样中应全部为铁磁相,并与试样中铁磁相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但这对于高合金钢是难以达到的。在实际测量中,往往选择饱和磁化强度最高的试样作为标样,认为其全部组织为铁磁相,令其残余奥氏体量为零。这样定标样可能要影响到残余奥氏体量的绝对数值,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是进行不同工艺之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X射线衍射仪,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测定3Cr2W8V模具钢在1250℃奥氏体化后油淬、并经不同温度回火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第二相的含量以及采用高温显微镜测定钢的常温硬度和高温硬度,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和第二相的含量与3Cr2W8V的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焊接残余应力的磁测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其磁测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设计。常规的传感器为二极或四极,测量误差较大。试验采用了九极传感器,测量时不需要旋转,减少了测量误差。采用高磁导率材料作探头,通过电磁仿真,优化了探头的结构、外形及线圈激励匝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九极传感器为残余应力的快速测量提供了一种先进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拉伸试验研究了一种TRIP钢在塑性变形时的加工硬化行为,同时利用XRD测量试样残余奥氏体及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加工硬化指数(n值)的下降速度与伸长率存在对应关系,钢中残余奥氏体对n值变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等温淬火球(ADI)的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形态的影响。用贝氏体束间的残余奥氏体(A_(r-f))与大块的残余奥氏体(A_(r-b)的比值作为组织指标,发现当比值y=10左右时,等淬球铁有较佳的综合机械性能。降低等温温度可大大提高y值,使强度提高,但是由于残余奥氏体量也减少,从而对塑韧性不利,特别是残余奥氏体量小于25%,并出现下贝氏体后。块状残余奥氏体是非碳饱和的奥氏体,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应力与应变),将发生非回火马氏体转变,导致脆性增加。等温淬火球铁在较佳的组织条件下,也有好的低温性能,残余奥氏体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磁性法、金相方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GCrl5轴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对GCrl5轴承铜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法测量GCrl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快捷、准确,易于实现产品生产中的在线快速检测,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对轴承运行过程中疲劳寿命的影响,必须结合应力形态、分布、运行状态及诱发马氏体转变性能等方向进行综合研究来评价。  相似文献   

10.
将测量相转变的"比容差法"应用至轴承钢材料的残留奥氏体含量的精确测定。由轴承钢体积定量的测量,以标准的X射线衍射法进行校验,建立了轴承钢残留奥氏体含量-比容的关系线,由此根据比容差法来定量测量残留奥氏体相的含量。对GCr15轴承钢的测量实例表明:该方法可对轴承钢冷处理后的奥氏体转变量进行精确测量,建立的工作曲线表明,GCr15钢的残留奥氏体含量与比容之间可用线性关系表示。与X射线衍射法校验的测量结果相比较,两测量结果的偏差小于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使用装有自动发散狭缝和石墨单色器的APD-15X射线衍射仪对经激光处理的GCr15进行了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定,处理层仅含有奥氏体和马氏体,其奥氏体含量高达22.39%。并研究了自动发散狭缝、单色器对衍射强度和残奥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不采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则自动发散狭缝测得的衍射强度虽提高很多,但残余奥氏体含量反而下降,因而必须进行强度校正。单色器明显降低衍射强度,但若计算公式中包含有强度比,则试验测得的强度毋需校正,对结果不会有明显影响。在计算残余奥氏体含量时,采用本文列出的G因子或采用非单色器时的G因子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技术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强化,测量了渗碳层沿深度方向的碳含量、残余应力及纳米硬度分布。通过单轴拉伸试验,测量了渗碳层表面开裂伸长率,计算了断裂韧性,并采用分离法研究了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表面强化层的平均抗拉强度。结果表明,经470℃,30h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处理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30μm的表面渗碳强化层,渗碳层表面碳质量分数高达约2.4%,纳米硬度达到12.6 GPa,残余应力达到-2.2 GPa;渗碳层表面断裂韧性约19 MPa·m~(1/2),断裂应变约1.5%;渗碳层平均抗拉强度为1.4 GPa;渗碳层在提高材料整体抗拉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屈服强度和伸长率。  相似文献   

13.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涛  唐荻  刘强  刘仁东  严玲 《上海金属》2007,29(5):155-159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贝氏体等温转变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在贝氏体转变区400℃~440℃下保温120~300 s,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多、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大致呈降低趋势。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薄膜状、粗大块状和细小粒状的形态存在。粗大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薄膜状次之,细小粒状最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足,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偏高造成碳含量的不足,都会导致TRIP钢综合成形性能的降低。此外,贝氏体等温处理时间过长,渗碳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量27CD4钢表面的碳、氮浓度及残余奥氏体的含量,推导出M_S与含氮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实验证明,氮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比碳小。考虑铬对奥氏体中碳、氮原子固溶度的影响。经者也讨论了氮在渗碳体析出过程中以及在淬火出现贝氏体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奚琰  赵金龙  史文  李麟 《上海金属》2011,(1):34-38,52
利用金相显微镜、EBSD技术、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C-Si-Mn系冷轧TRIP钢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利用间接方法控制TRIP钢中的相组成。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直径在2~3μm之间,以椭圆状和细条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及晶内。随贝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少,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多;随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减少,峰值减小。相同等温时间下,等温温度越高,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越大。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综合影响TRIP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前言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直接影响钢材的性能。生产上常根据使用要求调整其含量,同时也要求准确的测定不同状态下的奥氏体含量。我们采用了M.Cohen法。由于X射线衍射所用的实验条件不统一,如G因子的计算、辐射的选择、仪器参数以及钢样本身状态(如择优取向、晶粒度、碳化物含量等)的差别,使得目前尚无测量残余奥氏体含量的统一标准。各单位测量结果相差很大,无法比较。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们组织了全国20几个单位分阶段进行了大量实验工作。统一了一些实验条件,对某些因素加以限制。于1982年通过了“钢中残余奥氏体百分含量的测定,X射线衍射测试方法暂行标准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根据草案我们进行了全国性巡回试样的测试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验内容 1.X射线衍射仪参数的选择 1.1不同辐射对残余奥氏体测量值有着较大影响。各种辐射实验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不同辐射得到的V_r%也不相同。用Cr辐射,由于不能测出γ(311)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理论计算和Richardson作图两种测量谢宾斯基地毯分维的方法。用作图法测量了Fe-29%Ni-0.16%C合金冷至-125℃所得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的谢宾斯基分维。从作图法可知:(1)描述马氏体相变的谢宾斯基分维的物理意义是,分维值越大,残余奥氏体随马氏体尺寸减小而减少的比率越低;(2)由同一形态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是否有谢宾斯基分维,决定于残余奥氏体面积和马氏体尺寸之间的关系是否满足 A(ε)=A_0ε ̄(2-D)式。  相似文献   

18.
王卫卫  刘浏  李光瀛 《轧钢》2019,36(2):31-34
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变形条件对DP780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可以获得5%~7%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90%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不仅提高了DP780钢的强塑性,也改善了其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测定了Si、Cu、Mo含量和等温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对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在SEM下现在分析了残余奥氏体量对试样断裂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Cu使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Mo使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一定的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含Si量,可使残余奥氏体含量具有最高值,奥氏体含量减少使断裂方式向脆性断裂转变。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的等温淬火工艺对系泊链钢进行残余奥氏体控制,然后通过XRD测定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并利用TEM观察残余奥氏体形貌,再通过电化学测定极化曲线的方法研究残余奥氏体含量对系泊链钢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等温淬火试验钢可以获得质量分数大于5%的残余奥氏体,并随着等温温度升高,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有断开的趋势,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