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鹏飞 《南方建筑》2006,(12):106-108
传统的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的产生的回顾与研究及其与文人园林的联系,初步揭示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士大夫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它肇始于魏晋,成熟于随唐,鼎盛于两宋。士园林产生和发展与士人隐逸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等的物象表现。要真正体味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不能离开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特点和士大夫阶层隐逸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0)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更是集众多光环于一身,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重视意境的营造。文章对私家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从师法自然、隐逸文化以及写意境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无论是造园手法,还是审美意境的创造,都是对古代园林创造的总结,它所体现的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私家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和隐居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其在同源文化国家中的发展现状探讨较少,且忽视了对其传承和异流特征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通过对古代及现代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古代“隐士”的概念和隐逸思想,明确了中韩隐逸文化内涵的特点和异同之处。同时,从空间特征的层面,系统性地识别和比较了中韩两国代表性隐居园林“独乐园”和“独乐堂”,包括园林题名、选址环境、空间结构和构成要素等隐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韩两国隐逸文化的内涵和隐居园林空间特征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显区别。韩国更加推崇儒隐,而中国隐居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更加丰富。在“师法自然”和“自然崇拜”理念的影响下,中韩两国的隐居园林与城市的位置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空间隐蔽性和连接性的营造手法上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们在园林建造中将河水山川隐于园中,也将精神世界表于象里,不管是作为物体存在的山水、花木、建筑、碑刻,还是作为引发想象力的诗句,匾联,题额都负载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释思想,是我国几千年“隐逸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本文在“园林意象”的角度,以“提名立意”、“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古典园林中隐逸意象选择,并从“以景观要素为文化载体”、“寻找多种景观要素并拓展象征意义”、“探究隐逸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传统隐逸文化结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四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晓东 《风景园林》2019,26(4):116-119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景点题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园林中的竹景点、常见题名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竹在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常见的题名意象主要表达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儒家的比德思想、佛教的心无思想和民俗吉祥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三教并存的宗教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的名文,更是一本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美学、书法、园林等多个领域。基于园林、书法、文学艺术具有时代共通性的特点以及艺术泛化思想的基础,从魏晋士人园林的地域环境特征、园林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真正觉醒、哲学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曲水流觞"文化实践在后世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魏晋园林文化意象进行了解析。揭示出魏晋园林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文化的奠基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朱松伟 《园林》2014,(5):62-65
从秦汉时期的皇苑到明清时期的私园,中国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的个性。传统园林有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即统治阶级或文化群体。建国后,这些园林走向大众,走向普通百姓,—方面为中国园林文化普及与传承奠定了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园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7)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态度的形象表现,是一种物化了的意识形态,伴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对隐逸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隐逸所表达的意蕴,无论是对于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分文  张哲 《四川建筑》2007,27(1):33-35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园林本是同一枝干上的两朵花,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但是,经过近代100多年的发展,中日两国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的传统园林在曲折中前进了,在当今的世界园林占有重要的一席,受到广泛的好评,甚至被视为东亚园林的代表。而近代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停滞了,落后了……文中通过搜集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对中日近代时期的园林在西方园林影响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希冀通过这一工作,对在目前中国全面开放、又一次面对西方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发扬我们的传统园林文化,给予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产生,便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实质是隐逸传统,山水画与隐逸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审美和创作中隐逸的精神实质从未在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中消失,画家通过山水画艺术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以追求尚意的"象外之境"的艺术审美特征,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2.
杨晓东  许婷 《风景园林》2019,26(12):109-114
中国传统松柏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柏文化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松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绘画、民俗等领域,在园林品题领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以历代私家园林中的景点名称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私家园林中的松柏景点、景点题名中的常见意象、松柏景题所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唐代及以前私家园林中的松柏景题记载较少,题名意象也非常单一;2)宋元时期虽然记载的松柏景题仍然不多,但是题名意象已经非常丰富;3)明清时期松柏景题的数量最多,题名意象也最为多元;4)历代私家园林松柏景点除直接以松柏名称题名外,以松风意象题名最多,其次是数量意象、岁寒意象、松阴意象等;5)松柏景题的精神内涵主要表达了历代文人对隐逸理想的寄托、高洁人格的追求、佛理禅思的寓意和对健康长寿的企盼。  相似文献   

13.
论明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作用与思想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中国园林自宋以来多为南胜于北,而江南园林更是其中翘楚.文章将明朝划分为三个时期,从所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各时期的造园作用的异同,如"隐逸""游观""修身""养亲""农作"等观念在不同时期各有取舍,探究明人的造园思想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虚伪矛盾的隐逸观和以假乱真的自然观,后世对其却是不质疑、不批判地推崇.本文从历史文化根源和生活美学观念两个方面辨析和批判了此类园林的虚假本质,否定了当今社会中肤浅的古为今用,提出只有挑战了缺乏否定和批评的学术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更坦然地面对现在,从而找到真正和谐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园林艺术本质内涵和文化出发,以西溪湿地的传统园林横山草堂和高庄为实例,以明代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对园林的分类手法为工具,通过对这两处园林的异同做分析对比,明确了隐逸文化对于传统文人园林建筑营造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后该类园林建筑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1孟兆祯先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园林的灵魂是文化,这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化属性。中国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园林文化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艺术的3个层次,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的兴衰,蕴含  相似文献   

19.
曲全岳 《浙江建筑》2010,27(10):12-13,2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皆主张人与自然亲和,中国传统园林是这些"人对待自然"的观念的物化,提倡"于无痕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艺术发展达到高潮,将文人的诗情画意融入园林,赋予江南园林以婉约、优雅之韵味。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诗意的设计思维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当代景观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探讨园林中"写意"这一概念的产生、内涵开始,介绍了这一造园手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影响。试图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写意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引起对园林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