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西方现象学理论为解读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景观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基于现象学视角剖析山地寺庙园林营造的禅意匠心,通过对重庆华岩寺相地选址、总体布局、空间序列、八景文化的调研分析,归纳华岩八景生成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物象,探讨其场所实境建构的方式方法及现象学审美体验。用跨文化的思考模式,从自然观、空间体验、风景审美等方面探讨山地寺庙园林蕴含的现象学色彩,总结山地寺庙园林环境营造过程中文化价值要素融于空间物质要素的一般方法,为当下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景观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3.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营造足够的空间和绿化。同时,园林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园林空间是包括对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便有了更可深入探讨的空间联系。从中国古典风景园林空间营造入手,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研究,论述了传统园林思想在当代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引用。  相似文献   

5.
李雅婷  邱坚珍 《风景园林》2023,30(4):130-136
【目的】月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景观意象之一,以光景为研究视角,从构成要素、构景特征和营造手法逐层分析,可探寻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构景价值。【方法】基于光景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搜集整理园记、绘画、诗作等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构景模式进行解析。【结果】总结了“空山对月”“水中月”“高台望月”“横斜带月”和“掬水月在手”5类经典的月色光景构景范式;从月色光景的人、光、环境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概括出“移世界的视觉效果”“月相变化的时空体验”“仰观俯察的空间层次”,以及“多维度的感官渲染”4种构景特征,并从中归纳月色光景主要的营造方式。【结论】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营造不限于对亮度、照度和舒适度等的物理层面上的追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语境以及场域中人的思想感知。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月景营造研究及现代园林的光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晓嵩 《福建建筑》2023,(11):27-33
场所空间营造有利于塑造校园场所认同和场所依恋感,是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基于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理念,以福州麦浦中学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文化认同感、场地方向感、精神归属感三个方面展开宏观总体规划设计、中观建筑设计和微观空间设计研究,注重文化空间与礼制秩序的认同、建成校园建筑与遗存传统建筑的认同、场所环境与师生精神情感的认同,从而达到新旧建筑、人与环境的融合再生。  相似文献   

8.
王菲菲 《山西建筑》2014,(13):27-29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的实地调研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提出了传统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设计要素即巷、节点、院落,并针对建筑设计实践——成都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对如何将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要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万江 《四川建筑》2001,21(Z1):57-59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展开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从时间差异上讲,这二者之间很难说有什么联系,然而在体味与感受过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之后,在展阅建筑现象学的种种,却不难看出,一个作为刚刚兴起的建筑理论,一个作为久经年代的建筑成就,建筑现象学所提出的场所与场所精神、建筑知觉以及体验的方法和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都无形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以印证.这或许对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观察园林以及从中发现一些适应于现代生活的设计方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园林往昔丰富并灵动着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现今其意境空间营造思想仍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空间建构。传承中国园林处理建筑与庭院的“空间渗透”、“景物互借”、“意境序列”等思维理念.结合多元化功能需求重构空间组织。本文选取地景化建筑案例分析归纳当代地景化建筑空间延续传统园林思想,整合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维波  韦峰 《建筑师》2009,(4):77-84
唐宋时期在整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山”、“水”这两个重要的园林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园林的基本模式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唐宋时期私家园林的环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变迁轨迹进行初步的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王瑶  王建伟 《山西建筑》2010,36(13):340-341
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空间观念的影响,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振宇 《山西建筑》2010,36(36):341-342
从园林中的文化崇尚和园林法则的自然崇拜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表达,结合封建社会“周礼”之制和儒道思想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因,并就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和意境两方面对自然的效仿作了介绍,以期指导当代园林设计。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2)
Public garden, as a typ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city.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urbanization,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out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facing such issue as cement jung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the city coordinate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gardens need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practic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with scientific guidance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garden design style in Tang Dynasty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public gardens, so as to inherit the classical garden culture and create a city open spac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citizens as well.  相似文献   

15.
陈筝  李晔 《风景园林》2021,28(12):85-92
结合大数据的街景,风景园林师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建成环境的感受进行评价。但是目前街景分析主要依靠图像内容语义分割等高级认知,较少考虑人视知觉初级加工特征。研究证据表明在视知觉初级加工中,丰富的高频细节信息可以提升人们对环境的喜好并强化环境恢复效果。为了探索不同景观风貌的细节差异,筛选了150张自然景观、69张城市景观、60张不同林冠覆盖率的树林景观以及31张中国古典园林典型景观图像,并对代表它们的高频细节信息进行了傅里叶斜率分析。结果表明,看似简单的自然要素,如岩体和砂石、水面、修剪草坪等,比城市人工景观的细节要丰富多变,其傅里叶斜率仍然更接近自然。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傅里叶斜率更加接近典型自然,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类似于自然的复杂细节。本研究拓展了提升街道环境感受的可能的途径,即除了利用植物等自然要素之外,还有可能通过模拟自然丰富多变的细节和形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春彦  王玫  王其亨 《中国园林》2021,37(2):130-133
在对自然长期的探索中,"流观"的"观照"方式逐渐成为华夏民族对自然万物观照的一种思维定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用"流观"的方式考察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流观"一词追本溯源,总结出"流观"的3点内涵,即视点游移变化的广瞻,由空间游动带来的时间感,以及强调心理主观感受。对应分析"流观"在园林空间中的设计表现,探讨"流观"与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的关系及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陈奕静  许先升 《山西建筑》2012,38(4):236-238
透过意识形态对仿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在园林中全面渗透的、源于自然的仿生元素,分析仿生手法在园林山、水、建筑小品以及空间布局的应用,最后提出中国古典园林中丰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仿生语言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梅花专类园是以我国传统名花梅花为主题的专类园,富有独特的观赏与文化价值。建筑作为专类园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景观效果和主题氛围的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调查了江南地区的梅花专类园,对园内建筑的风格、体量、布局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筑与梅花的相互关系。目前梅园建筑运用中还保留大量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漏窗装饰等古典园林元素,与梅花的配合造景也运用了框景、障景、点景这类传统造景手法,但同时也在逐步运用新的元素,如新型材料、夸张的建筑造型、现代化的几何图案,将这些元素进行合理融合,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的结合,值得不断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园林声境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所根 《华中建筑》2007,25(4):97-98
听觉感官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有其独特之处.文章借助审美心理学,通过对园林声境美的研究,就听觉与视觉、触觉等感官知觉之间的总体性作用、对传统哲学的诠释和在园林生活化中的现实表现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其表现形式、美学特征及作用机制,从而探寻它对传统园林营造中景观与意境塑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廖存主 《山西建筑》2010,36(23):353-354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及意境的创造作了论述,试图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探析如何利用园林要素设计别墅庭院,以期营造一个符合别墅主人品味而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庭院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