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杨文太  梁刚  谢凯  杨进  许春 《计算机应用》2017,37(10):2799-2805
针对现有谣言检测方法中存在的数据采集困难和谣言检测滞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量模型的突发话题检测和领域专家发现的谣言检测方法。该方法借鉴物理学中的动力学理论对话题特征进行建模,使用特征的动力学物理量描述特征的突发特性和发展趋势,并在对突发特征进行特征聚合之后提取得到突发话题;然后,依据话题与用户个人信息的领域相关性在候选专家池中发现领域相关的微博用户来甄别话题信息的真实性。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仅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方法,该方法谣言识别准确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相对于主流人工识别方法,将最长谣言检测用时缩短至20h,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微博谣言检测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前,针对微博领域的谣言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微博正文,同时辅以用户评论特征、传播特征等信息进行判定。然而已有方法没有考虑用户评论质量会直接影响谣言检测的性能,质量低的评论甚至会引入无用甚至负面的特征,进而对谣言检测的性能带来更大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基于用户评论和谣言检测的关联性,首次提出一种考虑评论有效性,并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的谣言检测方法。首先将谣言检测作为主任务,用户评论相关性检测为辅助任务;然后采用门控机制和注意力机制过滤和选择有效的用户评论特征;最后基于自主构建的3万条疫情微博谣言数据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用户评论进行筛选不仅可以提升谣言检测性能,还能对用户评论质量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微博文本以实现谣言检测为目标,深度挖掘微博正文内容的语义信息,并且着重强调用户在微博评论中体现的情感倾向性,提升谣言识别效果。为提高谣言检测的准确率,采取基于XLNet的词嵌入方法,使用Transformer的Encoder的模型提取微博正文内容的语义特征,并结合BiLSTM+Attention网络实现微博评论的情感特征的提取,将2种特征向量进行拼接融合,进一步丰富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之后输出微博事件的分类结果,进而实现微博谣言检测。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对谣言识别的正确率达到94.8%。  相似文献   

4.
刘功申  孟魁  谢婧 《计算机科学》2014,41(12):33-37
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基于用户特征将用户对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力进行量化,提出了一种微博预警算法。首先,分别研究了大转发量与小转发量的微博作者的用户基本特征,获得其中对关键用户与非关键用户具有良好区分度的特征,并基于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法获得用户特征对用户关键性的区分度。随后,基于特征加权模型,提出了一种用户对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力的量化算法。最后,提出了一种微博预警算法,该算法对给定的新发布的微博,以其作者及已有转发用户的特征就用户对该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当影响力超过一定阈值时,输出预警信息。该算法可以有效控制敏感微博在网络上的传播及扩散。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网络谣言逐渐泛滥,研究微博谣言的自动检测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现今主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谣言检测方法普遍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微博文本语义信息的问题,同时,过分依赖传播信息的谣言检测方法使得检测时间滞后,不能满足谣言检测的现实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用户历史交互信息的微博谣言检测模型,不使用待检测微博的传播信息,构建并训练AbaNet(ALBERT-BiGRU-Attention)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充分考虑待检测微博和用户历史传播信息文本的文本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谣言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模型具有准确率高、稳定性强的特点,并且能够在获得较高检测精度的情况下大大缩短谣言检测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深层特征和集成分类器的微博谣言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谣言,微博谣言的广泛传播影响社会稳定,损害个人和国家利益。为有效检测微博谣言,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层特征和集成分类器的微博谣言检测方法。首先,对微博情感倾向性、微博传播过程和微博用户历史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深层分类特征;然后利用分类特征训练集成分类器;最后利用集成分类器对微博谣言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深层特征和集成分类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微博谣言检测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肖晓艳  刘万平  王越  范海波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5):1332-1335,1353
针对微博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其传播特征将微博谣言的受众用户划分为未知者、浏览者、转发者、评论者四类,从而构建一个UVFR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主要参数对传播过程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重新定义了谣言传播规则和传播动力学方程,使得传播过程的描述更加符合微博用户行为。使用多主体仿真平台在无标度网络结构下对谣言的传播行为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将仿真结果与新浪微博真实数据进行比较,证实了所得结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初始传播节点越多,谣言传播的速度越快;转发概率越大,谣言传播的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工程》2017,(4):177-182
通过基于概率的主题挖掘模型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挖掘用户兴趣主题,是目前最常用的用户兴趣主题挖掘方法。为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推荐其感兴趣且质量好、新鲜度高的微博,提出一种新的多角度个性化微博推荐算法。通过微博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数等特征计算微博重要度,利用LDA模型生成的用户-主题矩阵以及主题-词汇矩阵计算用户对微博的兴趣度,综合考虑微博本身的重要度以及用户对微博的兴趣度对微博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推荐微博。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主题模型相结合可有效够提高微博推荐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电子技术应用》2015,(9):106-109
基于BA无标度网络模型,融合微博用户网络的特征,构造一种微博谣言传播网络模型。提出一种新的SIR(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探讨微博谣言的传播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当微博用户规模以及节点间新建连接数量不断增大时,微博谣言的最终感染程度显著增大,网络的传播临界值却大幅降低。研究还发现,拥有较大吸引度的节点比例以及微博用户之间添加反向关注的概率基本不影响谣言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人类日常行为活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个体行为活动类型多样且个体之间行为差异明显,人类行为显示出高度复杂性。利用微博用户发布微博所产生的时间数据来研究用户的时间行为模式,研究发现个体用户时间间隔的统计特征主要服从幂律、指数和双模3种分布函数;并提出了基于任务队列的个体用户行为动力学模型,解释了用户发布微博的时间间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段大高  白宸宇  韩忠明  熊海涛 《计算机工程》2022,48(10):138-145+157
社交媒体谣言检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方法多数通过获取大量用户属性学习用户特征,但不适用于谣言的早期检测,忽略了用户之间的潜在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多传递影响力的谣言检测方法,根据源微博及其对应转发(评论)之间的关系构建文本信息传播图,并通过图卷积神经网络来捕获、学习文本信息的传播特征。利用文本信息和用户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丰富可用于谣言检测早期的检测信息。将存在转发关系的用户构成用户影响力传播图,构建一种用户节点影响力学习方法,获取用户节点影响力,以增强用户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将文本特征与用户特征融合以进行谣言检测,从而提升检测效果。在3个真实社交媒体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谣言自动检测以及早期检测的效果都有显著提升,与目前最好的基准方法相比,在微博、Twitter15、Twitter16数据集上的正确率分别提高了2.8%、6.9%和3.4%。  相似文献   

12.
在微博谣言检测中,对微博谣言进行正确标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数据类别的不平衡也影响了微博谣言的正确识别。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o-Forest算法针对不平衡数据集的改进方法,利用SMOTE算法和分层抽样平衡数据分布,并通过代价敏感的加权投票法来提高对未标记样本预测的正确率。该方法只需要对少量训练数据实例进行谣言类别标注即可有效检测谣言。10组UCI测试数据和2组微博谣言的实证实验证明了算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杨超  秦廷栋  范波  李涛 《计算机科学》2018,45(11):138-142, 159
将人工免疫危险理论引入到用户行为特征的分析中,以有效地识别微博水军用户。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了新浪微博水军的行为特征,选取微博总数、微博等级、是否认证、阳光信用、粉丝数等特征属性,将属性分析结果作为区别水军与正常用户的特征信号,并基于树突状细胞算法(Dendritic Cells Algorithm,DCA)实现新浪微博水军的识别。使用新浪微博用户的真实数据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出新浪微博中的水军用户,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浪微博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然而该类平台开放的匿名环境给谣言提供了滋生、传播的温床,造谣传谣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传统的基于特征的谣言检测研究主要关注消息文本、发布用户、传播等方面的静态扁平特征,忽略了对消息传播演化结构和传播群体反应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此问题,首先将消息传播的级联模型引入标记传播树(LPT)模型中,提出改进的标记信息级联传播树模型(CA-LPT);在此模型下提出一种动态度量用户影响力的方法;然后提出10个新特征以扩充已有的静态扁平特征集,再利用基于随机通路图核和RBF核的混合核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谣言检测;最后通过基于新浪微博真实数据集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能提升谣言检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微博是当前最流行的在线社交媒体之一,有效地检测出微博用户的社区结构,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微博社交网络的结构和用户的行为特征,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然而,现有社区检测算法大多只考虑社交网络节点之间的直接链接关系,忽略节点自身的内容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增广网络的快速微博社区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融合社交网络的链接信息以及用户在微博上所发布的博文内容信息构建增广网络,然后以模块度为目标函数快速挖掘增广网络中的主题社区。通过真实微博社交网络的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高效地检测出社交网络的主题社区。
  相似文献   

16.
刘政  卫志华  张韧弦 《计算机应用》2017,37(11):3053-3056
人工检测谣言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会有很长的检测延迟。目前现存的谣言检测模型一般根据谣言的内容、用户属性、传播方式人工地构造特征,而人工构建特征存在考虑片面、浪费人力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谣言检测模型。将微博中的谣言事件向量化,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隐含层的学习训练来挖掘表示文本深层的特征,避免了特征构建的问题,并能发现那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特征,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识别谣言事件,在准确率、精确率与F1值指标上优于支持向量机(SVM)与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17.
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许多学者都对微博中用户的影响力进行研究,但大多数影响力的评价算法都是根据微博话题中用户的静态属性或微博话题发生后用户的行为特征对用户影响力进行评价。从用户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三种行为入手,结合突现计算模型,提出一种基于Swarm模型的用户影响力排序算法,SMRank算法可以在微博话题发生的过程中对用户每个时间段的影响力进行计算,给出了一种计算微博话题用户影响力的新方法。通过使用真实的微博话题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MRank算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微博话题中影响等级较大的用户,并能计算出不同用户不同时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评论异常度的新浪微博谣言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为公众提供信息共享平台的同时, 也为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开展微博中谣言的识别和清理方法研究, 对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新浪微博平台中谣言识别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评论异常度的微博谣言识别方法.首先采用D-S理论实现微博评论异常度的计算方法; 然后利用评论异常度与微博的内容特征、传播特征、用户特征对微博进行抽象表示; 最后再利用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构建一个基于评论异常度的谣言识别模型, 实现对新浪微博中谣言微博的识别.实验表明, 本文提出的谣言识别模型对新浪微博中谣言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谣言微博识别的F1值达到了96.2 %, 相较于现有文献的最好结果提高了1.3 %.  相似文献   

19.
信息传播的高速性加剧了谣言等网络污染在微博网络中的扩散。微博网络的用户量和信息量极为庞大。因此,对微博污染传播机制和污染检测手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基于用户影响力建立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利用蚁群算法逆推污染传播路径,搜索受染用户,并分别以Twitter和新浪微博为实验平台,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通过对受染个体的搜索,缩小了污染的检测范围,提高了微博污染的治理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谣言检测算法存在提取文本语义、关键特征等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一般序列模型在文本检测中无法解决特定语义下的特征提取,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生成对抗网络模型(TGBiA)用于谣言检测,该模型采用对抗训练方式,符合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人为增删、夸大和歪曲信息的特点,通过对抗网络生成器和判别器的相互促进作用,强化谣言指示性特征的学习,不断提高模型的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生成器通过Transformer结构代替单一的RNN网络,实现语义的提取和特征的学习,同时,在训练过程中的判别器采用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单元的深度网络分类模型,并引入注意力机制来提升对较长时间序列谣言的判断能力。在公开的微博和Twitter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比其他现有方法检测效果更好,鲁棒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