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建筑》2021,(6)
正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系列丛书汪光焘等编著主要编写单位: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新书内容简介本书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新理念新需求,在综述国家战略要求、新时代基本矛盾认识基础上,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交通强国的要求,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未来城市交通、国内外科技研究与未来城市交通、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新业态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交通与环境以及未来城市交通洞见这六方面进行论述,以中国的交通强国战略为指引,以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为基础,展望2035年的未来城市、未来交通发展模式及新业务,为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和未来城市交通现代化协同探索路径和模式,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建筑》2021,(6):35-35
新书内容简介本书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新理念新需求,在综述国家战略要求、新时代基本矛盾认识基础上,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交通强国的要求,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未来城市交通、国内外科技研究与未来城市交通、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新业态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交通与环境以及未来城市交通洞见这六方面进行论述,以中国的交通强国战略为指引。  相似文献   

3.
通过南海城市发展研究和概念设计,对南海未来新的交通方式以及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组合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论证了合理导入城市新轻快电车(LRT)优化公共交通组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创新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融合,是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本文通过学习《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城市交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城市交通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的可持续运行。城市交通问题是工程技术与社会问题的综合。其次,总结提出了新时代对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认为城市交通应从关注建成区拓展到关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从研究交通流、交通设施转向交通服务和复合交通网络,从关注自身顺畅运行转向高质量组织城市可持续运行。应重视信息技术为城市交通体系重构提供的机遇。最后,提出了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3个重点,包括完善城市交通基础理论(城市交通学)、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针对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他们特别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象大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政策、交通管理和其它技术方法,每年选择一两个主要问题,吸收多学科各方面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提出建设性意见,供有关部门决策咨询,这不仅提高了交通科学的理论水平,而且促进了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发展。去年12月,这个学会召开了1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上发表了30多篇很有价值的论文专著,主要是对近10年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现状以及学术成就进行了概述和讨论,并就如何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发展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观点。本刊征得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的同意,特发表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一组文章,由于篇幅有限,只能择其部分和摘要刊登,供读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韩微微 《江西建材》2014,(10):150-150
自行车交通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能源供应紧缺的情况下,规划高品质的自行车交通体系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针对我国"重视机动化,忽视人性化"的城市交通规划问题,重新认识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行车交通的功能定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自行车交通的特性入手,借鉴国外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明确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7)
<正>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在城市规划中取得显著的成果,交通规则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交通发展相对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传统的交通规则也远远无法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交通规则应结合行政管理、交通技术和交通理论,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采用比较系统的创新思想从大方向上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管理,从而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都市区最新综合交通规划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学习和借鉴美国大都市区新一轮的交通规划经验十分必要.本文对美国25个大都市区最新一轮综合交通规划报告进行系统整理,总结了25个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的远景、总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对策.针对当前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对综合交通规划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造成城市交通的堵塞。如何管理好城市交通,使交通顺畅是每个城市提高发展质量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对交通进行规划设计,交通需求预测是交通规划设计的核心,通过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得出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进而用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之中。本文以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为核心,分析了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并指出其优缺点,为关注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后,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尤其发展城市轻轨交通,才是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内的城市管理能力是实现人们享受较高的城市交通方便性(城市机动性的提高),同时避免城市交通的外部性及对城市环境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有比较明确的城市交通政策导向,面临城市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面积的扩展,与国内一些曾经希望适应小汽车发展的城市相比,上海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此,对上海的城市交通政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一些曾经十分有效的政策其作用正在降低,人们必须对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的顶层设计进行调整,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绿色城市交通之都  相似文献   

12.
智能城市基于新技术来缓解城镇化中的各种城市问题,以推动智能城镇化建设、但是,如何科学地评价智能城市的表现仍然有待研究.在研究现有的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之后,构建了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层次的结构:主要维度着重于顶层政策设计,二级指标由基于这五个维度的20个指标组成该评价体系运用城市研究和实践中所总结的规律、理论和经验,对城市发展和运行进行动态监测和诊断.在这项研究中,选择了长江三角洲的27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比较城市智能发展的程度:以上海为例,提出了提高城市智商的建议基于该系统,可以了解最新的各个维度的城市排名,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诊断,制定促进智能化建设的政策,为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城市公交的建设发展是地方事务,相关支出不属于国家财政补贴的范畴,应由地方财政负担。这一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公交优先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环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地方层面,公交的建设发展也常常突破既有的行政边界,成为跨地域问题,并且和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紧密关联。我国政府在确立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也正在考虑设立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以扶持引导地方的公交建设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颇具代表性的欧洲国家法国为案例,考察回顾近40年来其相关政策的发展与演变,从三个发展阶段剖析政策演变的动机、成因及效果,阐述相关的措施和手段,最后总结出法国政策经验可供我国相关改革借鉴学习的方面,以期为当前的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管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江鸿 《城市规划》2002,26(3):69-73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正在成为制约城市以及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讨论、界定和辨析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关理论 ,并分析了当前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及其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使用混合现象明显,城市自行车的使用一度非常普遍。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1990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城市对自行车的发展采取了限制政策,导致自行车使用比例大幅度下滑。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分析了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的演变后,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模式和作用。指出我国必须从政策、空间规划、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等多方面为城市中自行车的使用创造有利条件,并把保持较高的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成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住房供需矛盾,低收入阶层住房得不到有效保障。纵观西方国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各国政府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对市场进行干预,形成了有效的住房保障发展模式。其中,德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堪称典范,其发展经验受到广泛借鉴。本文对德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演变、资金筹措和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蒋兴  闫小培 《城市规划》2005,29(5):45-49,54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机制:(1)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论证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2)以广州为实例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指出交通方式的改进和道路网络的建设共同引导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3)以广州为例论述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对交通系统的反作用,指出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客观上影响着城市交通线网格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铭 《中国园林》2005,21(10):55-57
综述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进行国内外水平比较与发展趋势分析,提出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支撑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bout inform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cities is dominated by studies of conventional informal housing in urban villages, while a new type of informal housing, gated informal housing communities,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The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discussing why and how these gated informal housing communities were developed, looking at the case of Beijing.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areas with respect to land use rights, revenue redistribution, policymaking procedures and the hukou-related 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 major drivers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communities. In particular, informal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by the ways land value is captured by, compensated for and allocated to the state government rather than rural villagers in the process of its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land. For future policy, mor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 reform is imperative in order to adequately deal with the emergence of gated informal housing communities. Institutionally inclusive land and housing policies, rather than intense top-down control, are needed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Abhijit Datta 《Cities》1985,2(1):72-75
Early in 1983 the Indian Planning Commission appointed four Task Forces on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to review existing urban policies and to recommend appropriate action starting from the Seventh Plan (1985–1989). The Task Forces covered four areas of major concern: (1) urban planning, (2) urban finance, (3) urban organizations, and (4) urban shelter. They submitted their reports by the end of 1983, and taken together these constitute the most significant review of urban policy ever undertaken in India. 1 The Task Forces had distinguished urban experts, both officials and academics, as members, with a common Member-Secretary from the Planning Commission. The common theme in all four reports is a plea for a decentralized and equitable approach toward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