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黄河段地处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为使穿黄工程技术上安全可靠,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穿黄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本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在上游水库及河势控导工程修建后,该段河床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流摆幅减小,流路逐渐规顺,在孤柏嘴一带,河势较稳定,主流变幅已减至600 m左右,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同时还研究了大洪水时主槽宽度和过流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穿黄河段河宽缩窄到2.8~3.2 km范围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6,(9):96-98
沁河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控制工程之一。沁河下游为游荡型河流,河床细沙厚13~20 m,合理确定冲刷深度和倒虹吸埋深非常困难,但其直接决定工程安全、投资及防洪安全等,因此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十分必要。模型设计采用模拟原型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模型相似理论,模型沙须能够满足模拟穿沁河段游荡性演变规律的要求,并能适应持续冲刷试验运行的需要,选用拟焦沙符合要求。模拟在3种工况(校核洪水、校核大水少沙洪水和造床流量)下的河道演变规律和冲刷深度,发现主流呈"大水走直、河势下滑"规律,校核洪水下河中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1.54m,局部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3.15 m。  相似文献   

4.
在实体模型试验基础上,对穿黄工程隧洞方案和渡槽方案进行了不同过河线路的比较,通过对河势、水位、流速及河床冲淤几方面的试验研究,认为孤柏嘴线隧洞方案优于其他穿黄线路方案,不同线路的渡槽方案虽各有优缺点,但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卢金友  黄悦  宫平 《人民长江》2006,37(9):39-40
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并可能引起河势的调整,进而可能对防洪产生一定影响.为此,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的手段进行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对防洪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大量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各河段冲刷量达到最大时,荆江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0~5.3 m,槽蓄量约增加13亿m3,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5 m,槽蓄量约增加8.5亿m3;由于干流河床冲刷,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湖区淤积减缓,增加调蓄量约23.8亿m3;水沙过程改变、河床冲刷及局部河势调整对河道稳定及堤防、护岸工程的安全会带来一定影响,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研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熙灵  程展林 《人民长江》2005,36(12):13-15,3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长江科学院是该工程科研的主要依托单位,主要工作集中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穿黄工程。针对交叉建筑物中的泥沙问题,重点开展了穿黄工程与穿黄河段的河势、防洪问题研究。围绕穿黄工程与河势、防洪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原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方法,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规律、穿黄工程线路、隧洞与渡槽方案比选、可行的缩窄宽度、最大冲刷深度、相应的治导工程等进行了论证。在不同设计方案、不同的边界和洪水类型条件下,在4座不同比尺的泥沙模型上,进行了57组泥沙模型试验,同时开展了2个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工况的组合。在全面回顾以往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宜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穿黄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性和控制性工程,而工程所在河段又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情况极其复杂,因此研究工程对河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工程修建后对所在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穿黄工程线路比选试验成果基础上,通过实体模型试验,进一步研究了中线隧洞方案和下2线渡槽方案在河道不同缩窄宽度条件下,对河势、水位、流速及河床冲淤的影响,认为中线隧洞方案河道缩窄至3.0 km和下2线渡槽方案河道缩窄至3.8 km均可行.  相似文献   

9.
正成果概况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设计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3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建设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控制工期的关键性工程,其设计流量为265m/s,加大流量为3320 m/s。穿黄工程采用2条盾构隧洞穿越黄河,单洞长4 250 m,隧洞内径为7.0 m。隧洞穿越黄河游荡性河段,该河段所处围土为饱和砂土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内水压达0.51 MPa,为国内首例采用盾构法施工的软土地层大型高压输水隧洞。技  相似文献   

10.
穿黄隧洞1∶1仿真试验是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试验项目之一,试验课题多、技术含量高、试验周期长,备受大家关注,在此作简要介绍。一、仿真试验的目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采用隧洞方案穿越黄河,穿黄隧洞为大型水工隧洞,内径7m,外径8.7m,全长4250m.埋深于黄河河床下23~35m,除承受外部较高的水、土荷载外,还承受>0.5MPa的内水压力。隧洞衬砌采用双层复合结构,外衬为拼装  相似文献   

11.
浦东机场跑道工程江砂开采及对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祥华  李玉中 《人民长江》2005,36(11):3-5,71
为满足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建设需要,从有利于河势和航运等角度出发,选择了长江口南槽江亚南沙南侧、九段沙保护区外侧的砂源区作为工程采砂区,并拟定采砂方案。采用delft 3D模型分析采砂前后工程区附近的流场变化。并从河势、防洪、水环境、通航、航道和生态等方面分析了采砂对长江口南槽河段的综合影响,论证采砂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出采砂对长江口河道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流生命危机与河流伦理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哲学的观点看,河流具有生命.人类与河流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时期.在当前河流生命危机时期,需要构建河流伦理观.河流作为道德主体,具有完整性权利、连续性权利、清洁性权利、用水权利、造物权利.人类对河流的道德义务应通过尊重性、整体性、保护性、评价性、补偿性等原则来实现.河流立法有助于促进人们河流伦理水平的提高.构建河流伦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义在于扩大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确定了新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3.
结雅河对黑龙江的顶托影响,早在10年前就已经进行过分析.鉴于当时资料系列较短,使之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资料系列的加长,再次进行分析,不仅改正了过去得出的上马厂站94.00m以下不受结雅河顶托影响的不正确结论,而且对顶托影响天数超过10%的年份进行全面量化分析,为资料整编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浐灞河下游河段水质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浐灞河下游河段水质系统的状况,从管理角度和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来考虑,选取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依据大量的实测数据率定降解系数,设定现状调查排放源、许可固定排放源与规划排放源3种工况,模拟浐灞河下游河段沿程各断面水质影响变化。通过对比3种工况对水质影响关系,得出在现状调查排放源和许可固定排放源条件下,水质受到污染;在规划排放源条件下,呈现出较好的水质状况。研究结果为河道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文艺  王卫红  李勇 《水利学报》2007,38(10):1172-1177
依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查勘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实体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原理,研究了基于河势相对稳定原理的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多变,但其调整是遵循河势稳定原理的;游荡性河道整治应按照"顺势布弯、就弯设坝、遥相呼应、规模适度"的原则和方法确定整治工程体系布局。以此研究成果建设的工程体系运行实践表明,在近年来不同流量级洪水下整治工程体系可以明显起到理顺流路、稳定河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尼尔基水利枢纽二期导流设计标准为5年重现期洪水,流量为534 m3/s.文章介绍截流技术参数和导截流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95.7”特大暴雨洪水 ,分析探讨了新安江模型在辉发河流域上的应用 ,认为新安江模型适应洪水预报发展趋势 ,可以使辉发河流域洪水预报更加准确及时 ,特别是对中高洪水的预报 ,精度更高 ,弥补了单位线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河道曝气技术在苏州地区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河道曝气技术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结合苏州河流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苏州地区利用河道曝气技术的可能性、可行性。针对苏州河道的特征,应选用相应的模型来计算需氧量并选择不同的充氧设备进行曝气复氧,同时配合多种措施来提高河道曝气复氧的效果。合理运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快速提高溶解氧、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净化水质,在苏州这样的河网城市具有较为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无黏性中粗沙进行河流演变的自然模型试验,通过调整流量、初始河道形态等在室内模型河流中进行河湾塑造的尝试,分析冲积河流河道展宽规律,另外对典型河湾的演变规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河道的横向稳定性是河湾发育的重要条件,试验中泥沙抗冲能力的低弱使得河岸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致使河流向分汉、游荡和辫状河型的方向发展;河岸后退的方式不但与河岸土体抗冲能力有关,而且与当地河道水动力特性和河岸坡降等因素有关;河道展宽速率反映了河流断面与水流条件不相协调的程度,随时间呈指数下降趋势,河流横断面演变所需的时间尺度远小于横向摆动所需的时间尺度;典型的河湾形态以局部扰动引起河岸失稳的方式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提出了满足河道多功能要求的断面经济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断面经济优化设计模型。以某河道为例,利用遗传算法对优化设计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所选方案较优。本文提出的河道经济优化设计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约束、不同的目标对模型进行修正与调整。因而,可适用不同的河道治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