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磨削加工往往是工件热处理之后的重要工序。磨削质量对工件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这一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不正确地进行磨加工时,磨具与工件接触的瞬间,摩擦热可使工件表面极薄层的温度急剧升高,甚至达到相变温度以上,由此可带来以下表面缺陷: 1.工件表面可能发生二次淬火,在相变应力和磨削应力叠加作用下往往产生与磨削方向垂直的浅表龟裂。 2.当磨削冷却不良时,磨削热能使工件表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回火乃至正火,俗称“烧伤”。这种缺陷可能在工件表面产生软点、软带。这对许多要求表面具有高疲劳强度的工件是不能容许的。  相似文献   

2.
磨削淬火技术的温度场分析和材料相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磊  葛培琪  程建辉  王珉 《工具技术》2004,38(10):15-19
磨削淬火技术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热处理 ,使工件表层发生马氏体相变 ,达到与表面强化处理一样的性能。通过对温度场的分析和材料相变的研究 ,发现利用计算机仿真磨削淬火温度场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分析时间和试验费用 ,而且可以利用磨削温度场仿真技术 ,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艺参数来预测和控制相变层厚度  相似文献   

3.
磨削淬火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热处理,使工件表层发生马氏体相变,达到与表面强化处理一样的性能。本文采用倾斜移动热源模型对工件温度场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Jeager移动热源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加工参数对工件表面最高温度的影响;利用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磨削淬火技术中,采用倾斜移动热源模型,可提高磨削淬火技术温度场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PM泵凸轮轴磨削过程中产生裂纹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磨削温度、磨削应力及冷却效果是产生磨削裂纹的主要因素.实验表明,通过控制渗碳层厚度及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参数,选用高速磨削,保持良好的砂轮和冷却液状态,能够减少凸轮轴磨削裂纹.  相似文献   

5.
40Cr钢磨削强化的试验与数值仿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磨削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磨削热使40Cr钢表层的温度升高,超过奥氏体化的温度,然后快速冷却,使40Cr钢表层发生马氏体相变,达到强化40Cr钢表层的目的。在磨床上对40Cr钢进行磨削试验,观测并分析工件横断面相变层的组织变化、厚度值和硬度变化,以及加工后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工件的温度场进行仿真,得出工件各处的温度变化历程,由马氏体相变条件来获得表层马氏体相变层的厚度值。试验结果表明,40Cr钢的表层发生了马氏体相变,表层的硬度值得到极大提高,表面粗糙度也满足常规磨削的要求。由有限元仿真得出的相变层厚度值和试验结果相吻合。因此利用磨削强化技术替代40Cr钢高频淬火强化工艺是可行的,并且这项技术可以对其他合金钢进行强化。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工件表层的温度场进行仿真,可以预测相变是否发生和相变层的厚度,优化磨削参数,减少试验研究的次数和成本。  相似文献   

6.
非调质钢磨削强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削强化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淬硬处理的新工艺,在技术上能代替感应淬火等表面热处理工艺,可以减少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为曲轴等非调质钢零件的实用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磨削是机械零件精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它对于被加工零件表面质量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磨削过程中所产生的热现象却是影响工件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把握磨削温度的高低,分析在工件内温度的分布状况,对于认识磨具与工件相互作用的性质,合理运用磨削工艺,进行有效的表面质量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启军 《现代零部件》2006,(1):73-74,76
由于热处理零件生产规模及生产投入等方面的原因,采用普通箱式电阻炉加热后选用盐水(包括一定浓度的淬火液)或N32号全损耗系统用油冷却仍是现场生产中常用的方法。但在工件用料、使用设备及冷却介质等条件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工件加热温度及工件人、出水温度是防止齿轮淬火开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磨削淬火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磨削淬火技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热处理,使工件表层发生马氏体相变,达到与表面强化处理一样的性能。本文对磨削淬火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磨削淬火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磨削淬硬——磨削加工与表面淬火集成制造技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磨削淬硬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淬火处理的新技术 ,该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可替代表面感应淬火、火焰淬火等表面热处理工艺 ,便于将表面淬火工艺与机械加工工艺集成化 ,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1.
正淬火分为整体淬火和表面淬火,其中表面淬火的加热方式一般采取感应加热。感应加热属于快速加热的热处理工艺,其加热参数如加热速度、电流透入深度、工件材料、淬火冷却介质、淬透深度等对于相变温度、相变动力学和形成的组织都有很大的影响。生产中,针对感应淬火工件材料成分,一方面,确定感应淬火机床电源加热频率、输出功率、感应器移动速度、感应器间隙等参数来控制加热速度和电流透入深度;另一方面,淬火冷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化学成分和淬火温度、回火温度、淬火冷却速率及回火冷却速率等热处理工艺参数对1Cr10Mo1NiWVNbN转子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钢中碳、氮含量宜控制在中下限,钒、铌含量宜控制在中上限,镍、锰含量宜控制在上限,铬含量宜控制在下限;随淬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强度不断增加,韧性下降;随二次回火温度的提高,强度下降,塑性略有增加,冲击功增加,但为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二次回火温度需高于690℃;随淬火冷却速率的降低,强度、塑性、韧性均降低;随回火冷却速率的降低,强度略有增加,韧性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李潇冰 《工具技术》2009,43(8):84-87
过对淬火工件回火温度、磨削热、磨削用量等的分析,找出高硬度及高碳含量工件磨削裂纹产生原因,并提出防止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水蒸气冷却磨削条件下的PRO500防弹钢工件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不同磨削方法及不同工艺参数下试件的磨削温度,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磨削深度对试件磨削温度的影响最大,进给速度对试件磨削温度的影响次之,砂轮线速度对试件磨削温度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同类钢材磨削时相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窄深槽磨削时磨削温度很高,易使工件表面烧伤,加工精度降低,刀具的寿命缩短.从砂轮的结构参数优化、磨削用量和切削液的选择及冷却措施的改善等多方面对降低磨削热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磨削加工对零件形状精度和表面加工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磨削过程中,砂轮尺寸、砂轮材质和粒度等砂轮特性参数,工件材质,中心孔研磨质量及磨削用量、砂轮转速、工件转速等磨削参数直接影响零件的形状精度和表面加工质量.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砂轮的特性参数、磨削参数及高质量的顶尖孔等参数,通过工艺手段可以得到很好的形状精度和表面加工质量.但传统的外圆磨削加工手段还是适应不了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节能高效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对外圆磨削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双回转球形顶尖磨削法替代固定锥形顶尖工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7.
汽车渗碳淬火齿轮的表面残余应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汽车齿轮生产中渗碳热处理过程中淬火冷却和回火状况,以及磨削加工对汽车齿轮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充分淬火冷却有利于表面残余压应力的提高,正确的磨削工艺不改变残余应力的分布,但过多的磨削热会在次表层产生高的拉应力。  相似文献   

18.
正高频淬火加热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同时加热淬火,即将工件需要淬火的表面同时加热,随后进行急剧的冷却;第二种是循序连续加热淬火,即用感应加热工件的一小部分表面,同时工件由上向下移动,使表面循序连续加热和冷却。进行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的生产时,不同材料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淬火冷却介质,故大多采用同时加热的淬火方式。若淬火表面积较大的零件,受设备功率等因素的限制,则考虑采用连续  相似文献   

19.
二、预防硬度不足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根据上述原因,为防止零件硬度不足的发生,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和解决办法: (1)工艺人员要制定正确的热处理工艺,选用合理的淬火与回火温度、时间、装夹(装炉)量,合适的冷却方式和冷却介质等,使零件得到足够的淬火硬度。 (2)淬火冷却时要注意: ①冷却介质老化的要及时更换。 ②采用水冷的零件,水温不应超过30℃,水中  相似文献   

20.
考虑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力学性能与温度的关系,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22MnB5超高强钢热冲压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选用合适的热冲压工艺参数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坯料热冲压成形的应力应变分布,并以板料初始温度为变量,研究不同初始温度对零件厚度分布、回弹及冷却速率的影响。进行了板料初始温度为900℃的22MnB5超高强钢热冲压试验,零件厚度分布及回弹量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各区域淬火组织均为板条状马氏体,由于零件底部的淬火冷却速率较大,马氏体组织更加均匀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