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调整苛化液中NaOH和Na2 CO3的浓度配比 ,对盐水精制过程中NaOH和Na2 CO3的过剩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减少了苛化液的加入量 ,优化工艺指标 ,降低精盐水单位制造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氧化铝熟料溶出过程中SiO2的行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熟料溶出过程中的主要相关二次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溶出过程中SiO2的行为. 结果表明,b-2CaO×SiO2在铝酸钠3种溶液成分中的热力学稳定性次序为NaOH>>NaAl(OH)4>Na2CO3,即NaOH非常难以分解2CaO×SiO2,后两者则明显容易得多;提高溶出温度,只有Na2CO3与2CaO×SiO2的作用有助于溶液中SiO2浓度的增加;NaAl(OH)4和Na2CO3对二次反应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而NaOH作用较小;增加游离Na2Ok浓度,溶出液中SiO2浓度逐渐降低;铝酸钠溶液体系中的碳酸钠与水化石榴石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碱对竹浆氧脱木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碱对脱木素的影响为:NaOH〉Na2CO3〉NH4OH〉NaHCO3;不同碱对氧脱木素纸浆粘度的影响为:NaOH〉Na2CO3〉NH4OH〉NaHCO3;不同碱对氧脱木素纸浆白度的影响为:NaOH〉Na2CO3〉NaHCO3〉NH4OH;不同碱对纤维素单元剪切系数(SFCU)的影响为:NaOH〉Na2CO3〉NH4OH〉NaHCO3。  相似文献   

4.
武志刚  高建峰 《山东化工》2009,38(12):12-15
制备了Na2CO3/γ-Al2O3和NaOH/γ-Al2O3固体碱催化剂,考察了载体种类和其它制备条件对固体碱碱量的影响,并将其用于催化甲醛和正丙醛反应合成三羟甲基乙烷。具体如下:37%的甲醛60mL,加入1g固体碱Na2CO3/γ-Al2O3,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滴加98%的正丙醛20mL,于35℃下反应3h。反应完成后,将固体弱碱Na2CO3/γ-Al2O3与反应溶液分离,然后再加入1g固体强碱NaOH/γ-Al2O3,于70℃下反应3h,TME产率最高可达86.2%。  相似文献   

5.
1固喊一级品率低的原因由我厂1996年1月固碱质量统计数据可看出,影响固碱一级品率低主要是45%原料碱Na2CO3含量超标造成的。而Na2CO3含量超标又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的:(1)漫漫蒸发原料碱含Na2CO3高我厂固碱生产原料是浸没蒸发器生产的浓碱液,它的指标必须达到:NaOH≥45%,Na2CO3≤0.5%,NaCl≤1.2%,盐碱比≥1:38.5。但是,在我们调查期间,共收碱51次(每次20m3),其中有5次Na2CO3超过0.5%(分别为0.65%,0.58%,0.74%,0.67%,0.64%,平均为0.656%),按此计算,设Na2CO3在生产中损失2%,则用45%…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KOH,NaOH,Na2CO3,NaOH和Na2CO3混合碱,三乙胺及阴离子交换树脂在乙醛缩合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性能,以及反应体系的pH值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2CO3为催化剂有利于维持反应体系pH稳定,当反应体系pH值为11~12,反应温度35℃时,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较高。在不同温度和pH值时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到pH值分别为10.4,11.0和11.4的动力学方程和相应的参数,其中pH值为11.4时,反应活化能最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多组分共聚酯在碳酸钠(Na2CO3)的有机溶剂乙二醇溶液中的碱处理条件,如温度、碱浓度和碱处理时间与纤维减量率的关系,考察了处理后纤维表面形态和纤维的强度变化,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碱处理残留物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乙二醇中,以低浓度弱碱Na2CO3代替强碱NaOH同样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碱处理效果。在温度为100~120℃、时间为60~120 min下进行碱处理,碱减率保持在20%左右,纤维强度保持在80%以上;红外光谱表明,共聚酯在乙二醇/Na2CO3中的碱解产物与其在水/NaOH中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复合碱型腐植酸型煤粘结剂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钊  周霞萍  王杰 《洁净煤技术》2011,17(1):37-40,50
研究了从云南褐煤提取型煤腐植酸粘结剂的过程,主要考察了煤碱质量比和不同碱性添加物包括NaOH,Na4P2O7,Na2CO3和K2CO3等对腐植酸提取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成本估算。结果表明,在利用NaOH的条件下,煤碱质量比在10∶1与12∶1之间获得较好提取效果;与利用单一NaOH添加剂相比,在总碱量略有减少的前提下,用Na4P2O7和Na2CO3替代部分NaOH使腐植酸的提取率增加18.4%,粘结剂的粘度提高30%,经济成本下降2.6%。腐植酸钾型型煤的气化效果好于钠型,跌落强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碱是钻井液中的处理剂之一,常用的有NaOH、Na2CO3和KOH等,通过选取苏北草舍泰州组、祝庄和茅山阜宁组的岩心进行碱液溶蚀试验和室内模拟碱流动评价实验得知,三种类型不同浓度的碱(KOH、NaOH和Na2CO3)对苏北草舍泰州组、祝庄和茅山阜宁组的岩心的碱溶失率都不高,三种碱3%KOH、5%NaOH和7%Na2CO3对草舍油田泰州组碱敏损害程度很小都为弱碱敏,综合看来,3%NaOH碱作为苏北油田钻井液碱处理剂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以生物质型煤为炭化原料,以Na2CO3,NaHCO3及NaOH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活化在活性焦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烧失率和碘吸附值对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a2CO3,NaHCO3及NaOH在型煤炭化制备活性焦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Na2CO3的催化效果最为显著;催化剂的碱性对活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碱性越强则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双甘膦中总磷测定的消解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兰冬 《四川化工》2010,13(5):37-39
探索了不同消解方法对自制双甘膦中总磷测定的影响效果。分别考察了盐酸-硝酸消解法、硝酸-高氯酸消解法、氢氧化钠消解法、碳酸钾和碳酸钠混合熔剂消解法和浓硫酸消解法,并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含量。通过对比多种消解方法,结果表明使用长颈定氮瓶的浓硫酸消解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沉淀法制备纳米CuO及微结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Cu(NO3)2为铜源,分别用水,乙醇作为分散剂,NaOH,NaOH-Na2CO3作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晶粒,并用XRD,T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晶粒大小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微结构与焙烧温度,分散剂和沉淀剂的种类有关。以水为分散剂,产物的形态是分散性良好的纺锤型,而以乙醇为分散剂,产物的形态是分散性较好的球型,同NaOH作沉淀上比,共沉淀法制备了产物粒径较小,但团聚较严重,此外,初步研究了不同微结构纳米CuO对氯酸铵(AP)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盛献臻 《广东化工》2011,(8):241-242
用Na2C03为灰化剂,NaOH为熔剂,以标准加入比浊法测定煤炭中的氯。解决了使用艾氏卡熔剂空白值高,测定低含量氯方法不稳定的问题。本方法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分析结果与标准值基本相符。方法适用于0.005%-1%各种煤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郭成洲  朱教群  周卫兵  孙正  陈伟 《硅酸盐通报》2012,31(2):377-381,385
采用NaOH和Na2CO3作为磷渣的激发剂。通过测定磷渣的凝结时间、化学结合水和反应率,研究碱激发剂对磷渣水化程度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碱激发磷渣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这两种碱激发剂均能加快磷渣的水化速率,其中NaOH对磷渣的激发效果明显优于Na2CO3。NaOH和Na2CO3对磷渣水化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磷渣玻璃体溶解,生成更多的C-S-H(B)和托贝莫来石,从而形成致密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李德勇 《煤化工》2003,31(5):42-44
从理论到实践阐述了以具有价格优势的 Na OH替代 Na2 CO3做碱源 ,解决 A / O法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窦建芝 《辽宁化工》2014,(3):248-249
研究了用FeC13·6H20和Na2EDTA、EDTA、NaOH、NaHCO3为原料,制备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方法,并对不同制法做了分析对比。将乙二胺四乙酸在80℃以上加热溶解,分次加入固体碳酸氢钠和三氯化铁,加完后80℃保温反应20 min,调整溶液pH值小于5,冷却、抽滤、洗涤、干燥即可。此法容易操作,产品质量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用FeC13和Na2EDTA、EDTA、NaOH、NaHCO3为原料,制备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不同方法,其中用NaHCO3调pH值合成工艺简单,温度低易控制,易过滤,易形成工业化生产,所制得的产品红外光谱图与文献相吻合。本文还介绍了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在食品、照相、农业、工业、印染等行业的广泛用途。  相似文献   

18.
杨莉  叶皓 《江西化工》2009,(2):95-97
以NaOH水溶液和Na2CO3水溶液吸收CO2属于化学吸收,吸收液的pH值随着吸收剂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呈现出对CO2完全吸收的趋势。由于化学反应增加了吸收速率,可根据增强因子利用物理吸收的方法计算化学吸收时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