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成藏动力系统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藏动力系统又可称为成藏系统或运聚系统,是指含油气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的油气运移—聚集系统,它与相邻成藏动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动力以及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动力系统在盆地中的位置介于含油气系统与区带之间。成藏动力系统与含油气系统的区别在于:含油气系统的核心是“源”,同一含油气系统具有共同的烃源灶,它与其他含油气系统以烃源灶的不同相区别;而成藏动力系统则强调的是系统内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同一成藏动力系统各油气藏具有相近的成藏条件、成藏动力、相似的运聚机制和相似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成藏的各种动力、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从源岩到圈闭形成油气藏所经过的"路"--成藏动力系统.成藏动力系统既是成藏动力学的载体,也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藏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排液(烃)单元、排液(烃)组合、成藏动力子系统、连通体系等.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主要进展是:1)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成藏动力系统识别和划分中的应用,认识到最大洪泛面是识别和划分成藏动力系统的关键界面;2)异常压力封存箱发育区的成藏动力系统;3)构造动力在油气生、排、运、聚、再运移、再聚集、直至油气藏破坏的成藏作用过程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堡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 ,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 ,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 ,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 ;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 ;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 ,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5.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改造动力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地应力、重力和热力3种动力对盆地具有改造作用并影响油气成藏。地应力改造作用在盆地主要表现为抬升、挤压、伸展和走滑4种改造方式。其中抬升作用延缓了剥蚀区油气成藏的进程,使烃源岩热演化停滞于剥蚀前的热演化状态,这种改造对早生早排古油气藏的保存有利;挤压改造作用产生褶皱与断裂甚至构造反转等现象,为油气成藏储备了大量各种类型圈闭条件的同时,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和通道,有利于油气成藏;伸展作用在盆地表现为早白垩世断陷以不同叠合(叠置)形式叠置在侏罗纪断陷之上,这种改造有利于提高侏罗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使源岩有机质向烃类转化并运聚成藏,同时,张性贯通断裂可使原有古油气藏保存条件部分改变或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大型走滑作用可形成一系列张扭性与压扭性构造样式,在走滑伸展沉降带内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并对前期盆地产生走滑分割改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成藏环境及条件和改造破坏正反作用两个方面。重力改造作用以深埋及压实为具体表现形式,为盆地成烃、成藏提供了地温场、地压场和保存条件,深埋作用的快速发生还为盆地形成流体压力封存箱提供了条件,异常超压及其流体压力封存箱的存在有利于保存原生孔隙、发育次生孔隙并形成压力封闭成藏条件,这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有积极作用。热力改造作用在盆地主要表现为多期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对沉积盖层的改造,为油气成烃、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油气成藏作用与系统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油气成藏作用是在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及其子系统(生烃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中发生的.在烃类从烃灶排出直至充注到圈闭中富集成油气藏的全过程中.不仅有空间位置的运动.烃体系还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系统论是成藏作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成藏机制是成藏作用研究的中心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说明导致烃流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起因、驱动力和规律的“动力学”研究;析析烃类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及成藏过程中输导网络体系(实质上是阻滞体系)的规模和样式、运移和聚集的条件、成藏期次等的“运动学”研究;判断油气聚集和保存问题,即在外界作用下保持烃流体相对稳定(平衡)状态条件的“静力学”研究。封存箱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非常重要而普遍的流体运聚结均.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液体孔隙压力纵向结构及平面分布、变化.探讨了南、北两个地带的成藏作用.组构了3种成藏模式:①正常压力封存箱内早期聚集、晚期再充注的渗流成藏机制的牙哈模式;②异常高压封存箱内晚期对流成藏机制的克拉苏模式;③封存箱外涌流成藏机制的大宛齐模式。图5参49。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天然气高压封存箱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流体封存箱的概念为正确认识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以及油气分布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库车坳陷的纵向压力结构表现为逐层升高的3层台阶式(3带式)压力结构,说明该地区存在流体封存箱。其中:封存箱的顶板由第三系的膏盐岩和含膏泥岩地层构成,该顶板明显地受岩性控制,不具有近水平、穿时代和穿岩性的现象;顶板之下是具有异常高压力的产气层段;封存箱的边部封隔带由断层来充当。库车坳陷高压气藏的成藏机制决定了该地区的高压气藏属于箱内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川口——青化砭地区长2——长7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鄂尔多 斯盆地川口一青化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长7油层组)油气基本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成藏动力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孔隙性砂岩体是该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砂体的展布样式直接控制该地区油气富集的部位。早白垩世期间,延长组内异常流体压力发育,砂体输导性能优越,成藏动力和输导体性能配置良好,是川口一青化砭地区主要的成藏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川口一青化砭地区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模式:邻源就近聚集型,近源顺层聚集型和远源跨层聚集型。  相似文献   

9.
乌南次凹油气二次运移及成藏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乌南次凹油气二次运移条件及对已发现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利用油气的物理性质、地化指标、断裂、沉积等总结出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模式有沿主断层垂直运移、沿不整合面和渗透层侧向运移和复式阶梯式运移等3种模式;乌南次凹油气运移以由西向东运移为主,同时向南、向北运移充注.在分析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成藏系统和成藏模式,3种不同的运移方式控制着不同的成藏模式,由于断裂和沉积作用在缓坡带形成多种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区带,南一段是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成藏区.乌南次凹可划分为自源封闭成藏动力系统、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和自源-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乌东斜坡带最主要的成藏系统是前两个类型,主要勘探目的层为南屯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和铜钵庙组.  相似文献   

10.
以苏北盆地为例 ,探讨了断陷盆地成藏动力系统类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系统可以划分为 3种类型 ,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特征和分布规律。深凹 斜坡带E2 d E2 s成藏动力系统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 ,烃源岩成熟度和盖层条件控制油气的分布 ;深凹 斜坡带K2 t E1f成藏动力系统油气主要分布在斜坡带和生烃次凹之间的构造高带上 ,侧向遮挡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断阶 凸起带成藏动力系统油气主要分布在控凹断层上升盘的圈闭中 ,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藏的形成 ,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垂向运移及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可同时发生向上和向下的垂向运移 ;如果源岩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只能发生垂向运移。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和通道发育是决定油气垂向运聚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松辽盆地具体表现为 ,长期断裂控制着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生成天然气在浅层的聚集与分布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T2 断裂共同控制着扶、杨油层的运聚与分布 ,T2 或T1 至T0 6断裂控制着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2.
莺-琼盆地高压成因输导体系特征、识别及其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琼盆地为新生代的高温高压快速沉降盆地,通常伴随着热流底辟体的发育,形成了异于常压盆地的油气输导体系,由地层深部压力释放形成的底辟和裂缝是莺-琼盆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研究利用沿层三维地震相干分析及曲率分析技术对莺-琼盆地高压底辟型和裂缝型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识别,研究其空间展布特征及演化过程,结合天然气同位素及包裹体等地球化学手段,综合分析了高压成因输导体系与研究区天然气充注、散失及富集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底辟型和裂缝型输导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深向浅阶梯状发育的特点,其中底辟型输导体系通常发育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带,裂缝型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热流底辟的边缘、斜坡近凹区的高压地层中。底辟型输导体系的发育演化历史可以划分为增压期、穿刺期、平衡期、释放期和塌陷期五个阶段(类型),具有增压期深部充气、穿刺期浅层成藏、平衡期复合成藏、释放期翼部成藏、塌陷期破坏成藏的成藏规律。裂隙型输导体系具有高压和构造两种成因,天然气具有浅部早、深部晚的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盆地流体底辟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沉积盆地 ,其以强烈的底辟构造、巨厚的沉积盖层、快速的沉降沉积活动和异常高温高压等地质现象而著称。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对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内的底辟构造属于流体底辟构造 ;阐述了底辟构造的发育特征 ;从底辟产生的物质基础 (流体源 )和外界条件 (热能、退覆层系、外力 )等方面探讨了流体底辟的成因机制 ,总结出流体底辟构造形成的理论模式 ;并从圈闭、运移、保存等方面阐述了底辟构造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复合油藏成藏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发育湖泊一三角洲沉积,是近年来石油重点勘探层系之一。长7段油页岩为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是长7段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原油通过流体压裂缝、断层和叠置砂体进行运移,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长7段烃源岩具有连续式生烃、幕式排烃、多点式充注成藏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成岩特征等表明.烃源岩先向下再向上排烃,二次运移具有垂向运移为主、短距离侧向运移特征。利用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计算了长7段向下排烃厚度平均约10 in,向上排烃厚度平均约30 ITI,向下与向上排烃量之比约为l:3。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下部幕式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在大量生烃时产生较强的异常高压,在盆地西北部长7段与下部长8段地层之间存在10 MPa以上的过剩压力差,这成为石油向下运移的主要动力。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表明,超压导致源岩及其下部地层发生流体压裂,流体以混相通过裂隙快速排出。在长7段烃源岩和长8段、长9段储层中发现的沸腾油气包裹体,是油气幕式排烃、幕式充注的直接证据。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主要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幕式充注过程,主要成藏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油气输导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油气输导平面分布范围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是一个下生上储并被区域性封隔层复杂化的成藏动力系统。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异常流体压力分析,将侏罗系成藏动力系统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系统:顶部头屯河组常压-超压他源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Ⅰ);中部三工河组超压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Ⅱ);底部八道湾组高超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Ⅲ)。地化分析表明:油气从八道湾组烃源岩中生成之后,在三工河组砂体进行了广泛的侧向运移,并在适当位置聚集成藏;在喜山期,断裂带间歇性开启,油气可突破成藏动力子系统Ⅱ,沿断层运移至成藏动力子系统Ⅲ中进行聚集。这说明头屯河组油气主要来源于经过三工河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聚集的古油藏,并非来自深层油源断裂的直接输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19.
The Upper Jurassic Bazhenov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West Siberian Basin is a classic marine black shale unit containing abundant Type II kerogen with high oil-generation potential. These shales source around 90% of the oil in the West Siberian Basin. They also contain oil accumulations in unconventional self-sourced reservoirs. Reservoir zones are generally small and are located along fault planes. Primary oil migration was focused along fracture networks adjacent to the fault zones. Oil charging took place in the Tertiary and oil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in the Bazhenov Formation led to overpressuring. In the study area between the Surgut and Nyalinsk arches in the centre of the basin, faulting and fracturing took place in Eocene to Quaternary time. The faulting led to local increases in the thermal maturity of the Bazhenov Formation. Exploration risk in the self-sourced Bazhenov Formation reservoirs mainly relates to seismically-defined regional faults or to transverse faults.  相似文献   

20.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的周期性幕式活动导致沿断层带流体运移具有周期性幕式运动的特点。断层的一次周期性幕式活动分为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阶段。断层幕式活动期,深部流体在超压作用或地震泵作用下以在断层带内的垂向运移和进入储层后的侧向运移为主,流体运移的相态为油、气、水的混合相态。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当断层带尚未完全封闭、输导系统内压力尚未平衡时,流体在断层带及其两侧储层之间流动,直至达到压力平衡。断层完全封闭后,流体运移则不再发生。断层幕式活动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相对较弱。断层幕式活动期导致断层带附近形成同层混源或异层同源的多层系(或多构造层)含油气复式油气聚集带;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分配,导致断层带垂向上形成欠饱和油藏—高饱和油气藏—油气藏及纯气藏的完整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