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厂联碱与老碱(氨碱法)的碳化塔进气及尾气总管是串通的,下段气CO_2浓度为80~85%,中段气CO_2浓度为36~38%。1979年底,联碱投产初期,主要存在问题是重碱结晶质量比老碱差的多。水份一般在18~20%。换塔时可达22~24%。由于我厂联碱塔的重碱是送往沸腾煅烧炉的。沸腾炉要求重碱水份小于18%,如果水份过高,其生产能力及使用期都将大幅度下降。因此,急需把重碱水份降下来。我们适当延长了塔内液体的停留时间,进卤量控制在40米~3/时·塔左右。与此同时,反应区上移,塔顶出气CO_2浓度由原来的4~8%,提高到10~14%。这样,结晶质量有所好转,比我厂老碱的重碱结晶粒度大10μ左右。重碱水份月平均值下降至15%左右。但是,由  相似文献   

2.
《小氮肥》2017,(10)
介绍了高压法三聚氰胺的工艺流程、生产中的重要设备CO_2汽提塔,分析了CO_2汽提塔设备结构、塔盘结晶堵塞和气相带液的原因。采用提高塔底操作温度、减少CO_2汽提塔循环泵循环量、减少塔顶冲洗水量、降低塔盘冲洗频次及手动控制来自闪蒸槽顶部的蒸汽等措施,解决了CO_2汽提塔塔盘结晶和气相带液的问题,确保了装置安全长周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六十年代进行强制外循环(用泵)结晶器制碱试验的分析,在吸取同行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基础上认为:要制造大颗粒的重碱,仍宜走结晶器的道路,即把晶核的形成,过饱和度的产生和结晶的成长分开进行。主要设备有晶种塔、结晶器、外冷器和气升管,试验中着重探讨了晶种平衡问题,考察了结晶质量与结晶器温度、结晶器表观流速、加入晶种量等因素的关系。初步结论:在试验条件下,产品粒径可达180~260μ;影响产品粒度的主要因素是加入的晶种量;气升管可用于制碱工业高碳化度母液的CO_2吸收上;炉气通过气升管及晶种塔两级吸收,母Ⅰ结合氨可达80滴度,尾气CO_25%以下,  相似文献   

4.
<正> 当前联碱生产中的氨母液Ⅱ碳酸化工艺流程是将氨母液Ⅱ用泵送入总管,然后送至清洗塔上部,自上而下溶解塔内结疤,同时吸收塔底通入的含30~40%CO_2的窑气进行预碳化。清洗氨母液Ⅱ从清洗塔底部流出,再用泵送至制碱塔上部,自上而下与塔底通入的CO_2气逆流接触吸收碳酸化,于塔高度约五分之三处(塔中上部)开始逐渐饱和析出NaHCO_3,经过水箱间接冷却降温,有更多的NaHCO_3结晶析出,从而吸收更多的CO_2气,NaHCO_3晶体逐渐长成。制成的NaHCO_3悬浮液,由制碱塔底经取出后自压入出碱液槽,再流至滤碱机分离并洗涤重碱(粗制碳酸氢钠),供锻烧炉分解制成纯碱产品。  相似文献   

5.
热碱和二乙醇胺催化热碱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气压下用搅拌反应器测定了含K_2CO_326.6%(重量)的热碱溶液和二乙醇胺催化热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测定的条件为温度60~98℃,含胺0~4.5%(重量),溶液的转化度(K_2CO_3转化为KHCO_3的分率)为0~0.65。 实验设备预先用CO_2-水系统和CO_2-盐水系统进行校正,以确定液相传质系数与转速和流体物性的关联。 采用纯CO_2气体,测定了各种因素(包括温度、胺含量、转化度等)对液相反应吸收速率系数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热碱溶液阳二乙醇胺催化热碱溶液吸收CO_2为快速反应的吸收过程,催化热碱溶液吸收速率符合CO_2与OH~-和有机胺并行反应的机理。 由实验数据获得了两个液相吸收速率系数的关联式。鉴于此快速反应吸收与流动条件几乎无关,可望此关联式能用于设计。  相似文献   

6.
遵循过程不冷却,结晶为控制过程等工艺原则、操作理论和技术路线,在 164×3620环流式碳化塔中分别进行了联合制碱法和氨碱法母液的碳酸化重碱结晶过程模拟试验,介绍了主要条件试验和连续运转120h的试验数据,讨论了晶浆浓度、操作过饱和度、液体环流速度、结晶温度和溶液碳化度等结晶过程工艺参数,考察了二氧化碳吸收传质总系数并比较了塔的二氧化碳吸收容积能力和重碱结晶容积能力,测定了碳酸氢钠平均结疤速度。  相似文献   

7.
王全 《纯碱工业》2003,(1):3-10
遵循过程不冷却,结晶为控制过程等工艺原则、操作理论和技术路线,在164×3620环流式碳化塔中分别进行了联合制碱法和氨碱法母液的碳酸化重碱结晶过程模拟试验,介绍了主要条件试验和连续运转120h的试验数据,讨论了晶浆浓度、操作过饱和度、液体环流速度、结晶温度和溶液碳化度等结晶过程工艺参数,考察了二氧化碳吸收传质总系数并比较了塔的二氧化碳吸收容积能力和重碱结晶容积能力,测定了碳酸氢钠平均结疤速度.  相似文献   

8.
<正> 制造碳酸氢钠的碳化塔,氨盐水从塔上部注入,CO_2气体在塔的底部通入,使之气液逆流相遇,通过菌帽的作用进行吸收,制得重碱即碳酸氢钠的结晶。这种碳化塔制造出来的碳酸氢钠结晶大小不均,颗粒小,水份大,在改善重碱结晶方面,不少人花费了一定的心血,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冷却段上部加高圈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等等方法,但效果还是很不理想,不论是加高圈还是添加表而活性剂仍有不足之处。添加表面活性剂需要增加一套设  相似文献   

9.
<正> 本发明是关于在胺的共存下,CO_2和NaCl反应制造NaHCO_3的方法。制造NaHCO_3,现广泛使用着索尔维法。该法是由盐水吸氨所得的氨盐水再吸收CO_2而得到NaHCO_3。氨盐水和CO_2反应的装置是索尔维塔,也称碳化塔,是最重要的工序。碳化塔是由吸收CO_2预碳化的中和塔与制碱塔组成。在制碱塔中,中和水由顶部加  相似文献   

10.
一、炉气系统结硫对煅烧生产的影响重碱主要成分有 NaHCO_3、Na_2CO_3、NH_4HCO_3等,经煅烧生成纯碱和炉气,反应方程式为:2NaHCO_3=Na_2CO_3+CO_2+H_2ONH_4HCO_3=NH_3+CO_2+H_2O炉气经热碱液塔、母液洗涤塔、螺旋扳(或钛板)、炉气洗涤塔后被压缩机抽出,煅烧炉内保持微负压,故空气通过炉头、炉尾密封面漏入炉气系统。重碱带硫多,硫经煅烧反应生成硫化氢,硫化氢被炉气中的 O_2氧化为硫,遇冷析出。固态硫在炉气洗涤塔、  相似文献   

11.
用Aspen HYSYS软件模拟分析了富含CO_2天然气脱CO_2方法和工艺操作条件,如原料气处理量、吸收塔温度、吸收塔压力、吸收塔板数、再生塔温度对脱CO_2能耗的影响,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比较了各操作条件对脱CO_2能耗的影响力大小。结果表明,富含CO_2天然气中CO_2浓度高,为满足净化要求需增大溶液循环量,由此带动公用工程消耗增加,脱CO_2能耗比常规天然气脱CO_2情况显著增加。在操作中,提高吸收塔温度、再生塔温度和原料气处理量均会引起脱CO_2能耗升高,而降低吸收塔压力、减少吸收塔板数可降低脱CO_2能耗。由于醇胺溶液再生耗能占脱CO_2总能耗绝大部分,在制定节能措施应重点考虑了再生塔温度控制,蒸汽、凝结水以及净化系统余压、余热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研究了煤灰砖水化产物的基础上开始了本专题的工作。 为了在不同CO_2浓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研究CO_2与煤灰制品水化产物的相互作用,我们制作了能同时调节CO_2浓度和相对湿度的炭化设备,调整CO_2浓度的精确度达±1%,相对湿度的精确度达±2%,为了测定煤灰试样的炭化速度,还装置了用磷酸和硫酸铜分解CaCO_3和用碱石棉吸收CO_2的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298 K时,KCl-K_2CO_3-H_2O三元水盐体系的固液相平衡关系,测定了平衡液相的溶解度和密度,并绘制了相图。结果表明该体系在298 K时的相图都存在6个区域,即:纯KCl结晶区;纯K_2CO_3结晶区;以KCl为主的固溶体结晶区,以K_2CO_3为主的固溶体结晶区;以KCl为主的固溶体和以K_2CO_3为主的固溶体的共结晶区;不饱和溶液区。  相似文献   

14.
联碱碳化塔中下段气量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二次晶核与重碱结晶、CO_2吸收相利用、结疤和清洗三个方面。对不同的中下段气量比进行比较,以期望在不同的实际生产条件下,对中下段气量的分配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用含硝盐制碱和海盐制碱的区别,进行了含硝盐联合制碱(冷法)平衡体系的研究。由试验得知:氨母Ⅱ中SO_4~(2-)最低,约为21滴度,其它母液中的SO_4~(2-)浓度都大大高于此浓度。为此确定SO_4~(2-)为常数值(21滴度)。分别测定了35℃条件下的各体系组成,并绘制了Na~+,NH_4~+(?)HCO_3~-,Cl~-,SO_4~(2-)(21滴度)—H_2O的干盐投影图。试验测定了该体系的P_2点变化,得出下列关系式:C_(NH3)=64-0.93(CO_2)+0.003(CO_2)~2及海盐联合制碱的关系式:C_(NH31)=59-0.850(CO_2)+0.00256(CO_2)~2,通过两式对比,就可看出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由于SO_4~(2-)的存在,引起母Ⅱ中的C_(NH3)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 摘0376 TQ114.161.6.用 CO_2气和水与 Na_2CO_3或倍半 Na_2CO_3结晶接触生产 NaHCO_3.——AsahiGlass Co.日本公开特许公报:56—149317,申请日期:1980.4.18;公布日期:1981.11.19。CO_2气体或含 CO_2的气体与 Na_2CO_3结晶或倍半碳酸钠结晶在0—80℃结晶沉积水0.5—45%条件下接触,反应生成所希望粒度的 NaHCO_3。从该反应中产生的等温反应热靠调节湿度、温度和气体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氨盐水及CO_2浓度在已规定的较稳定的浓度下,在中部塔压及下部塔压稳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出碱温度与转化率成反比,碳化塔的中下部温度、中部温度、中上部温度与转化率成正比,因此,降低出碱温度,提高塔的中下部、中部、中上部温度、降低塔顶温度,防止氨的损失,是提高制碱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18.
<正> 纯碱生产中,由压缩机送往碳化塔的下段气、中段气、清洗气需先分别经过洗涤塔用海水洗涤冷却降温后送入碳化塔制碱,而洗涤后的海水则排入水沟。下段气含CO_285~90%,洗涤塔系填料塔,直径2.5米,以木格子为填料,塔内操作压力3.2~3.4公斤/厘米~2(表压)。中段气含CO_2为38~40%,洗涤塔为中φ1.8米的泡沫塔,内有三层筛板,塔内操作压力为2.4~2.6公斤/厘米~2(表压)。清洗气洗涤塔系φ1.6米的旋流板塔,内有三层塔盘,塔内操作压力为3.2~3.4公斤/厘米~2,操作条件如下表  相似文献   

19.
<正> 充分利用和回收CO_2是增加纯碱产量的一个措施,我厂纯碱车间,碳化出碱液从塔内2.7~3.0公斤/厘米~2(表压)到出碱槽泄至常压后,有不少CO_2要解吸释放出。根据大化1965年5月查定:出碱液CO_2损失为56.8米~3/吨纯碱。我厂1978年11月对5#塔出碱液CO_2损失的查定,为6~12米~3/吨纯碱,两厂所得的数值差别较大(这是由于碳化操作条件和测定方法不同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最小的损失量来估算,每天也可以回收4米~3/吨×250吨/日=1000标米~3/日的CO_2(因为有一部分CO_2不可能在出碱槽逸散出  相似文献   

20.
在氨碱联合生产中NH_3—CO_2须保持平衡,当采用加压法时维持这个平衡关系尤其重要。对NH_3CO_2的平衡关系作了定量分析。指出氨耗降低后将出现氨过剩。对回收利用炉气制碱以提高氨、碱比的问题作了探讨,设想采用两个办法,其一是设置一台浓气制碱塔专以炉气制碱,并结合加压碳化特点对其流程作了合理安排。其二是将炉气送往合成氨作为煤的气化剂以增加变换气中CO_2的含量满足制碱的需要,对回收炉气的数量以及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程度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