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费尔干纳盆地钻井、取心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认识,研究了天山造山带的活动与费尔干纳盆地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盆地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影响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费尔干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和帕米尔地块的活动密切相关,盆地东北缘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沉积展布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盆地经历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山间拗陷阶段、晚三叠世构造抬升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盆地雏形形成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抬升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持续沉降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升阶段;费尔干纳盆地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形成于构造平静期,油气运移和成藏于构造活跃期。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群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15-120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多成因的叠合含油气盆地,不同学者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成因特征和形成机制认识有较大差异;在分析、归纳、总结了4种有代表性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发育、构造发育史恢复、地震反射特征,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挠曲盆地、古近纪挤压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前陆盆地共4个阶段的新观点,统一了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对深化盆地地质认识、正确评估盆地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坳陷—挤压隆升阶段、古新世(路乐河期)—中新世早期(上油砂山期)整体挤压坳陷与柴西局部拉分弱断陷阶段和中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反转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圈闭的形成、油气运移与成藏以及油气的保存,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柴达木盆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板块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陷、晚白垩世-古新世构造反转、始新世-渐新世裂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构造反转及中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5个阶段。北黄海盆地的动力学类型可定义为右行转换拉张盆地,区域性走滑运动在成盆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北黄海盆地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板块(地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路乐河期)-上新世晚期(上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挤压坳陷阶段,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挤压、推覆阶段,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有过脉动式运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银根-额济纳中生代裂谷盆地群基底板块构造及缝合带演化分析,探讨了中生代裂谷小湖盆群的成因,认为多个板块及多条缝合带组成的基底对盆地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盆地群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热拱隆张阶段、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裂谷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引张坳陷阶段及第三纪陆内聚敛挤压阶段,形成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2套烃源岩。根据构造层沉降和沉积中心继承关系,划分了完全叠置型、基本叠置型、迁移叠置型3种盆地(凹陷)类型,不同叠置类型盆地(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不同,勘探领域不同,提出小湖盆围绕次级“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亚与中国西北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就一直处于欧亚大陆的南缘。侏罗纪以来两地区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即侏罗纪-老第三纪的伸展构造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挤压构造阶段。始新世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和古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移的影响,形成了现今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构造格局。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贫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各盆地受后期改造程度不同,前陆冲断带是这些盆地山前带共有的构造特征,盆地内部构造差异大,新构造对油气的储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轮南低凸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共存的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储量丰富。自形成以来,轮南低凸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通过精细的二维地震测线解释,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削截、上超等反射特征,在该区共识别出11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以及轮台、轮南、桑塔木等6条主要的断裂。这些断裂早期主要为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晚海西—印支期,强烈活动期为二叠纪,该认识有别于前人认为的断裂发育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古近纪末期,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构造演化剖面确定该区主要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晚海西—印支期发生的强烈挤压、抬升、剥蚀作用对研究区面貌影响最大,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快速楔入影响,研究区地层发生翘倾,由原来的南低北高转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形态,研究区面貌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2.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港探区中生代构造样式有伸展、挤压、走滑、调节以及与火山岩有关的构造样式。早、中保罗世构造亚层以挤压为主,以发育孔西潜山构造为特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亚层以弱伸展为主,断坳、盆地共存,并有强烈的火山活动;晚白垩世构造亚层以弱隆起为主,盆地分布局限。侏罗纪-白垩纪的盆地时空分布和变形特点与盐山-歧口-新港隐伏断裂带和中生代论东断裂带有关。变形动力学受控于伊泽奈崎板块的小角度斜向俯冲和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造成的挤压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前人板块演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印度尼西亚北塞兰盆地区域地质特征的分析,将盆地构造演化分为早三叠世初始裂谷、中三叠世—中侏罗世裂谷、晚侏罗世—中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中新世—第四纪挤压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班达弧一带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认为,受中生代构造作用影响,裂谷期盆地经历了碳酸盐缓坡至台地的沉积演变,主力烃源岩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aman Saman组的形成受古构造格局控制,分布于裂谷期局限台地;而该期盆地南部高地上发育的Manusela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主要勘探目标。挤压期构造作用导致烃源岩热演化出现差异,并影响了各构造带圈闭类型及分布;同时再活化的断层和微裂缝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与上新统不整合面组成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4.
留山、马市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山、马市坪盆地是秦岭-大别构造带北秦岭褶皱带上两个中生代沉积盆地。前者为晚三叠世坳陷型湖盆,后者是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断陷型湖盆。由于燕山中晚期运动自北而南的逆冲推覆作用的改造,使二者均具压扭型盆地面貌。它们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中生代作陆-陆碰撞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留山、马市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山、马市坪盆地是秦岭-大别构造带北秦岭褶皱带上两个中生代沉积盆地。前者为晚三叠世坳陷型湖盆,后者是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断陷型湖盆。由于燕山中晚期运动自北而南的逆冲推覆作用的改造,使二者均具压扭型盆地面貌。它们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中生代作陆-陆碰撞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方法:对盆对基底特征及造盆阶段进行划分。结果:探讨了盆地形成机制及盆地演化。结论:南华北盆地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因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挤压形成两期压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形成两斯产张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非剪切带构造演化的研究,并结合盆地构造特征的分析,明确了早白垩世中非剪切带强烈右旋走滑作用控制了多赛奥盆地的形成。晚白垩世,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区域应力场发生改变,形成了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场。对中非剪切带构造特征精细解剖与分析表明,晚白垩世盆地至少发生了三幕挤压作用,盆地发生明显的构造反转,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为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时期主力烃源岩也开始进入大量排烃阶段,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也为油气运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华北中生代盆地结构构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张功成 《石油学报》1997,18(4):7-13
中国东北-华北中生代有六个成盆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受南北向挤压作用控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和渤海地区仍以南北向挤压为主,南华北盆地的形成和秦岭-大别造山带向南的推覆有关;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东北发生热沉降,渤海湾和南华北发生裂陷作用,晚白垩世末期松辽盆地西北缘发育压陷盆地.东北-华北中生代共发生6期正反转,中侏罗世以前盆地反转是南北向,其后为北西一南东向压扭.  相似文献   

20.
吐哈盆地HYS反转构造及其平衡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HYS构造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拉张伸展期、挤压抬升期、伸展拗陷期和强烈挤压褶皱期等演化阶段。拉张伸展期盆地引张伸展,断层为正断层,形成半地堑式构造单元;挤压抬升期,盆地受挤压抬升,断层活化为逆断层,伴随产生弱压缩褶皱;伸展拗陷期盆地再次引张伸展,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盆地呈拗陷沉降;强烈挤压褶皱期,受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断层又活化为逆断层,并伴随断层产生相关的褶皱,形成了正反转构造和复杂的地层构造关系。后期的强烈挤压褶皱反转虽然形成了油气的聚集场所,但同时又破坏了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及其保存条件,不利于构造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