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2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2段煤层直接上覆或下伏于砂岩的地层结构特征,设计了六个地质模型(包括3个层状砂岩模型及3个楔状砂岩模型),利用褶积模型,将相应的反射系数模型与主频为5~120Hz、步长为5Hz的0°和90°相位的雷克子波进行褶积(采样间隔为1ms),从而得到了不同子波主频的合成地震记录。通过提取合成地震记录的砂岩顶、底界面或砂岩中心振幅,首次模拟了0°和90°相位子波情况下煤层对砂岩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的厚度、位置及与砂岩的距离对砂岩地震反射的调谐频率、振幅及极性都会产生影响,煤层可以使砂岩地震反射同相轴极性反转,以致于难以预测薄层砂岩厚度,特别是当煤层厚度不稳定或煤层与砂岩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砂岩顶、底界面或中心的振幅不能反映薄层砂岩的厚度;在存在不同厚度、位置煤层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其他方式预测薄层砂岩的厚度,如利用不同位置的振幅地层切片等。  相似文献   
2.
针对含煤岩系中煤层对下伏砂岩储层地震响应的强烈干涉作用,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含煤岩系沉积序列,构建了两个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上覆煤层厚度及位置对下伏层状砂岩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煤层厚度、位置和地震子波频率会导致砂岩顶、底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出现较大差异。由于上覆煤层的干涉作用,不仅下伏砂岩地震反射极性会发生反转,而且砂岩顶、底界面反射振幅也会随煤层厚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上覆煤层厚度或位置不稳定时,砂岩顶、底面地震反射振幅不能反映砂岩厚度变化,不能利用砂岩顶、底面地震反射振幅预测厚度小于1/4波长的薄层砂岩厚度。  相似文献   
3.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输气管道受携砂冲蚀磨损的监测问题,设计并组装了其模拟实验装置,以空气和石英砂模拟天然气携砂,用Q235、Monel400、GH3625三种材料制作受冲蚀元件,研究不同砂量冲蚀作用下元件的壁厚损失、质量损失和表面形态及其耐磨特性。结果表明:冲蚀元件的中间棱首先被冲蚀,且砂粒冲击后并未向后反弹而是在后续颗粒作用下滑向两侧,使得棱上出现横向滑擦;冲蚀元件正壁面受砂粒连续冲击产生压坑,压坑金属组织在挤压作用下向周围偏向堆积,最终呈块状剥落;冲蚀元件底部受砂粒冲击与塑性变形的共同作用变形最严重;经冲蚀后元件左右两壁面的壁厚损失不尽相同,且其棱部损失量普遍小于左右壁面损失量;耐冲蚀特性:GH3625最好,Monel400次之。这有助于输气管道携砂量预测的深入研究与冲蚀监测探针原材料的比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延长探区勘探历程、数据以及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油气产量变化和地质理论发展为主线,将延长探区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初始勘探阶段(1905—1949年)、持续探索阶段(1950—1981年)、快速发展阶段(1982—2006年)和稳油增气阶段(2007年至今)。详细总结了近10年延长石油在特低—超低渗油藏勘探、盆地东南部致密天然气勘探和非常规陆相页岩气勘探等方面取得的理论认识,及其对油气快速增储上产的重要作用,期望对以后的油气勘探工作起到启发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长7段页岩热演化偏低以及页岩气赋存特征复杂的问题,利用基本地球化学方法以及气体解析实验开展对比性研究,揭示页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探索页岩气的赋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热演化程度为中等,有机碳含量平均为4.52%,游离烃含量为4.09 mg/g,热解烃含量为8.70 mg/g;研究区页岩气属于油型气,其地质成因为热解成因;页岩气的赋存相态为游离气、溶解气和吸附气共存,且吸附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之和大于游离气含量;页岩对不同气体的吸附性能具有较大差异,对氮气的吸附性最弱;烃类气体中,小分子气体的初次运移能力强于大分子气体。由于热演化程度偏低,一方面使得页岩内部油气水共存,整体含气性不高,另一方面使得油气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得以大量保存。在针对长7段的开发过程中,进行页岩油气的共同开发最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研究结果对长7段下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岩心的典型沉积构造与测井图像的对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典型沉积层理和沉积构造识别模式,充分发挥成像资料在识别沉积构造上的优势,建立典型沉积构造的地质模式/倾角模式/电成像模式/成像特征描述等一体化的成像解释图版,为地层沉积微相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灵活的比例可调性允许从不同尺度进行分析,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沉积微相成像解释图版的方法,进行地层的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利用成像测井具有定向性的优势确定古水流向,推测相应的古物源方向;在资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多井成像对比,分析并预测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和砂体加厚的方向,为寻找更有利的储层提供指导意见。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实践表明,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应用不仅可以节约取心成本,提高油田沉积学研究的精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油气田的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彬长—旬宜—富县地区)延长组不同层段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油页岩的识别标志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岩性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生烃潜力及测井电性特征差异明显,油页岩具有典型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识别标志,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靠近湖盆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带是油页岩的主要发育区。   相似文献   
8.
古岩溶储集岩储集空间类型复杂.识别与预测都有很大难度。研究表明,该类储层孔隙空间以洞穴、裂缝、裂缝-孔洞、孔洞为主。针对这4种孔隙空间设计了物理模型,来模拟地震反射特征,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内充填物速度很低时.在单炮和叠加记录剖面上能观测到明显的绕射,在二维叠加剖面上表现为短轴状较强的反射;裂缝发育带在地震反射上出现明显的异常,呈现“杂乱”反射特征;多组裂缝与孔洞的交叉部位附近.可能出现“串珠状”强反射;孔洞型储层在地震上表现为不连续的较强反射。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气藏形成与"烟囱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表明,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气藏周围发育有气烟囱。第四系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深部发育了低幅超压;甘森泉-小柴旦基底断裂影响气藏构造的完整性;第四系饱含高矿化度地层水泥岩构成的盖层可以起到一定的封盖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气烟囱的形成。气烟囱的发育可以解释第四系天然气组分、重烃碳同位素等体现出来的混源特征,解决第四系各层序源岩生烃潜力和含气储量之间存在的矛盾。总之,气烟囱作为天然气的垂向运移通道对该区第四系气藏的成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延长油田低渗透油藏储量大,受储层基质致密、裂缝系统复杂的影响,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原油采收率低,油田提高采收率需求迫切。基于延长油田CO2非混相驱油与封存一体化、低温油藏空气泡沫驱、生物活性复合驱和微生物驱技术及矿场实践,提出了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溶蚀增渗、润湿促渗”新理论,形成了以提高CO2驱混相程度和CO2驱立体均衡动用为主的CO2非混相驱油技术,揭示了浅层低温油藏复合耗氧机制,完善了空气泡沫、生物活性复合剂和内源微生物激活剂配方体系。矿场实践表明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延长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