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稀油、中等粘度原油和稠油物性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原油物性与集输工艺的关系,提出了原油集输工艺方案可以根据原油物性进行预估,为设计工作者进行集输工艺可行性方案论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庆外围油田掺水耗气占油田生产耗气的50%左右,为降低原油集输的耗气量,低温集输规模不断扩大.文中结合大庆外围油田低温集输实践,对低温集输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形成的一系列低温技术进行了总结.针对原油的结蜡规律和低温状态下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原油低温输送的影响因素,提出含水原油凝固温度偏移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打破了原油在高于凝固点输送的管理界限,为原油低于凝固点输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集油进站温度设计参数降至低于凝固点3℃.同时提出低温集输界限的判定方法,并结合油田自身特点,形成了不掺水集输等多种适合高寒地区低产油田的低温集输技术,为高寒地区低产油田节能降耗、优化简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田超稠油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超稠油的基本物性 辽河油田超稠油主要储藏在地下千米的馆陶油层和兴隆台油层内。由于超稠油所处的开采层位不同,其超稠油物性也有所差异。超稠油的物性体现了“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重度高、粘度高、沥青及胶质含量高、含蜡量低。这在国内各油田的原油开采与集输工艺中实属罕见,给原油开采、地面集输及原油处理带来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长6和长8油藏脱气原油、溶气原油的物性及流变性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从压力条件下原油溶气稀释效应、含蜡原油热处理效应、非牛顿含蜡原油的剪切历史效应等方面,对长庆油田原油不加热集输技术的流变学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也为更好地指导长庆油田矿场集输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经济、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设计阶段采用的集输方式是针对某个区块油藏的整个开发寿命而言的,适用范围广,但针对某一生产阶段却并非最优。因此有必要在特定的生产阶段根据最新的原油黏温数据、产量数据等进行复核分析。通过分析青东5区块滩海陆岸平台原油物性变化及现场生产实际状况,提出了气液混输、气液分输两种适合原油开发的集输方式,同时从改变原油外输温度、掺水降黏的角度对集输流程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通过效益分析确定最优的集输方式。  相似文献   

6.
老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开采期,油井产液量、含水率大幅度增加,油井出油温度不断升高,由于降粘剂、防蜡剂的采用,防腐保温技术的进步,集输温度普遍提高。为了降低原油集输过程中的能耗,结合大庆油田南一区原油物性,地理条件和生产现状,开展了掺低温水原油集输工艺试验,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着重介绍该区原油掺水保温流程概况,掺水温度的优选,掺低温水工艺取得的试验成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原油凝固点在原油集输工艺流程的选择和日常生产运行管理中,一直是最重要的参数。通过对"十二五"和"十三五"前两年有关原油集输温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对于高含水原油,将"起始黏壁温度"代替凝固点作为界定其能否进行不加热集输的主要指标具有可行性。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高含水含蜡原油和稠油的相关物性,分析其变化规律,完善"起始黏壁温度"这一概念,同时,研究在有关设计规范中修改相关条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原油集输与处理工艺低能耗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北油田岔北联合站、岔三站、岔四站集输系统的生产参数的现场实测,进行了原油及其乳状液流变性模拟试验,对30口单井进行了井口回压的模拟计算,研究出单井实现不加热输送的条件;根据其物性进行了破乳剂筛选和研究工作,研制出了适合岔北联合站原油脱水的低温破乳剂;通过低能耗集油及原油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对比,提出了岔北油田低能耗集输与密闭处理工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东某油田稠油物性的特点是原油密度、黏度差异较大,采用丛式井拉油生产,流程不密闭,伴生气放空,生产成本较高且环境易污染.针对该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现状,宜形成二级布站、单管加热降黏、油套分开集输工艺模式.地面工程优化应采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多相流活动计量装置、单管加热降黏集输工艺、油套分开集输工艺和优化集输站场工艺.这样可简化生产管理,经济效益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1.中原油田稳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原油田现采用负压原油稳定法,全油田目前建有负压原油稳定塔13座,外形尺寸基本为φ3000 ×23000,总稳定能力达到1295×104t/a.现在正在运行的原油稳定工艺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推广应用的工艺技术.由于近20年的油田开发,集输处理条件、原油物性发生了一定变化,稳定塔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操作参数有待于优化.目前,中原油田原油稳定工艺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东明  罗升荣 《石油学报》1993,14(2):102-109
不同原油集输工艺流程的能耗有很大差异.本文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掺热油和掺热水两种集输流程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掺热油流程优于掺热水流程,对集输站子系统来说,结论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原油集输工艺流程的能耗有很大差异.本文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掺热油和掺热水两种集输流程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掺热油流程优于掺热水流程,对集输站子系统来说,结论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对于长输热油密闭输油管道,当输量和油品性质一定时,寻求全线热站和泵站(热泵站)的升温、升压值的最佳组合以使全线的能耗费用最低,是长输热油管道运行方案优化的目标。文章结合盘锦输油管道实际,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建立长输热油管道运行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组合优化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计算,给出了运行方案的最优工况。方案实施结果表明,盘锦线运行总能耗降低32%。  相似文献   

14.
沁水盆地煤层气田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三难"(征地难、建站难、布管难)、"三高"(投资高、闲置高、能耗高)、采出水处理"三差异"(水质差异、排放标准差异、产水量差异)等问题不断凸显,现有建设模式下的降本提效措施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以煤层气产能建设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双重因素为出发点,在总结现有集输系统形成的主体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低成本、运行低能耗、系统高效率的核心理念,从改变现有的产能建设模式和集输系统模式入手,从井网布局、站场建设和管网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1)构建分布式地面集输模式,创建新型"分布设点、双管前置、井站合建、橇装增压"总体集输工艺优化模式;(2)推进分期式地面建设理念,研究适合于站场橇装设备分期建设系数,提高设备利用率,调整采气、集气管网的设计系数,以确保系统产、输能力匹配合理;(3)推广井、站合建的橇装技术,实现工厂化预制和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工作量,缩短建设工期,从而提高建设效率和建设质量。结论认为,现有建设模式及系统模式下的优化、调整手段不是该气田降低投资的根本出路,探索新的产能建设模式、以非常规手段解决非常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系统投资回报率、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地下输油管热工计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输油管正确的热工计算方法,是合理设计加热站的加热负荷、站间距及输油管顺利投产和运行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地下输油管是浅埋构筑物,其传热过程受到地面温度年变化的影响。根据我国在华北某地区的观测,地面以下一米处地温年波幅达10℃,两米处为7.25℃。因此,输油管起输、常输和停输的传热过程是边值条件较为复杂的三维非稳定传热问题。  相似文献   

16.
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该技术采用特殊的井下测试仪器和井口密封装置,通过泵送仪器输送法在副管内将测试仪器输送到水平井段的预定位置,经过一定时间的热交换平衡后,可通过移动测井电缆逐点测试水平井段的温度变化,达到生产测井的目的。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及不停抽即可测试等优点,解决了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段生产参数难于测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齐鲁胜利炼油厂北区油品储运系统各油罐的维温所需热量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厂第三加氢装置改造后,可外供110℃的低温热水用于维温各油罐的蜡油温度,不仅可节约大量蒸汽,避免高温凝结水排放,而且第三加氢装置减少了热水降温所需的能耗,节能降耗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有计量技术的分析研究,研发了适合于螺杆泵、无杆泵采油方式的油井产液量、产油量及含水率测量技术,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液量含水自动计量撬。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该计量撬运行可靠,测量结果准确度高,产液量和产油量测量结果误差在±10%以内,含水测量结果误差在±5%以内,满足油气田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处理工艺设计规范的要求。液量含水自动计量撬的研究应用能简化油田集输工艺,减少地面建设费用,解决了针对螺杆泵、无杆泵等采油方式无有效单井在线计量方法的难题,填补了技术空白。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产要求,我国原油计量采用质量法,即原油销售和计算产量均以吨为单位.油田外输原油计量,要求取得原油的总体积量、原油的平均密度值、净油的重量、含水平均百分率以及纯水的重量等生产参数.为解决大庆油田外输原油计量,我们研制成功了由标准体积管、腰轮(Roots flowmeter)流量计、双管振动式密度计、原油低含水分析仪以及体积质量积算器等单体仪表组成的原油成套计量仪表.  相似文献   

20.
输油气泵站系统是管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进行输油气管道系统泵站风险评估十分必要。实际工程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既非常重要又相当复杂。绝大多数工程系统目前只有数值解,而找不出解析解。为此,介绍了计算输油气泵站系统可靠性的简单实用方法,并实例运用于秦皇岛-北京输油管道泵站系统。该泵站系统由6个泵站组成,为一个复杂可修系统;以宝坻站为例,并用系统稳态不可用度、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平均修复时间作为可靠性指标,应用网络树分析和可靠性单元法对其进行简化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泵站系统的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