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建筑》2019,(Z1)
正梦工坊的居住模块与建筑实现装配化生产,居住模块连入自动驾驶技术进行行驶操作。建筑内不是唯一的居住地,居住模块通过可接驳式连接与建筑联通。建筑不再需要围护结构转变为停靠居住模块的综合服务器。悬空开放式的社区首层将同时成为住宅大堂、公园及未来的地铁站点,既是交通枢纽,也是将自然带进社区日常、并为社区提供邻里互动的场所。方案中设计了许多公共空间,满足年轻人自我放空、结识新朋友、与同伴室友相互沟通的需求,彼此关怀、建立新的联系。在建筑的楼顶加入了蔬菜植物园,运用手机App远程操控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并保持个性,结交新的伙伴,在理想的色彩下生活。  相似文献   

2.
潘海迅  赵晨  陈希 《当代建筑》2021,(8):136-138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各场馆的大平台起到了营造"公共空间"和衔接城市的双重作用,是与体育公园和城市道路最紧密的衔接元素.它们在平面、立面、顶面三个层面上形成"活力界面",实现了与建筑、城市、环境、人的有效对话,为体育中心的增值赋能、价值进阶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产生了将原有办公建筑改造成养老建筑的契机,通过维持原有结构、局部改造、置入中庭,创造了建筑内部采光的温馨公共空间,建筑立面温暖且具有质感,为城市中心区的老年人提供了居住和交往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正在传统北京胡同院落的局促空间中,"微胡同"项目以35m~2的主体建筑面积,进行了极小尺度的居住实验。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民及社区邻居共同使用的半公共空间。"微胡同"建筑主体是由墨汁混凝土现场浇筑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柯布西耶马赛公寓"酒瓶架式"的设计理念,同时运用工业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探索适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功能补足的临时性建筑设计方法,从两方面来考虑此公共建筑的模块化设计,一是模块单元、附加结构和附加构件等建筑各部件的设计,二是从模块单元的新功能开发、功能重组、模块单元组合等方面来解析。建筑依托集装箱作为模块单元的载体,在其中置入不同的公共服务功能,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服务功能块,依托集装箱的运输体系实现在整个城市的灵活调度,以解决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1,(1):190-194
该项目起源于对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联系的分析。在城市街区的规划管理下.组织设计受到了南边已经存在的建筑和一栋U形平面新建筑的制约。内部公共空间的限定可以产生与周围已有建筑的联系.并提供吸引人的交通空间。设计也提高了居住条件.限于使用者的社会角色.建筑师为他们设计了一个集入口、会议与聚会功能的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阿德莫尔住宅其复杂的立面肌理与独立公寓的空间组织和谐统一,为每个居住空间提供了充沛的日照,并可以全景俯瞰整个新加坡城市景观。独特的立面设计使建筑在整个街区中脱颖而出,其横向分层的轮廓设计使得建筑外观充分延展不局限于四个立面,呈现多样的角度和透视。"——本·范·伯克尔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体育建筑方案设计,不仅应该思考其内部功能使用空间及其立面造型表达等要素,更应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从而填补周边城区、社区的空白,使之成为一个联系周边社区的"锚点",对城市片区形成网格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系统的串联和覆盖,形成一种具体特定区域特色的社会公共生活方式。通过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文体中心进行了设计、思考、研究,强调城市空间的体验性、丰富性,创造立体的地形学意义上的绿化的同时又没有限制建筑的创造性和体育精神的力度,使其性格还是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9,(Z1)
正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和"三进院"的理念被融入建筑中。采用模块化组合的方式形成多种空间平台,以此组成一个大的社区,里面有多元化的人群、多种居住方式和有趣的退台空间。建筑立面是设计的一大亮点,立面窗台的投影运用了日晷的原理,太阳方位的变化会引起窗台投射阴影的变化,从而使立面呈现出不同的"表皮"。体量所形成的退台空间作为一种交流空间兼具绿化景观的作用,使人的内心摆脱远离地表的恐惧,实现建筑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景。该社区  相似文献   

10.
<正>本项目重点塑造了新型的合院模式——由6户有机组成的"六合院"别墅。每个合院都是一个层进式的空间体系:两进公共庭院一私家院落一家。内向性私家庭院与半公共庭院的融合,赋予院落新的生命。私家庭院是每户家庭生活的中心,是传统住宅空间的延续;公共庭院是6户共享的交流场所、社区生活的单元,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考虑到北方气候特征,建筑单体充分满足当地居民对于采光、通风等方面的需求,摒弃了传统合院对于居住功能的物理性缺失,强调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注重空间尺度的控制,将建筑高度控制在两层以内,以塑造宜人的庭院尺度。立面设计上,通过提炼中式建筑的典型形式语言,运用现代的建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平面、剖面、立面设计三者是密切联系而又制约的。平面设计是关键,它集中反映了建筑平面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否经济合理。除此以外,建筑平面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是否满足建筑平面设计要求,同时还不同程度的反映建筑空间艺术构思及结构布置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院落空间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将达到60%左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型院落式住宅可以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单一,等级严格。新型院落式住宅,在平面上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元素,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立面上不局限于传统结构形式,不受层数高度限制,可以有更丰富的立面及空间造型,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14.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平面和单调的立面,居民需要一个环境优美、造形各异的活动空间.建筑物作为城市的固定音符,能构成活泼旋律的多样造型越来越多地被设计者所采纳,特别是在城市住宅小区建筑中,多样的L、T、Y形及扇形、锯齿形建筑应运而生,从区域角度看,形成了一个协调、美观、实用的多样化的建筑群(如上海康建新村十五街坊的总平面布置)所谓多样化即包括住宅平面、立面的多样化及层数、色调的变化,结构方  相似文献   

15.
《新建筑》2019,(Z1)
正设计以现有青年住宅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打破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形象,将建筑从内而外虚化,整体由若干个单元体系组合而成,每个单元体系又有若干个模块化空间组合。同时将开放空间(商业层)、半开放空间(休闲层)、私密空间(住宅层)融入到整个体系之中,整个建筑形成居住到公共再到居住的空间组合。在竖向空间上建立户与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并形成丰富的室外共享空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机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渠道,创造了如巢栖般的居住体验。  相似文献   

16.
周庆华  张慧 《城市住宅》2021,28(4):150-151
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有机联系,需要积极地将建筑融入公共城市空间.通过对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机制进行系统、相关理论研究和主题研究,并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尺度、元素等方面阐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荆州古城内存在大量的老旧社区,其公共空间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等多重问题,不仅居住环境较差,还制约了古城的定位发展.其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基于"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理念对荆州古城内具有代表性的民主街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设计,从而达到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的同时,延续居民公共记忆,重塑社区场所精神和古城空间格局,实现人文关怀.不仅可以改善城内居民居住环境还可以改善荆州古城城市面貌.  相似文献   

18.
周庆华  张慧 《城市住宅》2021,28(4):150-151
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有机联系,需要积极地将建筑融入公共城市空间.通过对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机制进行系统、相关理论研究和主题研究,并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尺度、元素等方面阐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设计》2015,(9):210-215
位于艺象"山城"(原印染厂生活区)中的14栋员工宿舍是深圳工业化与开放政策后的第一批产业工人的居住地.这幢依山而建的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在荒废多年后显得沧桑、凋零,南面道路边上的一排与厂区年纪相仿的细叶榕与藤蔓相连,却在工业撤离后更生机勃发.它们的旺盛生命力正是引发我们在破败的建筑内部重新植入艺术生活空间的冲动. 建筑更新的操作由两个竖向层面始发:一是内部中间宿舍走道连同建筑基础配套的更新,作为新的居住生活的中枢;二是外部南北两个与山体和林木相视的建筑立面,作为内部居住与外部自然的重建互动的景视界面.这两重界面之间便是我们计划引发的青年和家庭的居住和交往.二至四层作为酒店的客房部分,空间上基本遵循原有的单元式分隔和空间建构.首层是整个新青年社群的公共交往空间:接待、休息、咖啡、多功能活动甚至开放厨房等各种可能,通过局部的建筑结构变更而成为自由连通的连续区间.交往空间的景视界面也因此而呈现多样和变化,进化成为一栋栋榕树林间的艺术小屋.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9,(Z1)
正在装配式建筑的思想引导下,设计者将每一户作为"可替换居住空间",建筑主体为装配式钢架,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购买成品居住空间。这样可以形成不断更新的建筑单体,而且这种组合形式有着极强的适应性、经济性,适合城市中的居民,符合装配化的趋势。所有建筑都可以通过装配式组装实现连接使用,每个功能房间都可以灵活变动和拆装,可根据需求订购替换功能房间。居住模块与建筑完全实现装配化生产,建筑内不是唯一的居住地,居住模块通过可接驳式的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