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东北酸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耐酸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高耐酸性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分析技术,对自然发酵酸菜中分离纯化的乳酸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别,随后利用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并筛选在pH 3.0条件下存活率较高的菌株。结果表明,72 株分离乳酸菌包括62 株乳杆菌和10 株乳球菌,其中有21 株菌的指纹图谱不相同,经鉴定,分别为乳肠球菌(Enterococcus lactis)、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米曲霉乳杆菌(L. oryzae)、短乳杆菌(L. brevis)、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棒状乳杆菌(L. coryniformis)。pH 3.0条件下存活率在75%以上的菌株有8 株,管家基因rpo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耐酸性的两株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为开发功能性乳酸菌食品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从新疆喀什长寿老人肠道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益生功能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体外降甘油三酯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41株乳酸菌中有14株菌的甘油三酯降解率均高于15%,其中株菌A2-1、A1-2、A3-1、A4-6、A4-1在pH为3.0的人工胃液中培养3 h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63.22%,60.01%,58.94%,56.14%,50.29%;同时这5菌株在胆盐浓度为1,3,5g/L的MRS培养基中存活率较高,其中存活率最高的菌株为A1-2,存活率分别为46.61%,42.65%,16.32%;经16SrDNA鉴定,A1-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A2-1、A3-1、A4-6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A4-1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具有抗氧化和抑菌能力的益生性乳酸菌菌株,对本实验室保存的18株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疏水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菌能力分析,利用16S rDNA和管家基因pheS和rpo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1、A7、A13、A14、A15在pH 3.0时的存活率均大于70%,在牛胆盐质量分数为03%时的存活率均大于40%。菌株A15的产酸能力最强,24 h时的pH值为3.68。菌株A1、A7、A14、A15均具有高疏水性。菌株A15完整细胞悬液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39%)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51%)最强,菌株A14次之。此外,菌株A1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16S rDNA和管家基因pheS和rpo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1为乳肠球菌、A7为副干酪乳杆菌、A14为副植物乳杆菌、A15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为开发新型营养健康乳酸菌发酵食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塔城地区酸马奶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初步筛选出乳酸菌共53株,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确定有乳酸杆菌24株,乳酸球菌29株,以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进行胁迫12 h。结果表明,乙醇对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筛选出对乙醇耐受性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S7-1、S7-2、SMN3-3、SMN10-1、SNT16可耐受体积分数13%的乙醇胁迫。通过总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SMN3-3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菌株SMN10-1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菌株S7-1与S7-2为面包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ustorum),菌株SNT16为乳酸片球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相似文献   

5.
从农家自然发酵黏豆包谷物发酵液中分离乳酸菌,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益生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梯度稀释法从黏豆包中筛选获得6 株乳酸菌,经形态学分析并结合16S rRNA 序列分析分别为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短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ans)、清酒乳杆菌(Latilactobacillus sakei)和曲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对菌株的益生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SDF3(曲氏乳杆菌)的抗逆性和耐酸性能较好,pH3.0 的环境中存活率为100%;耐盐测试中,菌株HSDF9(清酒乳杆菌)的耐盐效果最好,在盐含量10%的MRS 肉汤中仍可存活,活菌数可达8.93×106 CFU/mL;耐胆盐测试中,菌株HSDF12(棒状乳杆菌)存活率最高,在0.3%胆盐浓度的MRS 肉汤培养基中培养3 h 之后的存活率为7.171%;耐人工胃液测试中,经过3 h 的模拟胃液培养之后,菌株HSDF3(曲氏乳杆菌)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2.91%;耐人工肠液测试中,经过6 h 的模拟肠液培养之后,HSDF12(棒状乳杆菌)存活率最高,达到93.42%;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中,菌株HSDF15(短杆菌)对四环素、羧苄西林、头孢氨苄、米诺环素、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头孢拉定等抗生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从黑山羊小肠和直肠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乳酸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性能、产酸性能、耐受性及抑菌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2株乳酸菌,可归为5类,从中选取5株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其中2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1株为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其中,菌株HCA5-3长势较好;菌株HCS4-1产酸速率较快,菌株HCA6-2产酸能力较强;菌株HCS4-3耐酸性(pH 3.5)较好;菌株HCA6-2、HCA5-3和HCS4-3耐高温(45 ℃)能力较强,菌株HCA6-2、HCS4-3耐低温(10 ℃)能力较强;5株代表菌株耐盐性(NaCl 6.5%)能较好,对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具有较好体外抗性以及体内抗氧化效果的乳酸菌,本研究从重庆农家自然发酵泡菜中分离得到12株菌株,经16S rDNA种属分析表明,其中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4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7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 1株。采用pH 3.0人工胃液和0.3%胆盐对乳酸菌进行体外抗性筛选,发现12株乳酸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性,其中10株乳酸杆菌在pH 3.0人工胃液中处理3 h后的存活率超过80%;2株乳酸杆菌在0.3%胆盐中的存活率超过60%。选取体外抗性好且为食品可用菌种的Lactobacillus fermentum CQPC-11(L. fermentum CQPC-11)为实验菌株,评价其对活性炭冰水诱导氧化应激损伤小鼠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H-LF CQPC11组小鼠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力分别为67.73 U/mL、2742.35酶活力单位、136.59 U/mL,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而丙二醛(MDA)的含量为1.99 nmol/L,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综上所述,L. fermentum CQPC-11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胃酸和耐胆盐能力,还能降低氧化应激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反应,可通过后续进一步的实验探讨该菌株抗氧化作用的具体机理,为新型微生态制剂以及功能性乳酸菌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可用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具有降甘油三酯功能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母乳及顺产的健康婴儿粪便中筛选分离乳酸菌菌株,采用单试剂法乳酸菌(GPO-PAP法)测定其甘油三酯去除能力。从中选择甘油三酯去除能力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并测定其耐受酸、胆盐和胃肠液的能力。结果:筛选分离出一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命名为HCS17-040(CGMCC No 19747),其甘油三酯下降率达(42.80±1.79)%;该株菌在pH 3.0和pH 2.0的环境中培养17 h后存活率分别为89.39%和87.18%;在3 g/L和5 g/L的胆盐浓度环境中培养17 h后存活率分别为94.75%,92.97%;在人工胃液中作用3 h,存活率为93.93%;在人工肠液中作用4 h,存活率高达99.06%。结论:副干酪乳杆菌HCS17-040对甘油三酯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耐酸、胆盐及人工胃肠液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地区家庭自制50余年泡菜液为样品,采用纯培养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乳酸菌。对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进行溶血活性检验,产酸性能测定,并研究高产酸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自聚集疏水性、抗氧化、降解亚硝酸盐、生长特性及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泡菜样品中分离出来70株乳酸菌,检验出完全无溶血活性乳酸菌42株;筛选出高产酸性能乳酸菌9株,编号为JT1-31、JT1-21、JT1-12、JT1-25、JT1-6、JT1-16、JT1-34、JT3-23、JT3-10,通过16S rDNA鉴定,均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菌株JT1-12耐酸性最好,pH值3.0时存活率为156.85%;菌株JT3-10耐胆盐能力最好,0.3%胆盐浓度存活率为145.04%;菌株JT1-16自聚集和疏水性最高,分别为66.13%和44.19%;菌株JT1-21的DPPH清除率最高,为51.93%;菌株JT1-25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高,为20.36%;9株菌株亚硝酸盐降解率都较高,在90%以上,清除率最高的菌株是JT1-12,清除率为94.98%,通过产生物胺鉴定,9株菌株均不产生物胺。该研究表明,从传统泡菜中分离的9株植物乳植杆菌具有良好的益生潜能,为发掘食品源乳酸菌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具有高抗氧化能力和优良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该研究应用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从传统发酵浆水中分离纯化得到120株乳酸菌,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对120株乳酸菌进行初选,获得10株DPPH自由基清除率>30%的乳酸菌,通过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复选,获得5株羟自由基清除率>50%,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40%的乳酸菌。经16S rDNA序列鉴定,5株乳酸菌中有2株为植物乳杆菌(Z12、Z13)、2株为副干酪乳杆菌(Z33、Z45)、1株为鼠李糖乳杆菌(Z41)。对5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表明,Z12、Z45、Z33菌株在pH 2~3的酸性环境中存活率>50%,在胆盐质量分数为0.1%~0.5%环境下存活率>10%,自凝聚率>29%,表明这3株乳酸菌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及较高的黏附特性,可用于抗氧化功能食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眉山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眉山泡菜的基本数据和乳酸菌的菌种构成。方法:从眉山市采集泡菜12 份,测定pH值、总酸度、盐度、乳酸菌计数,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菌种。结果:样品pH值的范围是3.37~3.89,总酸度的范围是0.65~0.92 g/100 g(以乳酸计),盐度的范围是4.16%~5.28%(以NaCl计),MRS和M17乳酸菌计数分别是1.71~6.33、1.33~5.78(lg(CFU/g))。总酸度对乳酸菌计数影响最大。共分离鉴定出16 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2 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3 株)、Lactobacillus brevis(2 株)、Lactobacillusacidophilus(1 株)、Lactobacillus casei(1 株)、Lactobacillus pentosus(1 株)、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1 株)、Lactococcus lactis(3 株)、Pediococcus pentosaceus(2 株)。结论:眉山泡菜中乳酸菌存在多样性,实验结果为工业发酵生产泡菜积累了菌株。  相似文献   

12.
刘正行  岳喜庆 《食品科学》2015,36(9):125-129
从腌虾蛄中分离49 株疑似乳酸菌株,通过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初步筛选出L14、L22、L28这3 株乳酸菌菌株。再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菌株L14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ium)的相似性达到99%,菌株L22与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的相似性达到98%,菌株L28与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subsp. torquens)的相似性达到99%。对3 株菌株的生长情况、产酸、耐温和耐盐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 株菌株在24 h内生长情况OD600 nm值均超过1.0,测定24 h内菌株产酸pH值均在4.0左右,菌株L22最低可达到pH 3.97,3 株菌株在25~35 ℃之间生长性能良好,均能在食盐质量浓度为60 g/L的情况下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以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农家38 份传统发酵豆酱样品为试材,通过选择性培养分离出豆酱中的优势乳酸菌及酵母菌疑似菌株,再利用16S rDNA和26S rDNA D1/D2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保藏。结果表明,14 个地区38 份样品中共分离到乳酸菌62 株,初步鉴定结果为L. plantarum 19 株、E. faecium 14 株、T. halophilus12 株、L. sakei 11 株、L. fermentum 4 株、P. pentosaceus 2 株。分离到酵母菌56 株,初步鉴定结果为Zygosaccharomyces 18 株、Candida 13 株、C. parapsilosis 14 株、D. hansenii 7 株、Debaryomyces 4 株。丹东市、沈阳市、阜新市等地区的样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蒋厚阳  赵国华  杨吉霞 《食品科学》2014,35(23):215-220
目的: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法对西藏地区牦牛奶酪中27 株乳酸菌基因型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利用5 个随机引物对Mg2+浓度、dNTP用量、退火温度、模版用量/引物用量(ng/pmol)4 个条件做单因素梯度试验,建立最佳反应条件,筛选最佳引物,然后对27 株乳酸菌和4 株乳酸菌标准菌株进行随机扩增,用NTsys 2.10e软件对扩增条带进行聚类和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分析结果与16S rRNA测序得到的菌种鉴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1 株菌遗传相似系数在0.72~1.00之间,当相似性系数在0.82时,菌株被分成了8 组,菌株按照不同种属聚类,聚类结果同16S rRNA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成功将Lactobacillus casei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两个亚种区分开。结论:RAPD技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西藏地区牦牛奶酪中乳酸菌亲缘性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了解榨菜中的乳酸菌多样性以及影响因素,以市场销售含有辣椒和不含辣椒两种袋装榨菜为研究对象,测定榨菜中的食盐浓度以及亚硝酸盐含量;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法分离榨菜总微生物混合16S rDNA基因V7~V8片段,采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乳酸菌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含辣椒的榨菜食盐浓度和亚硝酸盐含量均略低于不含有辣椒的榨菜;含有辣椒和不含辣椒的榨菜两者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回收DGGE电泳带,经克隆后测定碱基序列、与GenBank库序列对比鉴定,不含有辣椒的榨菜5 条回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DGGE泳带a、b、c、d、e经鉴定分别与Pediococcus argentinicus CRL 776、Uncultured Lactobacillus sp. isolateDGGE gel band lx12、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11.02-12、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11.02-9、Uncultured Lactobacillus sp.clone PxSC03相似度为98%、96%、97%、97%、97%。含有辣椒的榨菜4 条回收PCR-DGGE泳带1、2、3、4经鉴定分别与Uncultured Lactobacillus sp.、 Lactobacillus sakei A156、Lactobacillus sakei YY1、Lactobacillus sakei WJ1相似度为96%、97%、98%、97%。研究结果表明辣椒对榨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小标  武运  王璐  苗森  邹弯  李振华  李维维 《食品科学》2015,36(11):125-129
研究新疆酸马乳中乳酸乳球菌WLB5、干酪乳杆菌MLS5与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WWMJ1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酸马乳发酵过程中,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WWMJ1可以促进干酪乳杆菌MLS5的生长,干酪乳杆菌MLS5对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WWMJ1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乳酸乳球菌WLB5能促进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WWMJ1的生长。乳酸乳球菌WLB5和干酪乳杆菌MLS5混合发酵有助于提高酸马乳中乳酸菌总活菌数。本研究可为酵母菌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及开发新型乳制品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富硒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 种15 株乳酸菌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并对亚硒酸钠添加质量浓度、耐硒和富硒能力进行比较,筛选出了富硒优势乳酸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适宜的加硒时间为培养后的第6小时,培养时间为24 h。通过对9 株菌株比较,确定了较适宜的亚硒酸钠添加质量浓度为6 μg/mL。最终筛选出BC-25为富硒优势菌株,富硒量425.79 μg/g,硒转化率达27.00%,经16S rDNA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  相似文献   

18.
崔莉  李大婧  刘春泉  刘莹萍 《食品科学》2015,36(23):205-208
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 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 CFU/mL。肠膜明串珠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无法顺利产酸。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其菌液体积比2∶1混合发酵黄秋葵汁,可迅速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8 CFU/mL,且感官品质优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可知,混菌发酵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比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种类更多、含量更高。黄秋葵汁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液以2∶1比例混合、接种量5%、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72 h。  相似文献   

19.
从沈阳市7 个区25 份朝鲜族家庭制作的传统发酵辣白菜中分离出81 株乳酸菌疑似菌株,初步鉴定34 株为杆菌,47 株为球菌。进一步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81 株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序列分析进行属种鉴定。结果表明:81 株菌均为乳酸菌,分别来自2 个属6 个种,45 株为屎肠球菌,25 株为植物乳杆菌,4 株为干酪乳杆菌,3 株为戊糖乳杆菌,2 株为短乳杆菌,2 株为坚强肠球菌。研究结果为我国东北辣白菜中乳酸菌作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乳酸菌X3-2B降胆固醇功能特性以及在发酵香肠中的发酵特性,确定高效降胆固醇性能的肉制品发酵剂。结果表明:菌株X3-2B在培养温度为30 ℃、pH 5.5时胆固醇降解率最大,在MRS胆固醇筛选培养基中其胆固醇降解率最大且优于标准菌株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LP)。并以菌株X3-2B为发酵剂做的发酵香肠其水分活度、pH值在相同天数时下降程度显著优于自然发酵组(P<0.05),色泽、乳酸菌数都优于对照组,且发酵香肠14 d与0 d相比,添加发酵剂的发酵香肠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在贮存56 d时X3-2B组发酵香肠胆固醇含量低于自然发酵组与LP组,故菌株X3-2B可作为一株降胆固醇性能较好的肉制品发酵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