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洪泽湖实测地形及围垦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洪泽湖调洪演算模型分析现状围垦对洪泽湖蓄水及防洪的影响;结合洪泽湖退圩还湖实施方案,分析比较退圩还湖前后洪泽湖的蓄水库容以及调洪库容。  相似文献   

2.
高邮湖承接了淮河入江水道改道段下泄的淮河洪水,是淮河入江的重要行水通道.对高邮湖的治理已经从工程的角度投入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高邮湖控制工程、新民滩工程、入江水道整治等等.但由于历史上的围垦以及近年来的圈圩养殖与围网养殖,大大减小了湖泊的自由水面,减小了湖泊的防洪库容,影响了高邮湖的防洪功能.控制工程的建设与投入固然重要,但由于"盛水的盆"已经有慢慢萎缩的趋势,更加提醒我们需要从湖泊内部入手,从恢复湖泊的蓄水量、疏浚湖泊行水通道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保证高邮湖的防洪效益.本文从高邮湖开发利用现状研究出发,分析实施退圩还湖、清除湖区内圈圩、围网养殖对提升高邮湖防洪效益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戚朗  高中卫 《治淮》1997,(12):19-20
淮阴市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湖荡在全市及整个苏北地区防汛防旱中发挥了重要调蓄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六七十年代盲目围垦和八九十年代片面圈圩开发,导致洪泽湖及其它大小湖荡面积日趋减小,严重影响了滞洪调蓄和蓄水抗旱能力,加重了洪涝灾害程度和抗旱缺水矛盾。1991年大水的严重灾害,使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清障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尽快采取措施清障,恢复湖泊调蓄能力,省政府、省防指多次发文要求有关县  相似文献   

4.
《治淮》2019,(6)
<正>一、工程概况宿迁市洪泽湖入湖河流水系汇水范围位于江苏省水利四级分区的洪泽湖周边、奎濉河下片区,具体范围包括:宿迁市西南部,东至南淮泗河,北至废黄河,西至苏皖徐宿交界,南至淮河干流。包括宿城区、泗阳县废黄河大堤以南地区以及泗洪县全境。区域总面积4283.8km~2,其中陆域面积3366.8km~2,洪泽湖面积917.0km~2。二、现状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治淮》2019,(12)
<正>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区域概况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安市境内,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调蓄湖泊。洪泽湖汇水面积为15.8万km~2,入湖水系有淮河、新汴河、池河、怀洪新河、濉河、老濉河和徐洪河,其中淮河干流为最大的入湖河流,入湖水量占总入湖径流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的主要补给源。出湖水系有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新河和灌溉总渠。  相似文献   

6.
《治淮》2020,(6)
正一、项目区概况洪泽湖位于淮河下游,来水面积约15.8万km~2,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调蓄水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线路上最大的调蓄水库,主要入湖河流有淮河、怀洪新河、新汴河、新濉河、老濉河、徐洪河、池河等,最大入湖流量24600m~3/s,多年平均入湖水量303.4亿m~3,其中70%以上来自淮河干流。二、选用资料与分析方法1.选用资料本次选择淮河干流和洪泽湖主要控制性水文、水位站基本信息及数据系列长度,见表1。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地图的扩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锋 《治淮》2001,(5):19-20
1999年以来,为满足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淮委组织实施了淮河干流(息县至洪泽湖出口三河闸)河道及行、蓄洪区的航空摄影面积约7000km~2,完成了淮河干流(息县至洪泽湖入口段)河道及17个行洪区、漾洼蓄洪区1/5000地形图的成图工作,成图面积3361km~2,初步积累了较为系统、丰富的地形资料。随着水利部对淮河流域基础工作(主要河道、湖泊、行蓄洪区地形测量)的不断投入和治淮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将逐步形成更系统、完善的河道、湖泊、行蓄洪区地形图。近年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岸线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需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岸线管理要求为目标,结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文件,以岸线陆域延伸宽度为研究对象,对四川省河流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进行了研究,并以沱江流域为例进行了岸线的具体划分。结果表明:①外缘控制线与护堤地之间的区域作为陆域岸线宽度,根据岸线利用情况和主体功能,可分别划分为20,50 m和200 m等不同宽度的岸线。②对沱江流域简阳-资阳段岸线,按功能区划可划分为10个,其中保护区2个,总长度为31.24 km,面积约为0.64 km~2;保留区4个,总长度为73.71 km,面积约为1.47 km~2;控制利用区3个,总长度为28.29 km,面积约为0.85 km~2;开发利用区1个,总长度为7.68 km,面积约为0.16 km~2。  相似文献   

9.
重庆主城区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主城区河段处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是嘉陵江汇入长江的河段,河床边界条件比较复杂.研究表明:该河段基岩主要由侏罗系紫红色泥岩、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等组成;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河道蜿蜒曲折,宽窄相间,滩沱交替;床面主要由卵石夹沙、基岩、纯砂体覆盖,分别占河段总面积的83.0%、9.8%、7.2%;河段洲滩、碛坝密布,共有较大洲滩13个,占河段总面积的20%;洲滩覆盖层厚度,长江干流段约2~20 m;嘉陵江段约10 m左右;洲滩主要为卵石夹沙组成,长江上段粒径较粗,下段偏细,嘉陵江段居中;卵石岩性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火成岩为主,但不同河段的含量存在差异;岸坡主要由自然岸坡与人工岸坡组成,人工岸坡占岸线总长的36.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淮河中下游发生中小洪水时洪泽湖的泄流能力,建立淮河蚌埠至洪泽湖出湖口三河闸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了重点河段切滩对洪泽湖中低水位下泄流能力的影响及切滩前后的流域行洪过程。结果表明:在5年一遇洪水过程下,洪峰时刻淮河干流蚌埠、临淮关、香庙、浮山和洪山头等水文站水位较切滩前分别下降0.02m、0.07m、0.21m、0.55m和0.70m,漫滩时间分别减少1d、4d、9d、9d和17d;洪泽湖三河闸站水位最高值为13.33m,相比切滩之前升高 0.07m,湖泊对应的下泄流量为8300m3/s,较切滩前增大800m3/s,泄流能力提高11%。  相似文献   

11.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 年洪水时下降 0. 7 m,2003 年洪水时下降 0. 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 1991 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 0. 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 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 0. 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淮河流域中下游结合部的洪泽湖周边滞洪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紧耦合技术,将一维和二维水动力模型进行耦合,基于松耦合技术,将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水文模型与水动力模型进行耦合,实现了流域、河网、蓄滞洪区和湖泊复杂系统气候-水文-水动力单向耦合,并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复杂河网地区水流演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构建的气候-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洪水演进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和适应性;气候变化导致未来淮河流域洪水量级增加,加大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洪水风险。  相似文献   

13.
淮河中游河道与洪泽湖的水沙交换程度影响着河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计算淮河与洪泽湖1975-2015年的水沙交换指数,利用多种统计检验交叉互补的方法,对河湖水量交换指数和泥沙交换指数进行了趋势变化、突变检验及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年代治淮工程的影响,河湖水量交换指数整体而言呈不显著增大趋势,造成洪泽湖库容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入湖泥沙量大于出湖泥沙量,湖盆泥沙的淤积量逐年呈不显著增大趋势。洪泽湖库容及湖盆淤积在研究时期内呈稳定的波动状态,未发生较为显著的突变现象。淮河干流与洪泽湖的水沙交换程度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均以14a为第一主周期,河湖水沙交换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结果阐明了淮河中游河道与洪泽湖的水沙作用关系,可为河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 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段河道呈倒比降,入湖河段河道分汉,湖区支流入汇众多,流态复 杂。本文针对该河段的特点,建立了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一、二维藕合洪水演进数学模型, 模拟了2003, 2007年本段洪水演进的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可为浮山以下河道不同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分析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从泄洪调蓄能力计算入手,比较了几种河湖分离方案。对比实测洪水资料并进行效益分析,指出恢复淮河干流深泓纵坡的挖深分离不仅具有可观的排涝效益,而且入海通道的泄洪效益也很显著。指出洪泽湖淤积阻力损失是淮河防洪、排涝标准过低的根本原因;科学而长远的解决方案将是入海通道泄洪、输沙、航运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最优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提出了淮河与洪泽湖分离的规划研究方案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一晗  陈长奇  宋轩 《人民长江》2017,48(21):15-17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只是将其当成单一的一次性全部滞洪来理解,一旦形成滞洪,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淮河下游泄洪能力进一步扩大,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条件。根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地形、人口分布特点,提出了分区滞洪的方案,并分别测算了现状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两种工况下的运用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未来滞洪区的面积调整及滞洪区安全工程建设的建议,拟为优化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度运用方式以及国家172项重大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洪泽湖在淮河流域防洪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针对洪泽湖调蓄能力的研究较少,且不够全面。梳理了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蓄过程,将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分为蓄滞作用和调节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结合1991、2003和2007年的暴雨洪水资料,对洪泽湖的调蓄能力进行了分析。洪泽湖对洪水的一次调蓄量变化不大,均为30×108m~3左右,表现出增长趋势。基于调蓄量无法充分表示洪泽湖的蓄滞作用,提出了能更准确表示湖泊对洪水蓄滞作用的参数——调节系数。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节系数由0. 19提高至0. 21增长到0. 38,表明洪泽湖对洪水的蓄滞作用逐步增强。洪泽湖对"高瘦型"和"矮胖型"洪水的调节作用明显不同,对"矮胖型"洪水的调节作用更强。提出了出湖河道的泄流能力也是洪泽湖调蓄能力的一部分,人工河道的投入使用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是洪泽湖调蓄能力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洪泽湖调蓄能力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地区进入梅汛期后多阵雨,局部暴雨,受洪泽湖及行洪河道高水顶托影响,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内涝水外排困难,常遇洪涝灾害。为了科学合理地分析暴雨内涝导致的洪涝风险,建立了一、二维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并基于Web GIS技术,构建了B/S架构的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暴雨内涝预报预警系统。系统可实时在线滚动显示雨量及关注点水位,进行实时或模拟超标洪水预警,对于保障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防洪安全,加强淮河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