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梯度共聚物是一类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其特点是,大分子中单体单元沿分子链呈连续的梯度变化。文中在介绍梯度共聚物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制备梯度共聚物应当满足的必要条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梯度共聚物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如"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开环易位聚合法,以及特殊的自由基聚合手段等,并对不同制备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展望了今后梯度共聚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可生物降解聚酯酰胺共聚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生物降解聚酯酰胺共聚物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春大分子主链上同时存在的酯键和酰胺键赋予材料以两亲性及降解性,使得本材料在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按照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综述了近几年来在聚酯酰胺共聚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本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聚酯酰胺共聚物的降解过程和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聚酯酰胺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温敏共聚物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共聚单体中至少有一个温敏组分的聚合物。当外界温度变化时,它们会发生快速可逆相转变行为,因此在化学和生物材料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系共聚物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温敏共聚物。综述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系温敏共聚物制备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邹亮  焦剑  刘攀博  郭琪  许祥东 《材料导报》2011,25(15):75-81,103
介绍了近年来嵌段共聚物及其在制备有序孔材料中的应用与发展。综述了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自组装机理及利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利用嵌段共聚物作为模板剂制备有序介孔材料,指出了嵌段共聚物在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应用中的优点、社会价值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嵌段共聚物的一些制备方法,并将聚烯烃嵌段共聚物(OBC)与无规乙烯共聚物、SIS和SEBS等进行比较,得出聚烯烃嵌段共聚物有优良的弹性回复,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较高,热稳定性,颜色浅和气味小等特点,使它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同时还综述了聚烯烃嵌段共聚物在热熔压敏胶的应用及相关性能测试,并展望了聚烯烃嵌段共聚物在热熔压敏胶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国内外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吸附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论述利用生物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的优势,阐述生物的作用机理,综述国内外使用生物体合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微生物和动植物体在控制合成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具体介绍和评述,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磁性纳米材料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另外还探讨了当今磁性纳米材料在绿色催化剂、生物医学和军工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有序、定向碳纳米管制备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模板法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碳纳米管制备方面的应用,并就制备原理、影响因素等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废轮胎回收制胶粉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废旧轮胎所形成的“黑色污染”正逐渐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对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低温粉碎法和常温粉碎法将废旧轮胎制备成硫化胶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这两种粉碎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制备方案。本文还对胶粉在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和道路铺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并对胶粉制备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新型聚苯醚-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苯醚是一种以其优异的耐水性、尺寸稳定性和固有阻燃性而著称的工程热塑性塑料。通过2,6-二甲酚和丁子香酚-封端的聚硅氧烷的氧化偶联聚合制备了聚苯醚-聚硅氧烷的三嵌段共聚物。这种生产共聚物的方法比现有技术的通过连接预先形成的聚苯醚和聚硅氧烷嵌段而制备相关共聚物的方法简单。本文描述了该共聚物的结构,以及与聚苯醚均聚物相比,该共聚物在关键性质例如抗冲性、阻燃性和生烟性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陈艳军  罗文  孙冲 《材料导报》2011,25(9):73-76,90
在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中,通过使用两亲性RAFT试剂可以解决传统RAFT乳液聚合乳液稳定性差、分子量不可控和分子量分布宽等问题。从聚合特点、成核机理以及常用的两亲性RAFT试剂等方面总结了RAFT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的研究现状。两亲性RAFT试剂作用下的无皂乳液聚合符合RAFT活性聚合的一般特征。两亲性RAFT试剂浓度在其CMC值以上时主要通过胶束成核机理成核,在其CMC值以下则按均相成核机理成核的几率增大。常用的两亲性RAFT试剂主要是双硫酯或三硫酯。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均聚物和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今后可用于制备梯度共聚物等更多精细结构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12.
首先在碳纳米管表面接枝上可用做RAFT聚合的链转移剂——二硫代碳酸酯,然后用管壁接枝有二硫代碳酸酯的碳纳米管作为链转移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进行可控的自由基共聚合反应,从而在碳纳米管的管壁接枝上MMA和St共聚物,通过接枝共聚极大地提高了碳纳米管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能。并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以S,S-二(α,α′-二甲基-α″-丙烯酸)三硫代碳酸酯(BDATC)为链转移剂,甲基丙烯酰胺(MAM)为第一单体,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法合成出链转移剂(PMAM-CTA),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作为第二单体合成PAM-b-PNVP,再水解得到含有氨基和羧基的CO2分离固定载体膜材料N-乙烯基-γ-氨基丁酸钠-丙烯酸钠共聚物(VSA-SA)。通过FT-IR、1H-NMR、XRD和DSC对PMAM-CTA、PMAM-b-PNVP和VSA-SA进行表征,采用GPC测定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研究发现,该聚合具有活性可控聚合的特征,聚合动力学呈一级线性关系,得到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2~1.3)窄的聚合物。与自由基聚合产物相比,水解产物VSA-SA的结晶度减小,载体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将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作为链转移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可逆加成断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并将得到的产物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加入第二单体苯乙烯(St)进行扩链反应,制备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PMMA-b-PS嵌段共聚物进行分析表征。研究表明,第二单体St与大分子链转移剂发生了共聚,形成了嵌段共聚物;制备所得PMMA-b-PS嵌段共聚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初始热分解温度明显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介于PMMA与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可逆加成-裂解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和活性阴离子开环聚合(ROP)方法合成了星型嵌段共聚物PEO4-b-PNIPAAm4。首先通过活性阴离子聚合合成了分子量为8000、分子量分布为1.1的四臂星型聚环氧乙烷(PEO4),PEO4的末端羟基和DDAT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RAFT引发剂。然后引发N-异丙基丙烯...  相似文献   

16.
首先在碳纳米管表面接上可用做RAFT聚合的链转移剂——二硫代碳酸酯,然后用这些管壁接有二硫代碳酸酯的碳纳米管作为链转移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单体进行可控的嵌段聚合反应,首次报道了采用二步加料方式在碳纳米管的管壁上接枝上嵌段共聚物链。对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表征。  相似文献   

17.
含有糖单元的聚合物因其在药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等"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在制备含糖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上述三种聚合方法对含糖聚合物分子量和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含氟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PEDB(二硫代苯甲酸苯乙基酯)为链转移剂,进行AA(丙烯酸)、BA(丙烯酸丁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得到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聚合物P(AA-BA).以得到的聚合物为大分子RAFT自由基聚合剂,进行舍氟丙烯酸酯的扩链反应,制得稳定的含氟嵌段共聚物P(AA-BA)-b-PTFEA(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乳液.为了克服RAFT链转移剂在水中迁移慢的缺点,引入了自发相倒置的实验过程,即先进行AA、BA的本体聚合,然后在温和搅拌条件下滴加NaOH溶液,体系发生自发相倒置,产生稳定的亚微型聚合物颗粒,DLS测量乳液颗粒平均大小为4nm.乳液经TEM、DLS观测,粒径为50~60nm,颗粒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9.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反应机理、RAFT试剂的制备以及RAFT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对RAFT反应的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Several polystyrene polymers were prepared by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transfer (RAFT)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using two different RAFT agent-initiator systems, and then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NMR and SEC as well as MALDI-TOF-MS techniques. The data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 polymer chains are terminated by the active groups (Ph-C(=S)-S-) derived from RAFT agents, and few of the polymer chains bear initiator fragments at one end. Most importantly, the structures arising from the intermediate RAFT radicals and their cross-termination adducts were detected. Also, the MALDI-TOF-M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termination between two macromolecular radicals is minor, and the amount of dead chains is quite low. Thus, narrow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is obtained. This analysis confirms the operation of the Rizzardo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Monteiro intermediate radical termination model for the RAFT polyme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