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软土地基极易变形,为保证软土路段能满足公路的使用要求,必须对软基进行处理。本文分析了公路软土路基的特征分析及其危害,介绍了公路软基的常见处理方法,并结合某一级公路软土路基处理实例分析,说明如何针对不同的软土地基类型。采取不同类型软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斜坡软弱地基上路堤填筑的工程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定量计算,分析软土强度指标、软弱土层厚度、路堤高度和地层坡度等几何参数,对斜坡软弱地基稳定特性及路基变形规律的影响.指出抗剪强度指标ψ、C以及地层坡度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基影响明显,软弱土层厚度和路堤高度的影响随数值增大趋于收敛;工程中可将1:10软弱土层坡度作为路基支护加固的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软土地基固结、中间主应力、静止侧压力系数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推导出软土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应用于软土地区铁路路基填筑高度计算中,提出一种路堤临界填筑高度计算方法。用铁路工程路基填筑实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工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以为推算各阶段软土地区铁路工程路基填筑安全高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评价天然软土路基加固处理效果,采用基于上下负荷面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表征天然软土地基的力学特性,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模型,模拟路堤分层填筑过程,获取采用块石压填法处置后的软土路基承载力和变形特征。分析了不同块石换填层厚度、变形模量、不同堆载荷载及填筑时长对软土路基的承载力以及工后沉降变形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基于上下负荷面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软土路基的变形特征,能用于复杂路基的工后沉降分析;块石压填层的厚度以及变形模量均对地基承载力有显著影响,块石压填层的厚度、填筑时长以及堆载均对工后沉降有显著影响,而块石压填层变形模量并不对工后沉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影响软基沉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能有效解决填筑施工过程中路基的沉降变形问题,是保证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的关键.本文依据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计算对影响路基沉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出了影响路基沉降变形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为解决路基沉降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季节性冻土地基具有冬季冻胀、春季融沉的特性,在其上修筑的路基通常产生沉降和滑移变形,最终导致路基失稳.基于上述原因,通过介绍季节性冻土路基冻胀和融沉产生的机理,以及季节性冻土路基变形监测的原则和内容,并结合墨脱公路的监测结果对季节性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该研究对季节性冻土路基的设计、施工及稳定加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软土地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不同的软土强度指标对其进行稳定分析 ,得出了软土地基稳定的极限填土高度和用十字板剪切强度指标评价该类地基稳定性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软土地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不同的软土强度指标对其进行稳定分析,得出了软土地基稳定的极限填土高度和用十字板剪切强度指标评价该类地基稳定性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王宗伟 《商品与质量》2022,(18):112-114
在进行堤防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便是软土地基.由于软土地基具备高压缩、低强度的特点,为此在该区域施工中要对其进行独特的处理,来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在日后使用中的效果.通过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合理使用后,便可以对其土地的稳定性、变形需求与建设目标相符合.基于此,本文重点通过真实工程概述的方式,来对河道堤防的使...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长短桩复合地基在湖区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用性,针对湖区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采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研究,并与多组短桩、长桩及多桩复合地基的现场静载荷试验和对路基沉降量监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单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约为240kPa,大于设计值的127kPa;路基工后最大沉降量约1.31cm,说明处治效果良好,用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湖区软土地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主要是与原有软土形成复合地基,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加大土体的抗滑稳定性.这里介绍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包括承载力计算,沉降量计算,抗剪强度计算和施工工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D1地块软基处理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工程地基沉降和稳定性要求,选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法对该软基进行处理.通过制定现场监测元件布设方案,进行动态监测加固地基的地表沉降、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使沉降变化规律很好地运用于施工控制.再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法加固深厚软土的变形规律及加固效果,对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加固深厚软土的相关参数进行研究,从而为工程的优化设计和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软土路堤结合工程中,软土的长期变形效应不仅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而且将使新老路堤间出现不均匀变形,因此对施工过程中路基变形及工后沉降控制是路基拓宽工程中急需解决的工程难题。本文将以南京滨江大道拓宽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如下:针对南京浦口滨江大道K11+500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在不同堆填厚度与不同的填筑速率的条件下不对称拓宽路基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填筑速率越快,工后沉降越大,工后差异沉降也越大,孔隙水压力不易消散,影响土壤固结,要及时打设排水板,加快工程进度。随着填土层厚的增加,相同填筑速率下的填土差异沉降量也在变大。  相似文献   

14.
黄土路基边坡降雨响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降雨入渗对黄土路基边坡孔隙水压力(吸力)、含水量、变形等的影响,选取甘肃平-定高速公路上某段9 m高的填方路基边坡进行了4场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并持续现场监测一个月。监测结果表明:人工降雨模拟引起浅层土体(1m以上)吸力明显下降和含水量增大,致使土体有效应力减小,抗剪强度降低;另外雨水冲刷引起坡面冲沟发育,导致雨水入渗增大和土体强度的进一步衰减。压实度最小的坡脚处降雨引起的湿陷变形最大。在持续降雨的条件下,湿陷变形的发展会导致坡底的沉陷,最后发展为滑坍破坏。从减少雨水入渗,减小土体的强度损失以及控制湿陷变形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黄土路基边坡的压实度对防止降雨导致的边坡失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基坑开挖废弃粉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水泥、石灰改良长江漫滩粉土路基的工程力学特征及稳定性。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稳性试验和微观试验,分析改良粉土的强度特性及耐久性变化规律,论证长江漫滩粉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掺加水泥、石灰后,土体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改善;不同掺量下浸水5 d,改良土的水稳系数均大于0.6,水稳系数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石灰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微观试验表明,水泥、石灰在土体中生成的胶凝物质对土颗粒具有包裹和联结作用。综合考虑改良土的强度和水稳性,经过改良后,长江漫滩粉土可以作为路基填料,建议水泥、石灰改良土的最佳组合配比为6%水泥+6%石灰,在此掺量下,改良土体的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05 MPa,浸水5 d后的水稳系数为0.76,具有较好的路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河漫滩地层是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地层构造比较复杂。土质不均匀,有透镜体、尖灭、软粘土夹层,地下水位高。在这样的场地上,大面积新填土,碾压后修建建筑物,还是很少见的。本文根据室内试验,现场观测和工程实践的结果,论证了在河漫滩上填土地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阐述了如何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了地面荷载作用下的盾构隧道结构的纵向内力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出地面集中荷载或均布荷载作用时地下盾构隧道产生的纵向附加沉降变形和内力,并且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吻合。同时对不同软土的基床系数、埋深和刚度对盾构隧道的纵向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面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的埋深、软土的基床系数对盾构隧道的力学行为影响较大。在地面荷载作用下,如果盾构隧道的埋深较小或者土层强度很弱,会导致盾构隧道产生较大的附加沉降变形和内力,甚至使结构破坏。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软土层中浅埋盾构隧道情况的发生,必要时应该对软土地层土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