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作为判别普洱茶贮藏年限的指标,开展贮藏年限研究。以18种代表性多酚类成分作为特征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生茶中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黄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中部分组分呈下降趋势,而部分组分呈上升趋势。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相同贮藏年限的普洱生茶样品可聚集在一起,而不同贮藏年限样品之间呈现分离结果。经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样品呈现明显的分离趋势。依据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中变量(变量值1)重要性分析结果,结合含量差异性分析结果,没食子酸、山奈酚、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多酚成分被视为特征性标志成分,可用于鉴别普洱生茶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2.
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194-202
贮藏时间是影响普洱生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香气成分又是构成普洱生茶品质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以同厂家、同批号、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7542)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香气成分,同时结合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筛选出普洱生茶在贮藏过程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普洱生茶样中共检测到74种香气成分;(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醇和酸类呈下降趋势,碳氢化合物、酚类、甲氧基苯类和其他呈增加趋势,酮和醛类无明显变化规律,酯类保持稳定;(3)经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将16种香气(反-芳樟醇氧化物、乙基芳樟醇、4-萜品醇、α-松油醇、二氢猕猴桃内酯、柠檬烯、4-异丙基甲苯、4-乙基苯酚、3,5-二甲基苯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3,4-二甲氧基甲苯、1,2,3-三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4-乙基-2-甲氧基苯酚、4-乙基-1,2-二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筛选为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4)上述特征性香气成分可将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很好地分类聚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普洱生茶贮藏前后的品质变化,在不同贮藏温度度进行贮藏,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并进行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结果表明:普洱生茶在(25 ± 1)℃贮藏3 个月与8 个月的香气成分变化显著,而在(35 ± 1)℃条件下贮藏3 个月与8 个月所产生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不显著,但与贮藏前相比,变化显著。贮藏8 个月后,(25 ± 1)℃和(35 ± 1)℃条件下贮藏的茶样中同时检测出15 种新出现的香气成分,主要为β - 紫罗兰酮环氧化物、茉莉酮、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苯酚衍生物。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和温度对普洱生茶香气成分变化有重要作用,8 个月的贮藏对改善普洱生茶的香气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同公司、同批号、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7542)为研究对象,真空冷冻干燥制备普洱生茶水提取物,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其内含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得出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水提物的特征性成分和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水提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呈逐渐下降趋势,黄酮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总糖和咖啡碱呈不规则变化;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提取物经UPLC-MS/MS共检测到107种化合物,经PCA,得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水提物的特征性成分包括柠檬酸、没食子酸、表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26种物质;CA表明,贮藏年份越接近的普洱生茶水提物样越易聚为一类,贮藏时间达到3 a和8 a时,茶叶聚类分类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体外活性评价方法研究陈年普洱熟茶和生茶的抗氧化、降糖降脂作用,感官审评各茶样的品质,分析普洱茶的活性物质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贮存年份的普洱生茶较熟茶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活性。熟茶组不同贮存时间茶样间的抗氧化、降血脂功效差异不大,降血糖活性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生茶组不同贮存时间茶样间的抗氧化、降血糖功效差异不大,降血脂活性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说明普洱茶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多酚类、茶褐素密切相关,其降血脂作用可能与茶多酚、茶色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普洱茶的苦涩味越来越低,陈香和醇厚甜润的滋味品质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究普洱茶品质与年份、贮藏地点之间的关系,选用分别贮藏于昆明和广州两地的,贮藏时间在2年~14年的7个普洱生茶和8个普洱熟茶样品,分析其在不同贮藏环境和时间下安全性、理化品质以及感官评价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整体上普洱茶的贮藏环境安全。广州仓更利于生茶的转化,转化效率高,能够较快达到降低苦涩、提高醇和的效果且整体老茶陈香更为明显,而昆明仓更利于突出普洱生茶甘甜香或单一药香。仓储对普洱生茶香气的影响可能大于原料本身。对普洱熟茶而言,广州仓的转化更快,但若希望长期贮藏且追求老茶的木香、药香等陈香品质则建议贮藏在昆明仓。对于熟茶香气而言,原料比仓储条件的影响更大。贮藏14年内,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品质都有所提升。该文首次提出普洱茶的品质评价应分为3个维度,包括转化的安全因子、品质因子和转化强度因子,并针对普洱茶的不同的特性将理化指标与其进行初步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普洱茶中香气物质种类繁多含量少,但是特征香气成分却不一。归纳和分析了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渥堆后发酵、贮藏等茶叶香气变化的研究现状,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8):142-148
为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普洱生茶经1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符合普洱茶自然陈化的一般趋势;生茶在3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符合普洱茶自然陈化的一般趋势;生茶在300400 MPa下处理时感官评分较对照组高,口感和自然陈化的2年普洱茶相仿;经300 MPa下处理的生茶样品的香气组分与对照组相比,萜烯、酯类、醇类和醛类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烷烃类和酮类有所下降,并且新增了α-柏木烯(1.26%)、4(14),11-桉叶二烯(1.55%)、癸醛(0.71%)等香气成分,这对普洱茶的风味改善起到良好效果,并与感官评定结果相符合,说明适当的超高压处理对加速普洱茶的陈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贮藏条件对普洱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保  刘通讯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11):1254-1257
以云南晒青普洱荼为原料,研究了贮藏温度、水分、时间对普洱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贮藏时间下,随着温度的提高和水分含量的增加,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茶褐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荼黄素随时间变化表现为驼峰状,而荼红素则呈波浪型变化.高温和低水分含量有利于普洱荼保持良好的表观特征和叶底.低温(30℃)及高水含量(30%)下,普洱茶迅速发霉,在12d后,霉菌及酵母菌分别达到9.5×105个/g和3.4×108个/g.  相似文献   

10.
不同贮藏年份武夷水仙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贮藏时间对武夷水仙茶主要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测定了10个不同贮藏年份的武夷水仙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分析了感官品质,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分类.结果 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咖啡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叶种特异性品种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方法 以红紫芽晒青茶为原料, 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电子鼻、色差分析结合感官审评方法研究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 GC-MS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晒青茶共鉴定6大类28种香气物质, 红紫芽出堆样共鉴定出9大类46种香气物质, 电子鼻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Loading)结果表明,10个传感器中就有5个传感器(R8、R6、R10、R7和R9)对茶叶香气的响应明显,对区分贡献率最大, 香气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叶制成熟茶香气物质丰富。随着翻堆序数增加, L*和?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a*和?a总体呈增加趋势,b*及?b值随着翻堆序数增加先增加后呈下降趋势, 表明随着发酵进行, 茶汤明亮度降低, 茶汤变红变深, 这与感官呈现的一致。HPLC结果表明,随着渥堆序数增加,总儿茶素、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呈递减趋势, 出堆样氨基酸、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低于晒青原料(P<0.05), 水浸出物含量高于晒青原料(P<0.05), 每一次翻堆样咖啡碱的含量变化幅度也不大(P>0.0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红紫芽出堆样汤色棕红明亮,香气陈香、木香带甜香,滋味甜醇尚滑, 品质特征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结论 GC-MS及电子鼻香气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熟茶香气丰富, 品质特征变化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 即红紫芽茶适制普洱茶且香气丰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绵纸对照, 选择纸箱、木箱、陶罐、铁罐4种容器对普洱熟茶进行12个月的贮藏。通过感官审评、香气成分测定和理化分析比较贮藏过程中普洱熟茶的品质变化。结果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感官品质影响较大, 其中, 陶罐和木箱贮藏后普洱熟茶陈香馥郁; 陶罐贮藏后滋味甜醇; 不同容器贮藏的普洱熟茶香气组分的组成差异较大;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变化差异较大, 贮藏12个月后, 其中, 陶罐中普洱熟茶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最高, 咖啡碱含量最低, 与感官滋味有纯甜味相一致, 铁罐中普洱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茶黄素含量升高, 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 导致滋味出现粗、涩。结论 在贮藏过程中茶样之间的品质变化差异显著, 12个月之内存放普洱熟茶品质最优的贮藏容器为陶罐, 但长期贮藏普洱熟茶的容器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 探究云南高山普洱茶渥堆过程滋味和汤色品质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生产的普洱茶为研究样本,通过理化成分测定、色差测定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茶汤色差值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相应指标与滋味、汤色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整个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儿茶素等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以茶多酚为主体,生成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先升后降,茶褐素含量显著增加。渥堆过程中,茶汤 L*(明亮度)逐渐降低,红(a*)和黄(b*)色调增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茶多酚、大多数儿茶素、水浸出物等物质与滋味品质呈负相关,茶褐素可以正向促进普洱茶的滋味和汤色品质。结论 茶多酚和茶褐素是普洱茶渥堆过程中滋味和汤色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多酚氧化酶对渥堆发酵过程中普洱茶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多酚氧化酶处理后的普洱茶,其部分品质成分在渥堆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渥堆平均温度相对较高,茶多酚、儿茶素指标变化速度加快,且与多酚氧化酶的添加量呈负相关;茶黄素发酵前期生成速度加快,后期转化速度提高;茶褐素有较快积累。加入多酚氧化酶的普洱茶发酵18d后,在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感官品质上基本具有熟茶的品质,其中1.6U/g、3.2U/g多酚氧化酶组可达到陈年普洱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回甘,香气浓郁的品质特点。本研究为缩短发酵周期,改善普洱茶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阳  龚加顺  王秋萍 《食品科学》2022,43(4):241-24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专业级感官审评,对西双版纳州3个产地不同贮藏时间的11个古树普洱茶生茶香气组分进行分析,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变量重要性因子分析找出主要差异成分.结果显示,未经贮藏的古树普洱茶生茶香气特征为清香型,甲苯、1-辛烯-3-醇、D-柠檬烯、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芳樟醇...  相似文献   

16.
根据普洱茶(生茶)拼配规则及各普洱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情况,为进一步推动普洱茶(生茶)实物标准样的科学制备,规范普洱茶原料及普洱茶(生茶)产品,揭示影响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滋味品质的物质基础,并探讨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临沧、普洱、大理、西双版纳的春、夏、秋三个季节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1)通过筛选可拼配单样、小样试拼及排序、大样拼堆及评定等程序,严格通过品质水平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制备出二套实物标准样:晒青茶实物标准样、普洱茶(生茶)实物标准样。(2)通过理化分析及感官审评,通径分析表明,茶多酚与氨基酸、黄酮是影响晒青茶滋味品质的主要因素,其中,黄酮对晒青茶的滋味品质直接作用最明显,茶多酚通过其余变量对晒青茶滋味品质的间接作用综合影响最大。本研究不仅为普洱茶的质量标准信息化研究、茶饮料开发等方面提供分析方法参考,更为促进普洱茶的高质量、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贮存在新疆和广东的5 个不同年份(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普洱生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普洱生茶中的主要品质成分进行检测,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多元统计技术对化学成分差异性聚类,通过变量重要性因子结合S-plot图方法对不同贮存地茶样的特征性差异性成分筛选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贮存在新疆地区普洱生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降解速率慢于广东地区,但综合品质优于广东地区。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广东地区除没食子酸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茶氨酸等主要特征品质成分含量低于新疆地区,同时转化速率快于新疆地区。挥发性物质研究表明,大马士酮、2,6,6-三甲基-1-环己烯-1-羧醛、α-松油醇、香叶基丙酮、棕榈油酸、β-环柠檬醛、亚麻酸、橙花醇、苯甲醛和亚油酸为重要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相比于广东地区挥发性物质的剧烈变化,新疆地区挥发性物质变化较为缓慢。研究结果可为茶叶的科学贮存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进行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研究不同渥堆发酵方法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为普洱茶渥堆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三级晒青茶为原料, 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电子鼻结合感官审评方法对比数控渥堆发酵(NC pile-fermentation)及传统渥堆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 PCA(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 两种渥堆发酵出堆样的香气有差异, 但差异不明显, Loading(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分析表明, 甲基类(W1S)、硫化物(W1W)类香气物质对数控发酵出堆的贡献率大于传统发酵出堆样,GC-MS分析结果表明数控发酵出堆样的甲基类含量高于传统发酵,甲氧基类化合物在普洱茶陈香风味物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进一步佐证了感官审评中数控发酵出堆样陈香更浓郁。 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数控渥堆发酵更利于品质稳定的普洱茶的形成。HPLC结果表明, 两种渥堆发酵方式的化学物质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但数控发酵出堆样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总儿茶素及没食子酸含量均低于传统发酵出堆, 总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进一步佐证了感官审评传统发酵滋味比数控发酵醇厚。 结论 数控发酵可加工几十千克至数吨茶叶, 加工周期短, 且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稳定性比传统发酵好, 传统发酵滋味比数控发酵滋味醇厚度高且化学成分含量高于数控发酵, 但继续摸索数控发酵技术的参数设置, 可以弥补这一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