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针对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低导致实际应用受限的问题,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BaTiO_3纳米颗粒,制备PDMS-xBaTiO_3复合薄膜(x=0%,10%,15%,20%和30%)。在接触分离模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中,分别研究复合薄膜的表面黏附和介电特性对薄膜摩擦起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PDMS薄膜,添加BaTiO_3的复合薄膜摩擦起电性能提高1倍以上;当BaTiO_3的质量分数≤15%时,摩擦起电性能会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增大;当BaTiO_3的质量分数为20%时,尽管介电常数进一步增加,但此时表面黏附力最小,复合薄膜的摩擦起电性能下降;当BaTiO_3的质量分数为30%时,由于纳米颗粒的团聚导致复合薄膜的摩擦起电性能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核黄素为药物模型,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载药Fe3O4/壳聚糖复合微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振动磁强计(VSM)表征了复合微球的化学组成、外观形貌以及磁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载药Fe3O4/壳聚糖复合微球平均粒径约为40 nm且粒径均匀,平均磁响应时间为52 s,饱和磁化强度为3.313 2 A·m2·kg-1。采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复合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质量分数),并对微球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二次蒸馏水中的释药行为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微球的载药量可达9.9%,药物包封率为70.8%,实验条件下在模拟肠液中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释放10 h药物累积释放16.06%,60 h达52.18%。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阿霉素胶束中药物的存在形式及其与胶束释药行为的关系,以不同类型的普朗尼克胶束为载体材料制备了3种阿霉素胶束。普朗尼克载药胶束首先由阿霉素盐酸盐和脱氧胆酸钠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亲疏水性作用封装到普朗尼克胶束的疏水段形成。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大小及其分布、透析法测定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制备的普朗尼克F127,F128,F68胶束的载药量分别为(0.15±0.11)%,(0.16±0.07)%和(0.17±0.1)%,包封率分别为(3.03±0.24)%,(3.11±0.15)%和(3.36±0.02)%。载药胶束的粒径分布均匀。在690 min内累计释放率均能达到70%以上,且无显著性差异。本文成功制备了均一、稳定的普朗尼克载药胶束,研究了不同普朗尼克载药胶束的药物释放行为,为药物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出粒径主要分布在100~300 μm的载药明胶微球, 分析了交联剂含量、药物含量和转速对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及药物含量和转速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对载药明胶微球与磷酸镁基骨水泥进行复合, 探讨微球降解过程中复合体系孔隙率的变化及其在体外药物释放的规律, 以期获得一种具有药物缓释性能的多孔磷酸镁基复合骨水泥。结果表明, 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 载药率和包封率先上升再下降; 随着药物含量的增加, 载药率保持上升, 包封率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转速增加, 载药率和包封率均下降。综合分析, 在转速为400 r/min、葡萄糖浓度为0.5 g/mL、药物与明胶质量比为1:2的条件下制备的载药明胶微球载药量较高, 且粒径合适。将复合不同比例该载药微球的磷酸镁基骨水泥浸泡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结果表明: 在释放前期(0~10 h)药物释放速率较快, 之后药物释放明显减缓。7 d后, 微球几乎降解完全, 药物释放率达到60%~89%, 达到了一定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桔 《功能材料》2013,(21):3085-3088
采用冷冻聚合法制备了多孔结构的P(NIPAm-co-AAm)智能水凝胶,选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分子,通过后包裹技术负载蛋白质药物,考察了多孔水凝胶中蛋白质药物的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研究了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对载药后水凝胶的药物控释性能的影响,并且与传统方法制备的P(NIPAmco-AAm)水凝胶进行了药物控释性能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凝胶中引入多孔结构使得P(NIPAm-coAAm)水凝胶的药物载药量和释放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同的干燥处理方法对多孔P(NIPAm-co-AAm)水凝胶的药物释放影响很大,载药后的凝胶采用冰箱冷冻干燥处理,可使蛋白质药物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桔   《功能材料》2013,(21)
采用冷冻聚合法制备了多孔结构的P(NI-PAm-co-AAm)智能水凝胶,选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分子,通过后包裹技术负载蛋白质药物,考察了多孔水凝胶中蛋白质药物的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研究了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对载药后水凝胶的药物控释性能的影响,并且与传统方法制备的P(NIPAm-co-AAm)水凝胶进行了药物控释性能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凝胶中引入多孔结构使得P(NIPAm-co-AAm)水凝胶的药物载药量和释放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同的干燥处理方法对多孔P(NIPAm-co-AAm)水凝胶的药物释放影响很大,载药后的凝胶采用冰箱冷冻干燥处理,可使蛋白质药物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超临界CO2技术制备的甲氨蝶呤纳米粒为小分子模型药物,采用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该载药复合微球进行表征,并研究其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释放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范围在10~50μm之间;FT-IR表明,在高压静电抗溶剂过程中聚乳酸化学结构无变化,有利于其作为药物载体;随着理论载药量增加(2.5%、5%和10%),包封率减少(18.0%、7.1%和2.3%);甲氨蝶呤从聚乳酸微球中释放具有长效缓释的性能,无突释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ALG-CMC)为载体材料,甘草次酸(β)(GA)为模型药物,采用滴制法制备了ALG-CMC负载GA的复合凝胶珠。采用体视显微镜与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凝胶珠的外观形貌,考察了凝胶珠的溶胀性能和体外释药行为,以及CaCl2浓度对凝胶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态凝胶珠形态规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900μm,包封率最高达85.7%,载药量为18.0%;CaCl2浓度对包封率和载药量几乎无影响;在pH=1.2的HCl溶液中凝胶珠溶胀率小、累积释放率低;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PBS)溶液中凝胶珠溶胀率大、累积释放率高。滴制法制备ALG-CMC凝胶珠条件温和、不接触有机溶剂,凝胶珠具有pH敏感性且能有效载药。该体系有可能成为GA的给药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欧车前胶-g-聚丙烯酸/凹凸棒黏土/海藻酸钠(PSY-g-PAA/APT/SA)载药复合凝胶小球,以双氯芬酸钠为模型药物,考察了pH敏感性和凹凸棒黏土含量对凝胶小球的包封率、载药率、溶胀性能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释放介质为模拟胃液(pH=1.2)时,药物基本不释放;而为模拟肠液(pH=6.8)时,5h后累积释放率超过90%,复合凝胶小球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随着凝胶小球中凹凸棒黏土含量的增加,溶胀率和药物累积释放率均减小,表明凹凸棒黏土的引入可以减缓药物的突释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溶液插层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载药量的辣椒素(Capsaicin,CAP)/有机蒙脱土(OMMT)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对复合物的插层结构、相互作用及其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载药后蒙脱土层间距由1.9nm增加到3.7nm,即形成了辣椒素/蒙脱土纳米插层结构,并且该复合物有效地提高了辣椒素的热稳定性,使辣椒素的热分解温度升高到240℃。从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可知,复合物的药物缓释时间为48h,对辣椒素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果。这种辣椒素/有机蒙脱土长效抗菌复合材料有望作为抗菌塑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SBA-15和SBA-16两种介孔SiO2载体材料,利用浸渍法将盐酸小檗碱(BBH)原料药负载于载体上,制备了载药BBH/SBA-15和BBH/SBA-16。通过多种表征方法对载药后材料的晶体结构、孔道结构等进行了测试,并研究了材料的载药、释药规律。结果表明,SBA-15和SBA-16的载药量分别为13.50%和3.45%。与BBH原料药相比,两种介孔SiO2载体均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具有缓释效果。但SBA-15的孔径(5.77nm)较大,释药存在突释现象;而SBA-16的孔径(3.95nm)较小,能够缓慢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12.
采用壳聚糖作为载体,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以叶酸靶向受体改性壳聚糖,然后选择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新型壳聚糖靶向缓释功能高分子载药微球。通过红外光谱和1 H-NMR核磁共振分析确定了叶酸改性壳聚糖化学结构,并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紫外光谱等现代仪器和分析方法对载药微球的形貌结构、粒径、包埋率、载药量和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药物被成功包埋到叶酸改性后的壳聚糖微球中,包埋率E和载药量L最高可达86.5%和32.7%,载药微球的平均粒径为5.251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056,球形度、分散性良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微球为核壳结构;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壳聚糖靶向缓释功能高分子载药微球具有持久的缓释作用,24h后载药微球在模拟胃液(pH值=1.2)中释放率为70%,在模拟肠液(pH值=7.4)中释放率为40%,释药速度与释放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TiO_2/SiO_2复合中空微球的选择性改性与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合物微球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SiO2复合中空微球,并分别采用硬脂酸和无机磷酸对内层二氧化钛进行了疏水和亲水改性.扫描电镜(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结果表明中空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空腔和多孔的壳层孔道结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内部疏水及亲水改性层的存在.以布洛芬药物为对象,采用热重分析(TG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考察了不同改性对复合中空微球的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疏水作用,硬脂酸改性的中空微球载药量(189.8mg/g)高于未改性中空微球(177.5mg/g),且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减慢,53h内药物释放率仅为55%;与此相反,无机磷酸亲水改性的中空微球载药量减小(为153.0mg/g),且释放速率提高,10h内释放了将近80%的药物.因此,采用不同的改性基团可以对复合中空微球的药物释放速率进行有效地调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一溶剂甲酸溶解壳聚糖(CS)和聚酰胺66(PA66),以静电纺丝的方式成功制得不同质量比的CS/PA66复合纳米纤维,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证明:采用静电纺丝制得不同CS∶PA66质量配合比CS/PA66复合纳米纤维,纤维直径为40~100nm,纤维分布均匀,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增加黏度和电导率能够减小CS/PA66复合纳米纤维直径,提高复合纳米纤维堆叠密集度。CS∶PA66质量配合比为2∶8,CS/PA66复合纤维载药量为20%,释放50h,药物累计释放率最高达到88%,CS/PA66作为载药体系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线性聚乳酸(L-PLA)和星形聚乳酸(S-PLA)复合纤维。研究了纺丝工艺条件对纤维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纺丝电压为12kV,二氯甲烷纺丝液中PLA总浓度为6.4%(g/mL),L-PLA∶S-PLA质量比为1∶1时,纺丝纤维较规整,直径范围为4~7μm。在该纺丝工艺条件下,制备了PLA负载布洛芬的载药纤维,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布洛芬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释放行为。比较其与L-PLA纺丝纤维药物释放的特征,发现S-PLA的加入,载药纤维药物突释现象减弱,且药物持续释放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16.
以水难溶性药物布洛芬(IB)为模型,聚氧化乙烯(PEO)与玉米淀粉(ST)为载体,利用高压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固体分散体。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纳米纤维成连续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IB、PEO和ST三者之间能够通过氢键相互作用。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含有少量药物时IB是以无定形或分子状态高度分散于聚合物中,增大药物含量时,会有少量晶体析出。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纤维状固体分散体载药量越大,释放时间越长。而载药量相同,纤维状纳米固体分散体中淀粉质量分数越大,释药速率越大,释放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7.
采用滴制法, 以吲哚美辛(IDM)为模型药物, 皂化高甲氧化苹果果胶为骨架材料, 氯化锌为交联剂, 并复合卵磷脂(PC)制成吲哚美辛卵磷脂/果胶锌复合凝胶球。针对工艺参数对复合凝胶球粒径、粒重、载药量与包封率以及体外释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凝胶球均成均匀球形, 粒径1.13~1.42 mm, 粒重1.13~2.32 mg, 包封率范围70.72%~94.76%, 载药量范围5.84%~13.54%。同时实验结果表明, 卵磷脂的加入比例、药胶比(吲哚美辛与果胶的质量比)和皂化用NaOH浓度对复合凝胶球的形态、载药及释药性能均有明显影响。其中, 卵磷脂的加入使复合凝胶球载药性能和在模拟肠液中的缓释性能明显提高, 当卵磷脂与果胶的质量比为5:4, 皂化用NaOH浓度为30 g/L, 药胶质量比1:4时, 复合凝胶球在肠模拟液中8 h累计释药率为8.93%。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在高温和光照的条件下放置, 卵磷脂/果胶锌复合凝胶球比原药及果胶锌凝胶球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显示出卵磷脂对果胶锌复合凝胶球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电纺丝制备了载药量分别为10%、20%和30%的单层结构醋酸纤维素(CA)载药纳米纤维膜、载药量为20%的多层结构聚乳酸(PLA)/CA载药/PLA载药纳米纤维膜,药物选用抗菌药单宁(TA)、抗凝血药阿司匹林(AS)和姜黄素(CM),研究了载药膜的体外释药性能,同时以血小板粘附、改良振荡烧瓶法对三种药物的药物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释药性能测试发现,载药量多的纳米膜释药速率更快,多层结构均延缓了释药速率,且PLA层越厚释药速率越低。CM、AS的加入使得血小板大面积团聚现象消失,TA的加入,使纳米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从24.2%和23.2%增加至90%和92%以上。药物仍保留活性。  相似文献   

19.
SiO2载药微球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无刺激等优点,近年来在医药、化妆品及化工分析等领域受到了普遍关注。对于一定化学组成的载药微球,其微结构对载药稳定性、药物释放行为等都有重要影响,不同微结构的载药微球制备方法也有所不同,根据微球结构和药物在微球中分布的不同,SiO2载药微球可分为基质型、核壳型、多核型和复合型。主要按照载药微球结构的不同,综述了各类微球的制备、药物释放特点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目前,通过调控SiO2载药微球的结构和组成以实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药物释放的精确调控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细菌感染问题,利用原位法制备了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和壳聚糖(CS)复合微球,并与纯CS载药微球和共混法n-HA/CS复合载药微球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球进行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原位法复合载药微球表面形态和球形度均较好。对载药微球的载药率、药物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原位法复合载药微球载药率和药物包封率最高,分别为(0.3907±0.0203)%和(7.4221±0.3858)%,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