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絮凝法治理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絮凝法去除模拟实验室废水样品中的Cu2+和Cr6+,研究了治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去除铜和铬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室温(25℃),以铁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电压为4.0 V,pH值为4.0,电解时间为30 min,Na2SO4为0.7g/L,用电絮凝法对模拟实验室含Cu2+和Cr6+废水进行治理,Cu2+和Cr6+的去除率分别为99.93 %和98.91 %.  相似文献   

2.
为了去除工业废水的六价铬,采用工业废渣——锂渣来做吸附试验,探讨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经过实验发现,去除Cr6+的最佳p H值范围是3.0~4.0,并且随着Cr6+逐渐被吸附,溶液的p H值逐渐升高;在不同温度下,颗粒内扩散模型、准一级速率方程、准二级速率方程对Cr6+的吸附动力学方程的相关较好,以温度为40℃最优,且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达13.785mg/g。结果表明:锂渣中Fe O的含量下降了0.2%,Cr3+和Cr6+的含量分别提高了0.2022%和0.0309%。说明锂渣对酸性Cr6+的吸附包含了还原与吸附两个作用,锂渣中的Fe O充当了还原剂,降低了Cr6+的浓度,随着锂渣的吸附作用,将Cr3+从水中去除。将吸附Cr6+的锂渣与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加水成型试件,养护3个月后测试出Cr6+的溶出量均满足我国地表水III类和地下水III类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排放酸性含铬废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纳米FeS,用于处理酸性含铬废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纳米FeS的最佳制备条件,并讨论了反应时间、pH值和Cr(Ⅵ)初始浓度对纳米FeS处理酸性含铬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纳米FeS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超声波频率40 kHz、超声波处理时间10 min、制备反应温度15 ℃,在此条件下Cr(Ⅵ)和总铬的去除率分别为81.03%、63.40%;当反应时间达到50 min后,纳米FeS对酸性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趋于稳定,酸性条件能促进纳米FeS对Cr(Ⅵ)和总铬的去除;随着Cr(Ⅵ)初始浓度的升高,纳米FeS对Cr(Ⅵ)和总铬的单位去除量逐渐增大,当Cr(Ⅵ)初始浓度为300 mg/L时,Cr(Ⅵ)和总铬的单位去除量分别可达486.65和383.55 mg/g。可见,超声波制备的纳米FeS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铬离子,为今后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利用工业酒精处理铬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工业酒精处理铬渣,使毒性大的Cr6+还原为毒性小的Cr3+,再用氨水中和,将Cr3+以Cr(OH)3的沉淀形式进行回收,从而达到铬渣的安全堆放。对Cr6+的解毒效果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每10 g铬渣用酒精3 mL,酸度为0.5 mol/L,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1 h。  相似文献   

5.
钢渣去除高含磷选矿废水中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钢渣对模拟选矿废水中总磷的去除及机理。探讨了影响其除磷的因素如温度、接触时间、pH、钢渣粒径、钢渣用量、磷的初始浓度等。结果表明,钢渣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当模拟选矿废水的初始pH=7时,初始总磷浓度为50mg/L,投入足量(4g钢渣/L废水),粒径为140目的钢渣,钢渣对总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钢渣对磷的平衡吸附量最大达到22.16mg/g。其吸附规律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钢渣除磷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沉淀作用,当废水pH7时,钢渣对磷的除去作用以化学沉淀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6.
利用沸石作为吸附剂,通过改变沸石用量、pH值、C_r~(6+)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多个因素以确定沸石处理含C_r~(6+)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含C_r~(6+)重金属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结果表明,投加量3.0 g/100 m L,振荡时间60 min,去除效果最佳。相同条件下,使用硫酸亚铁改性后的人造沸石比未改性的天然沸石去除率高出13.64%。利用沸石这种廉价的物质,在提高对含C_r~(6+)废水去除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行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得到的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质量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pH值5.0,时间1h,温度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g/g。对菌种吸附低温水体中两种重金属离子时pH值变化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证明该菌可以有效地去除低温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  相似文献   

8.
含锌重金属废水藻类吸附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小球藻为吸附剂,研究藻类吸附剂对重金属废水中Zn2+的吸附过程,分析吸附时间、温度、pH值、Zn2+起始浓度以及预处理过程等因素对小球藻吸附Zn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能提高小球藻的吸附性能,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特征,对废水的pH值适应范围广。对于ρ(Zn2+)=100 mg/L的重金属废水经小球藻一次处理,去除率达到98%。小球藻吸附处理废水中Zn2+的较佳工艺条件为pH值6.5、温度25℃、吸附时间60 min、小球藻用量2 g/L。  相似文献   

9.
磁场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除铬(Ⅵ)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磁场对2株已知高效除铬菌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以及厌氧生物处理系统(ASBR)中添加磁粉对合成含铬废水和实际含铬电镀废水的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磁场强度为6.0mT,磁场对微生物作用4h后,表现出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尽管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比模拟废水处理效果差,Cr6+、总铬、CODCr达标时间延长了3~5h,但在磁场条件下,厌氧污泥系统处理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至达标排放所需时间分别较不加磁场条件下提前约1h和2~3h。  相似文献   

10.
为利用浒苔处理含Cr(Ⅵ)废水,对浒苔进行了盐酸改性,通过间歇吸附试验研究了pH值、盐酸改性浒苔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温度对盐酸改性浒苔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盐酸改性浒苔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Cr(Ⅵ)的方法是可行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吸附,当pH值为1、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去除率可达99.7%;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拟合试验数据,颗粒内扩散阻力比外部传质阻力的影响更显著;吸附等温线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而吸附焓变为正值,盐酸改性浒苔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膨润土颗粒吸附剂进行了制备、焙烧改性,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制备的改性吸附剂处理矿山废水中的Mn2+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吸附剂制备、焙烧改性的最佳条件是:膨润土与蒸馏水质量比为25∶18、膨润土颗粒的粒径为2mm、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1.5h。在pH 6,温度为25℃,转速50r/min,进水Mn2+105.86mg/L,吸附剂投加量0.28g/L和吸附时间60min的试验条件下,Mn2+的去除率达96%以上,且吸附剂对Mn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小罗丹明B(RhB)染料废水对水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废弃油菜秸秆在600℃条件下热解制备油菜秸秆生物炭(RSB600)用于吸附去除水中的RhB,考察了影响RhB吸附效果的关键因子及相关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当溶液初始pH值为4、RSB600投加量为0.5 g/L时,反应24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RSB600对RhB具有较优的去除效果;(2)RhB在RSB600上的吸附行为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更加吻合,吸附过程涉及多种机制,颗粒内扩散并非仅有的控速因子;(3)RSB600对RhB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熵增推动的,且以化学吸附为主。研究结果可为RhB的高效去除提供一种新的吸附材料,同时也为油菜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特定污泥对铬(Ⅵ)的吸附容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接种了高效菌种A、B的驯化污泥在前期的生物滤床系统中体现了良好的铬(Ⅵ)去除效率,为了解决系统放大后污泥再生与使用周期等问题,对污泥的铬(Ⅵ)吸附容量进行了测定,测定项目包括一次连续吸附总量、营养添加前后吸附容量的变化等。以铬(Ⅵ)质量浓度为100mg/L的废水进行实验,得到该污泥吸附最佳时间为40min,此时污泥对铬的吸附能力为污泥自身干重的14 94%。一次连续吸附总量为27~28mg/g干污泥。营养液的加入使得污泥吸附能力提高了29 68%。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水环境污染物成分复杂,常用的化学沉淀法已很难将重金属污染物分类去除并资源化利用,由此产生了大范围的危废污染环境,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利用离子印迹技术对壳聚糖基水凝微球进行改性,制备具有对Cr (VI)特异识别性能的吸附材料(CTS-IGB),对其在单一Cr (VI)溶液和模拟电镀废水中的吸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 ℃、pH值为3时,CTS-IGB在单一Cr (VI)溶液和模拟电镀废水中Cr (VI)的吸附量在180 min内分别达到37.4 和44.3 mg/g,半饱和吸附时间仅分别为5.8和23.5 min;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拟合表明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过程是放热反应,且吸附后无序度减小;相比于未改性壳聚糖水凝微球,CTS-IGB在共存离子(模拟电镀废液及其他双组份溶液)工况下对Cr (VI)的选择性提高32%~74%。该材料可作为潜在的吸附材料用于污染水环境中Cr (VI)的分离及回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红壤、水稻土、粉煤灰三种介质对水中Cr6+的吸附与还原作用,对比研究了pH对其的吸附与还原性能的影响,以及最佳pH条件下三种介质对Cr6+的吸附与还原速率.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介质都对Cr6+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附和还原作用.红壤在pH=2时对Cr6+的吸附还原作用最强,水稻土和粉煤灰在pH=1时对Cr6+的吸附还原作用最强,红壤和水稻土的累积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Elovich方程.红壤和粉煤灰对Cr6+的吸附速度较快.三种介质相比较,红壤对Cr的吸附效果最好,粉煤灰对Cr6+的还原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经高温碳化为炭纤维,采用1mol/L H3PO4活化制备成活性炭纤维吸附剂,荧光素为吸附质,研究ACF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碳化温度为750℃,投加量为0.2 g,pH为3时,ACF对溶液中的荧光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ACF对低浓度荧光素溶液具有显著吸附效果,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强度因子a为正值,表明吸附过程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自发进行,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9.608mg/g;吸附在8 h后达到平衡,带入试验数据校对得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ACF对水中荧光素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和吸附机理表明,玉米秸秆高温碳化ACF能有效处理含荧光素废水。本研究从影响因子、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方面探讨了玉米秸秆活性炭纤维对荧光素的吸附过程,以期为吸附法处理此类废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氧化钙改性粉煤灰对水中Cr (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氧化钙改性粉煤灰吸附含Cr(Ⅵ)废水中的Cr(Ⅵ)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为自发的熵减吸附;其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的活化能为-18.609 kJ/mol ,以物理吸附为主;通过T homas模型模拟了粉煤灰柱吸附行为,计算得到粉煤灰理论吸附容量为0.4367 m g/g。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DTMA改性天然斜发沸石,制得HDTMA改性沸石,进而研究HDTMA改性沸石对废水中Cr(Ⅵ) 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HDTMA改性沸石对Cr(Ⅵ)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饱和吸附量为10.99mg/g,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但温度、pH值和干扰离子对HDTMA沸石吸附C...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农村分散源养殖废水污染,以粒状活性炭为吸附剂,研究了低温(10℃)和常温(25℃)两种工况下静态吸附对养殖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和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低温下活性炭对废水COD的吸附饱和量为14.472mg/L,常温下饱和吸附量为7.564mg/L;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较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比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地拟合实验结果。本研究可为北方寒冷地区农村分散源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煤质活性炭(CAC)为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Cr(Ⅵ)和As(Ⅲ)。研究了pH值、温度、吸附时间和活性炭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炭去除Cr(Ⅵ)和As(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和As(Ⅲ)最佳吸附的pH值分别为2和5,且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较大。Cr(Ⅵ)的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温度从20℃增加到40℃,吸附率由70%提高到了95%;As(Ⅲ)的吸附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其最佳吸附温度为30℃。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够很好地拟合Cr(Ⅵ)和As(Ⅲ)的实验数据,而Pseudo second order模型则较好描述了Cr(Ⅵ)和As(Ⅲ)的吸附动力学。Cr(Ⅵ)和As(Ⅲ)吸附的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自然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