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传河  张会言 《人民黄河》1997,19(10):57-60
1黄河流域概况1.1自然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4.2万km2)。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2500~4500m;中部主要有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Om;东部由海拔100m以下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海拔在400~1000m的鲁中南低山丘陵所组成。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的流域面积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地区,占总面积的97%;下游长达数百公里的河…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情况分析里下河湖荡星罗棋布,仅射阳湖地区就有八八六十四荡之说,整个里下河腹部少不了九九八十一荡。据地质学考证,里下河湖泊成于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约2万年),由浅海湾演变成泻湖,并逐渐退居内陆成为淡水湖泊。1194年黄河夺淮后,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倾注里下河湖区,加上海  相似文献   

3.
运用遥感卫星照片分析黄河河口近期演变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在收集多时相卫星照片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口地区近期(1976~1992年)清水沟流路、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线的演变情况,初步探讨了水来沙与沙嘴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沙嘴淤进、蚀退幅度对其附近海岸线的影响情况.此外,对黄河海港及钓口河流路断流之后的海岸线变化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渤海湾西岸这一典型淤泥质海岸为背景,从研究古气候环境出发,利用相关考古资料和前人的成果,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得到渤海湾的气候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孢粉化石资料,初步恢复渤海湾地区4个特征位置的古气候、古环境.针对渤海海域水环境,建立距今2500~2000年前、距今1000年前和公元2004年的渤海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流场变化构建出从古至今海岸变迁演变过程(冲淤演变).研究古气候环境变化与海岸变迁的关系,探索古气候环境影响下的海岸变迁的内因和外延,综合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影响因素,总结得出渤海湾海岸古气候环境(温度、降水、潮流风浪等)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并对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地表巨大的输沙系统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输沙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探讨了全新世以来黄河流域3个主要泥沙沉积汇的堆积变化过程以及黄河输沙量的变化过程,揭示出在人类活动逐渐增强的主要影响下,宋代以后黄河输沙量经历了加速增加的过程,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以及水利水保措施作用下黄河输沙量又经历了逐渐减少的过程。与历史时期相比,近年来黄土高原坡面和沟道的侵蚀产沙量仍较大,仍需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20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黄河输沙量逐渐增加,因此黄河下游与渭河盆地及小北干流年沉积量也都呈现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两者沉积量年增加的比例比较接近,与黄河输沙量年增加的比例一致。近几十年来,下游主要受大堤防洪能力及来沙变化影响、渭河盆地及小北干流主要受三门峡水库水位和来沙变化影响,年沉积量起伏变化,2003年以来两泥沙汇都发生了持续冲刷过程。河套平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泥沙汇,1949年以前400多a的平均沉积量接近0.9亿t/a,1950年以来年均沉积量较之前长期平均值高,受来沙系数变化影响,经历了两个起伏周期,近期进入低谷。  相似文献   

6.
以黄河下游堤距和1934~1985年间河道淤积速率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堤距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沿流程向下,黄河下游堤距在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大,然后再迅速减小的趋势。水位变幅与堤距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堤距越小,水位变幅越大。水位变幅较大,反映洪水中水深的增加幅度较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流速会因此而增大,使得水流挟沙能力也增强。沉积速率随堤距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当堤距由15km缩窄到10km时,堤距的缩小对沉积速率不发生影响;当堤距由10km减到6km时,河槽中的水流动力并不会因堤距束窄而显著加强,由于堤距束窄使泥沙的堆积空间减小,故沉积速率反而增大,并达到峰值;当堤距从6km继续减小时,大堤对水流的约束作用使水动力得到显著强化,挟沙能力加强,这一作用抵消了堤距减小使堆积空间减小的影响而有余,因而沉积速率减小。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中游,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流域面积60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水土流失堪称世界之最,4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上,向黄河输沙16亿吨,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3700吨,特别是陕西省北部、山西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中部和东部的丘陵区和高塬区,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5000~10000吨,最高的地方达30000吨。 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使这一地区的人均产粮、人均收入都远低于全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头地区泥沙来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为吞吐湖泊,是黄河源头二大主要湖泊。扎陵湖、鄂陵湖等众多的湖泊的滞洪拦沙,使大量泥沙淤积在湖泊中,黄河源头控制站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含沙量、输沙模数也难以全面反映整个黄河源头产沙状况。在统计分析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黄河源头泥沙来源和分布。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同时估算了进入扎、鄂二湖沙量,年平均进入扎、鄂二湖泥沙量约为13万t左右,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黄河源头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t(km·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20~40t(km2·a)之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黄河大柳树水库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有关成果,分析了大柳树水库对黄河水沙及龙门至潼关河段和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柳树水库投入运用后,将使黄河水量的年内分配进一步均化,使汛期7~10月水量减少24.7亿m3,非汛期11月至翌年6月水量增加21.4亿m3,年水量减少33亿m3;在水库拦沙期,前20年黄河中游年均减沙0.6~0.93亿t,后30年年均减沙0.45~0.78亿t;大柳树拦沙使龙门至潼关段减淤3.57亿t,使黄河下游减淤15亿t;大柳树水库调节水量对中游冲淤影响很小,而对下游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黄河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对于设计水平1950~1975年系列,使黄河下游年均增淤约0.32亿t。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下游历史时期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青超  师长兴 《人民黄河》1994,17(2):17-22,30
从流域系统角度,论述了黄河集水盆地,干流输沙通道和河口三角洲三个子系统的特征,沉积环演变,沉积结构及沉积规律,相应地计算出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和下游花园口至利津河段的沉积速率。前者人三国至1960年年平均沉积厚度为0.021m,其中1573-1960年增大到0.031m;后者从1855-1954年的年平均沉积厚度为0.06m,1954-1959增大到0.14m。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今后干流枢纽开发和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治理方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从美国科罗拉多河看黄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科罗拉多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可以说是美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典范,其河流特性与水资源状况与黄河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在比较两河异同,总结科罗拉多河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后指出:应系统、全面、综合、辩证地看待黄河水资源问题,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大系统和水资源自身的小系统;逐步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法制体系,加强水资源全流域统一管理;利用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等相导和鼓励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流域外调水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渤海水质营养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黄河口外海水质逐渐从高磷低氮向低磷高氮转变,特别是黄河口外无潮点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较高。研究表明:由于无潮点海区沿海岸潮差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导致内陆一侧潜水层内地下水超高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促使内陆地下水流从高潮差滨海区向低潮差滨海区运动,并促进内陆污染物迁移入海;靠近无潮点的海岸超高最小,成为地下水流的汇合入海处;随着近年来农村氮肥的大量使用,陆源污染有所加重,地下水中氮元素含量远高于地表水,在此类地下环流的长期作用下近岸海水中氮含量有所增高,由此导致局部海域水质逐渐由氮限制向磷限制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引黄灌区渠道淤积危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渠道淤积是黄河口引黄灌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渠道进行清淤后,引黄灌区方能正常运行。依据泥沙运动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黄河口引黄灌区渠道淤积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河口引黄灌区渠道淤积的治理对策,试图为科学治理黄河口引黄灌区渠道淤积危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降水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000多个水文气象站近50年的月降水资料所生成的整个流域及其29个三级区的面雨量过程,采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的随机性、趋势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三级区降水量Hurst系数的分布范围在0.449~0.644之间,说明其具有长期弱相关性;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减少的趋势性不明显,从三级区看,大通河享堂以上等7个三级区降水有一定的减少趋势;黄河流域降水的短周期为准3年周期,中长周期一般表现为l1年和22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海岸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万战  张华兴 《人民黄河》2007,29(2):27-28,32
利用观测资料,总结了在黄河水沙、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作用下黄河口海岸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不仅受黄河水沙、潮汐、潮流的影响,而且还明显受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②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的趋势是朝着垂直于东北强浪的方向发展;③刁口河停止行河后河口海岸蚀退的原因不仅是河流泥沙减少,而且还有海堤在波浪作用下引起的侵蚀。建议:①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生态等规划应给黄河口流路充分的空间,而且黄河口流路安排应遵循“先在三角洲两侧、后在中心”的顺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渤海容沙体积,减缓黄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②近期把清水沟尾间河道改向莱州湾。  相似文献   

17.
淮河治理与河湖江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洪泽湖一定的蓄水功能,实施河湖分开,扩大入海通道,消除洪泽湖作为中游侵蚀基准面的负面效应,利用疏浚和溯源冲刷调整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等措施,是提高已有治淮工程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的治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片)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其洪水威胁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西北内陆河防洪设施还很薄弱,为指导黄河流域(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根据水利部“关于组织开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全国防洪规划任务书》的有关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是水利部下达的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是人民治黄以来首次开展的全流域及西北内陆河防洪规划,是全国防洪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包括黄河干支流和西北内陆河重点防洪河段、16座重要城市和116座大中型病险库。主要规划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其他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设计标准。与以往规划相比,本次防洪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反映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体现了水利部部关于“新资料、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近十年变化遥感监测及水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自1999年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以来,有效遏制了下游断流的发生,2002年至2006年间又连续进行了调水调沙,这两项重要举措使黄河口的水沙环境在人力作用下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而水沙条件是控制黄河三角洲湿地发育的主导因素,那么水沙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黄河口发生变化。本文中先利用多期多源遥感影像对比监测了1996年至2006年间黄河口在造陆、岸线、植被覆盖度及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变化,然后分析了在此期间黄河下游利津站来水来沙特征。通过对黄河口的变化与水沙条件相应关系分析,表明从2003年开始,黄河口明显出现淤积大于蚀退及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是对水沙条件得以改善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