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槲皮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考察了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槲皮素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槲皮素为0.13 g,丙烯酰胺为0.20 g,交联剂为10.0 g,引发剂为35 mg,丙酮为15 mL,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6 h的条件下,聚合物有较好吸附效果。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的最大吸附量为553mg/g。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乙酰水杨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乙酰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考察了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特异性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酰水杨酸为0.181 g,丙烯酰胺为0.285 g,交联剂为6.94 g,引发剂为100 mg,溶剂用量为20 m L,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18 h的条件下,聚合物有较好吸附效果。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乙酰水杨酸的特异性吸附量为17.7 mg/g。  相似文献   

3.
王素素  张月  李辉 《化工进展》2016,35(4):1132-1139
以Zn2+-阿魏酸-咖啡酸配合物为模板制备了双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制备条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应用效能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预反应混合液中金属离子、模板总量(阿魏酸-咖啡酸摩尔比为2:3)、功能单体及交联剂用量比为1:1:3:30(摩尔比)时,所得印迹聚合物对两种模板(阿魏酸和咖啡酸)均具有最好的吸附性能,吸附量分别达51.12mg/g和70.26mg/g.吸附动力学测试表明吸附3h,分子印迹聚合物可达到吸附平衡.用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固相萃取时,优化的淋洗过程为1.00mL H2O、1.00mL甲醇-H2O (3/7,体积比)及1.00mL甲醇-H2O-ACN (4/4/2,体积比),洗脱溶剂为2.00mL甲醇.在优化条件下,分子印迹聚合物可同时选择富集升麻初提液中的阿魏酸和咖啡酸,二者回收率分别为92.67%和95.42%,而且产品中杂质少于用硅胶萃取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苯胺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制备了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影响该聚合物吸附苯胺的因素,并对等温吸附过程和吸附机理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苯胺具有优良的吸附效果,在p H为6.0,底液苯胺的质量浓度为300 mg/L、吸附60min、投加量为2 g/L的条件下,该聚合物对苯胺的吸附量46.89 mg/g;该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吸附量为52.52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2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常数为5.11 g/(g·min)。  相似文献   

5.
以硅胶为基质,结晶紫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位,N,N-亚甲基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硅胶为载体,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制备对结晶紫具有特定亲和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红外光谱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优化实验条件,对聚合物的吸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平衡结合实验评价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结晶紫表现出较好的特异吸附,对模板分子最大吸附量值为22. 04 mg/g。  相似文献   

6.
利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代替传统化学引发剂,以亚甲基蓝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得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吸附实验表明印迹聚合物在20min达到吸附平衡,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吸附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等离子体引发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吸附量大于化学引发剂制得的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引发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颗粒粒径小、表面粗燥、孔穴多、比表面积大。采用等离子体引发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常数和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1528 L/mg和33.62 mg/g。  相似文献   

7.
方卢秋  祝媛 《现代化工》2012,(1):57-60,62
以焦性没食子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甲醇为溶剂,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比例,表明焦性没食子酸和丙烯酸之间通过氢键形成1∶1型配合物。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交联剂物质的量的比为1∶4∶20的条件下,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焦性没食子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静态吸附实验表明,可制备出吸附量大且特异性识别能力较高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焦性没食子酸有较高的亲和性和选择性。采用恒温振荡平衡吸附法以及Scatchard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焦性没食子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环境下存在2种吸附位点,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7.5516μg/mg和11.9225μg/mg,平衡离解常数分别为9.2720×10-3mmol/L和0.1892 mmol/L。  相似文献   

8.
以红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一的红霉素纳米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优化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确定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最佳摩尔比为1:3,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所制聚合物对红霉素的实际最大吸附量可达202.12 mg/g,吸附约200 min达到平衡,对红霉素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
马衍东  刘运传  王雪蓉  周燕萍  王倩倩  姚凯 《当代化工》2021,50(8):1822-1825,1830
甲苯是一种缺乏印迹位点的小分子,为实现对甲苯的印迹,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分子,苯酚为模板分子,二乙烯基苯作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虚拟模板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通过改变溶剂用量、交联剂与单体分子的配比等方式考察了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最佳成球条件并最终制备出粒径均匀的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使用该苯酚印迹聚合物与课题组前期制备的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形貌和吸附性能的对比,验证了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甲苯分子实现特异性吸附的可行性.经气相色谱仪表征,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甲苯的吸附能力为6.78 mg·g-1,优于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1.89 mg·g-1.  相似文献   

10.
黄信慧  宋俊杰  张月  李辉 《化工进展》2018,37(Z1):154-161
研究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吸附行为。以MIL-101为载体,先通过化学修饰氨基制备了ED-MIL-101材料,再以京尼平苷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表面接枝京尼平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了MIPs@MIL-101印迹聚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EM)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聚合物的等温吸附及吸附动力学性能,探讨了聚合物的固相萃取性能。红外光谱及XRD衍射分析表明了MIL-101氨基化修饰及表面接枝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当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吸附京尼平苷时,可在27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温度为298K、308K、318K、328K时,印迹聚合物对模板的吸附量分别为55.94mg/g、46.16mg/g、38.98mg/g、31.47mg/g。吸附热ΔH为26.997kJ/mol。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杜仲提取物中的京尼平苷时,总回收率达95.0%。  相似文献   

11.
乙酰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酰水杨酸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的方式制备了对乙酰水杨酸具有高选择性和亲和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紫外光谱分析法考察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作用规律,优选了功能单体与配合比例。等温吸附实验的结果显示,与相应的空白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亲和性;Scatchard数学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中主要存在一类亲和性质相同的结合位点,其最大表观结合量为37.97 mg/g。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利福平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 采用平衡结合方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该聚合物的结合特性,考察了其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得到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31.5 mg/mL和23.34 mg/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9.22 mg/mL和12.86 mg/g. 实验结果显示,利福平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利福平呈现出了高的选择吸附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木犀草素为模板分子,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极性溶剂中合成了木犀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LMIP)。考察了溶剂用量及种类和功能单体对合成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简化了模板分子的洗脱工艺。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洗脱前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原木犀草素在1 270 cm-1处的O—H吸收峰移至1 300 cm-1处,说明模板分子被功能单体、交联剂经聚合交联固定在聚合物中,洗脱后该峰完全消失;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洗脱后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表面凹凸不平,产生了大量吸附模板分子的空穴。探讨了LMIP的吸附特性,用与木犀草素结构相似的槲皮素作对比实验,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木犀草素的吸附量(33.653μmol/g)明显高于槲皮素的吸附量(8.654μmol/g),表明LMIP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芦丁的提取方面存在着诸如产率较低、成本高、操作繁琐等问题。文中以凹凸棒为载体,芦丁为模板剂合成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考察其对芦丁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反应温度为65℃,单体用量为0.2 mL/g载体,交联剂用量为0.8 mL/g载体时,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芦丁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行为更符合多层吸附的Freundlich吸附,吸附动力学为准二级动力学。平衡吸附量62.4 mg/g,重复使用4次,吸附效率没有明显下降。用此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从冬青叶中分离提取芦丁,与纯品的相似度为99%以上。  相似文献   

15.
玄光善  孙钦勇  郑晓 《应用化工》2014,(10):1852-1855
以三苯甲烷类碱性染料罗丹明B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分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制备对罗丹明B具有特定亲和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红外光谱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进行分析,采用平衡结合实验评价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罗丹明B表现出较好的特异吸附,对模板分子最大吸附量值为96μmol/g。  相似文献   

16.
文峰球  潘浪胜 《应用化工》2013,(8):1451-1453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和结合能力。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DBP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和很好的选择性,其识别因子可达4.19。Scatchard分析表明,印迹聚合物微球存在2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1=0.078 mg/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1=53.03 mg/g;低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0.023 mg/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33.95 mg/g。  相似文献   

17.
王颖  魏丹  苏超 《化学试剂》2014,(8):743-746
以加替沙星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制备条件进行选择,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对目标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识别特性。聚合物对加替沙星的最大吸附量为28.87 mg/g,对加替沙星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以该印迹聚合物微球为固相萃取材料填充固相萃取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替沙星回收率达到92%~99%,富集倍数为213。与C18柱相比,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更好的选择性与富集倍数,可用于环境中加替沙星的富集与分离。  相似文献   

18.
以磺胺二甲嘧啶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选择性和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等温静态平衡实验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与相应的空白聚合物相比具有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Scatchard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存在一种均匀的结合位点,最大表观结合量为31.866 mg/g.  相似文献   

19.
钟海艺  杨舒悦  黄凤玲 《广州化工》2020,48(11):54-55,73
以槲皮素为模板分子、硅胶为表面载体、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槲皮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观察聚合物形貌,表明印迹空穴的存在。等温吸附及洗脱实验证明所得表面印迹材料具备较好的特异性吸附性能,当吸附液浓度为3 mg/mL时,印迹材料对槲皮素的吸附量可以达到31.9 mg/g,本研究可为天然药物中黄酮类槲皮素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作用下,将聚酰胺进行处理得到表面改性的接枝种子微粒与模板分子甲醛、功能单体丙烯酸甲酯、交联剂EGDMA等进行聚合反应,制备甲醛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利用静态和动态平衡吸附法研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征,并与活性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活性炭相比,该印迹化合物吸附量更高,为26.3 mg/g,且可再生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