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处理高浓度氨氦废水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树脂种类繁多,给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树脂选型带来困难。根据离子交换理论,利用001×7、D61和D001三种阳离子交换树脂,模拟研究了氮肥厂废水(氨氮浓度为915mg·L^-1)氨氮的吸附等温式,在30-50min内三种树脂对氨氮的吸附基本可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进而研究了这三种树脂对废水中氨氮吸附的选择性系数、工作交换容量和离子交换速率。结果表明,用D61树脂处理含高浓度氨氮的废水效果较为理想,可以相对较少的用量,使处理后水质达到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电解锰废水中的氨氮,并对达到氨氮穿透点的树脂进行再生后重吸附,考察不同床体积流量的离子交换柱对氨氮的吸附效果以及再生后重吸附的性能。结果表明,床体积流量分别为3.75、2.50、1.88 BV/h时,离子交换柱穿透时间点分别为7.04、11.42、14.81 h;再生液流速为5.0 BV/h时能经济有效地完成氨氮解吸,解析完全所需时间为150 min;3组离子交换柱经过8次吸附-再生,性能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3.
铜负载树脂去除电解锰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铜负载D113树脂处理电解锰废水中高浓度氨氮,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确定了最佳吸附与再生条件.模拟电解锰废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为1 141.07 mg/L,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通过三级吸附交换,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1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去除率达到99%;以1.5 mol/L...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离子交换法处理炸药厂废水中的氨氮。以树脂用量、pH值、吸附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933)正交实验,探讨了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氨氮交换吸附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pH值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最大,吸附时间影响最小。动态实验研究表明,当进水浓度为188.8 mg/L、出水流量为54.69 mL/min时,5.75 h后氨氮开始泄露,9.16 h后出水浓度达到181.13 mg/L,此时交换带厚度为22.0 cm。  相似文献   

5.
宋峰  庄淑娟  李忠 《化学工程》2011,39(12):35-39
研究了甘氨酸在001 ×7,001 ×4和D061 3种阳离子树脂上离子交换动力学过程,对甘氨酸在3种离子交换树脂上的扩散过程控制步骤进行分析.使用间歇式搅拌槽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甘氨酸在001 ×7,001 ×4和D061树脂上的吸附曲线,估算了颗粒扩散系数和相间传质系数,并比较了3种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甘氨酸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几种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对副产稀硫酸中Fe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001树脂对副产稀硫酸中铁离子有较好的离子交换性能。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树脂吸附150 min即能达到较大的饱和吸附量。通过动态柱交换实验,改变液相流速,确定动态吸附操作流速为1.5 BV...  相似文献   

7.
几种离子交换树脂对电镀废水中Ni~(2+)的吸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离子交换树脂对电镀废水中镍离子的去除效率,选用732、D751和CH-90Na三种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电镀废水中Ni~(2+),考察了pH、温度和杂质离子强度的影响,评价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3种离子交换树脂吸附Ni~(2+)的最佳pH为5~6,温度对732、D751型树脂的影响较小,杂质离子对732型树脂吸附容量影响较大,D751、CH-90Na型树脂对Ni~(2+)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改变初始浓度和吸附反应时间,探究了3种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过程,发现3种离子交换树脂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且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其对Ni~(2+)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和定点吸附、吸附过程主要是离子交换控制的,D751型树脂饱和吸附容量最大且为123.9 mg/g。综合考虑,D751型树脂可以作为处理含镍废水的最佳离子交换树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1,3-丙二醇发酵液,选用6种阳离子交换树脂和3种阴离子交换树脂,以交换容量、电导率和再生时间为指标,考察了树脂的脱盐效果。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D001-cc对1,3-丙二醇发酵液的处理效果最好,150mL树脂的平均交换容量达到240mL,电导率能降到2250gS/cm,再生时间7h;3种阴离子交换树脂中,D301R的去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吸附材料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吸附材料种类繁多,给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选型带来一定困难。依据离子交换理论,研究了用沸石、氧化铝和煤渣处理浓度为50 mg.L-1模拟氨氮废水的效果,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测定这3种吸附材料对氨氮废水的离子交换速率及不同pH值和不同温度下交换容量的影响,并通过工业氨氮废水检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沸石和氧化铝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而煤渣满足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三者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29、1.69和2.16 mg.g-1;以沸石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效果最好,反应速率快,适应条件宽,是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良好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印制线路板(PCB)厂蚀刻、板面电镀、表面处理3工段产生的低浓度硝基氮废水,采用离子交换新技术,用D890树脂处理,可完全去除废水中NO3-。探究了D890树脂对NO3-吸附的穿透曲线、交换容量、SO24-和pH值对交换容量的影响、再生液洗脱效果并分析了本研究的工业应用和展望,为PCB线路板厂废水总氮达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优选除Ni~(2+)交换树脂,采用电镀镍废水(Ni~(2+)的质量浓度为80 mg/L)研究了5种阳离子交换树脂对Ni~(2+)的吸附等温式和吸附动力学,考察了其对电镀镍废水中Ni~(2+)的吸附交换容量、吸附交换速率、再生性能以及废水中共存离子对树脂处理电镀镍废水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 min内5种阳离子树脂对Ni~(2+)的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吸附动力学均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KP752和CH-90树脂对Ni~(2+)吸附交换容量分别为22.421和22.831 mg/g,吸附效果最好,并且2种树脂对Ni~(2+)的回收率都可达80%以上;共存的Ca~(2+)、Mg~(2+)会显著影响CH-90树脂吸附Ni~(2+)的效果,而对KP752树脂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含盐氨氮废水,选择具有不同功能基团的树脂为载体,进行负载Cu2+改性制得载铜树脂并对其处理高含盐氨氮废水的性能进行研究。在筛选出最佳载铜树脂的基础上,研究pH及Na+浓度、树脂投加量、反应时间对载铜树脂处理高含盐氨氮废水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吸附氨氮前后的载铜树脂进行SEM和EDS表征分析并构建吸附动力学模型以进一步探究配位吸附的过程。结果表明,Cu2+可与螯合树脂D751稳定结合且在宽pH值下均表现出耐盐性和良好的氨氮吸附效果;在室温(25℃)、pH=11及Na+浓度4 g/L、树脂投加量8 g/L、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D751载铜树脂对氨氮的去除率为34.8%。D751载铜树脂吸附氨氮后其表面出现明显的晶状结构物质,该物质可能为铜氨络合物。D751载铜树脂对高含盐氨氮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硅胶负载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壳聚糖、硅胶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硅胶负载交联壳聚糖树脂,采用红外光谱(IR)、X-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结构性能表征,并研究了树脂对金、银离子的吸附行为。重点考察了交联剂用量、介质pH值和初始离子浓度等因素对树脂材料吸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对金银离子的吸附率均大于90%。对于金离子的吸附而言,控制pH值在4,吸附时间90 min时吸附率最高;对于银离子的吸附而言,控制pH值在4~6,吸附时间100 min时吸附率最高。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对树脂材料的吸附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适宜合成高氯酸羟胺(HAP)的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交联度、不同形态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与羟胺交换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树脂与羟胺交换的主要影响因素,优选出适宜合成HAP的交换树脂为001×7型。根据流出曲线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硫酸羟胺(HAS)加料系数的取值范围,并讨论了HAS浓度及流速对交换过程的影响,确定HAS的较佳加料系数为1.2。  相似文献   

15.
The removal of copper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ion exchange resins, such as 1200H and IRN97H, is described. Effect of initial metal ion concentration, agitation time and pH on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ion exchange resins was investigated in a batch mode.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hich is pH dependent, shows maximum removal of copper in the pH range 2–7 for an initial copper concentration of 10 mg/L. The experimental data have been analyzed by using the Freundlich, Langmuir, Redlich-Peterson, Temkin and Dubinin-Radushkevich isotherm models. The batch sorption kinetics have been tested for a first-order, pseudo-first order and 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 reaction models. The rate constants of adsorption for all these kinetic models have been calc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and initial sorption into resins of Cu(II) in the ion exchange resins was the main rate limiting step. The uptake of copper by the ion exchange resins was reversible and thus has good potential for the removal/recovery of copper from aqueous solutions. We conclude that such ion exchange resins can be used for the efficient removal of copper from water and wastewater.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Professor Hyun-Ku Rhee on the occasion of his retirement fro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6.
陶瓷球吸附污水中低含量氨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污水中低含量的氨氮,考察在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陶瓷球的吸附性能.用静态吸附法测定氨离子在陶瓷球上的吸附等温线、了解动力学特性,并探讨pH、改性等方法对陶瓷球吸附氨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吸附质含量的上升,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明显上升,达到动态平衡的时间为7h;陶瓷球吸附氨氮的最佳pH在6~9,吸附方式有离子交换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使用NaCl溶液浸泡振荡的改性方法可明显提高陶瓷球对氨氮的吸附性能,成为一种有效且廉价的改性方法.证明陶瓷厂排出的废料陶瓷球可以应用于污水中低含量氨氮的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米格列醇在固定床树脂不同堆积高度下的离子交换吸附行为,采用称量不同量的D001树脂装入离子交换柱中,通过固定床堆积高度的改变,在上样液流速和浓度固定前提下研究米格列醇溶液与树脂间的离子交换规律性,并结合床深服务时间(BDST)模型对此条件下固定床透过曲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固定床堆积高度的增加,提高了树脂与米格列醇溶液间的接触时间和树脂总的可交换离子数,有利于离子交换过程的进行,树脂的吸附质量和吸附率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堆积高度的增加使饱和点时间变长,吸附效率变小;对固定床透过曲线进行BDST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验值间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计算的相关参数间差异很小,对于该离子交换体系,表明BDST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该体系的离子交换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树脂静态吸附、常规电渗析及填充床电渗析的对比实验,考察了带有不同离子交换基团的树脂对发酵废液中L-Lac-和L-Glu-分离的影响. 结果表明,碱性树脂201′7和WA30对2种组分的静态吸附量、L-Lac-/L-Glu-选择吸附比例均比酸性树脂001′1.1和WK10大. 与常规电渗析相比,填充001′1.1(强酸型)、WK10(弱酸型)的填充床电渗析体系中L-Lac-和L-Glu-的跨膜迁移量及分离比例均有明显增加,填充001′1.1时分离比例最大可达22.22. 填充201′7(强碱型)时两组分跨膜迁移量及分离比例均比常规电渗析小,最大分离比例分别为5.74和8.28. 填充不同离子交换树脂体系的能耗对比表明,填充床淡室中填充树脂001′1.1和WK10时可促进L-Lac-和L-Glu-的迁移传递、提高二者的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