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新型双流化床炉内NOx生成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弋  李建波  王泉海  卢啸风 《化工学报》2018,69(4):1703-1713
运用煤燃烧及NOx生成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通过搭建一维化学反应器网络(1D-CRN),对一个新型双流化床(DCFB)内燃料型N转化为NOx的基元化学反应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讨论了反应温度、过量空气系数以及一、二次风配比对燃料型NOx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循环流化床炉膛出口的NOx排放值为224.48 mg·m-3,而双流化床炉膛出口的NOx排放值为97.29 mg·m-3,双流化床对于燃料型NOx的减排幅度达到了56.66%。此外,促进NOx生成的基元反应主要有R398(NH2+O?HNO+H)、R1-N-1(N-Vol?NH3+HCN)、R569(NCO+O2?NO+CO2)、R17(H+O2?O+OH)等反应,而抑制NOx生成的反应包括R411(NH2+NO?N2+H2O)、R412(NH2+NO?NNH+OH)、R570(NCO+NO?N2O+CO)、R571(NCO+NO?N2+CO2)以及R5(Char+NO?Char+N2+O2)和R6(Soot+NO?n Soot+N2+CO)等反应。这说明反应区域氧气浓度是影响NOx生成的关键,低氧浓度可抑制燃料N向NOx转化。另外,NOx生成值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随着过量空气系数和一次风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NH3的气相氧化是低温燃烧过程中NOx(NO和NO2)与N2O的重要来源,为了深入认识其反应规律,在管式流动反应器系统中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挥发分中的可燃气(CO、CH4或H2)和NO对NH3氧化及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化学反应机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氧化性气氛下微量的可燃气就能够显著促进NH3的氧化,并使NOx和N2O的生成量大幅度升高。当可燃气体浓度相同时,H2对NH3氧化的影响最大,CO的影响最小,CH4对NH3氧化的影响略大于CO。随着可燃气体浓度的升高,其对NH3氧化与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先逐渐增加,然后趋于稳定。反应初始气体中存在NO时,也会加速NH3的氧化。  相似文献   

3.
周昊  张志中  鲍强  刘建成  岑可法 《化工学报》2014,65(6):2232-2240
通过试验研究了NOx污染的NOxOUT脱除特点和温室气体N2O及CO的生成规律,结合动力学分析,探讨了添加剂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氨氮比(NSR)下,最佳反应温度为950℃,最高脱硝效率可达76.33%;N2O随温度的生成曲线类似于效率曲线,在950℃左右达到最大排放量;N2O的排放随NSR和氧量的增加而升高;温度较高时,N2O的排放随停留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碳酸钠、乙酸钠、谷氨酸钠及乙醇可有效提高低温侧的脱硝效率和拓宽相应的温度窗口,其中谷氨酸钠最为明显;脱硝效率随钠盐添加量的变化与温度有关,钠原子最佳添加量为60 ml·L-1;上述添加剂均可明显降低中高温段的N2O、CO排放,低温端则相反;N2O、CO的排放随温度、添加剂种类及浓度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重型柴油机主要含氮化合物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丕强  曾欢  胡志远  楼狄明 《化工学报》2015,66(12):5022-5030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研究了加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装置的重型柴油机主要含氮化合物排放,重点探索了不同工况下主要含氮化合物NO、NO2和N2O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未加装SCR的原机,随负荷的增加,柴油机NO排放持续上升,NO2排放先升后降,N2O排放很少。加装SCR后该柴油机NO与NO2排放均明显下降,标定转速下NO2排放降幅较大,主要是其NO2/NO值稍高导致快速SCR反应较多的原因。由于存在SCR副反应,与原机相比,柴油机N2O排放比原机平均增加2倍以上,最大转矩转速下N2O排放升幅更高。N2O排放随负荷的增加而上升,主要是排温升高导致NH3氧化生成N2O反应速率增加的原因。加装SCR后,该机排气中的NO/NOx值要明显低于原机状态,而外特性的NO2/NOx值和N2O/NOx值高达12.8%和20.7%,均远高于原机的3.0%和0.5%。  相似文献   

5.
预热燃烧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快及污染物排放低等优势,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其中,煤粉流态化预热后产生的预热煤气既能反映预热过程中煤粉的改性程度,又对后续燃烧效率及NOx排放有重要影响。因此,煤粉流态化预热后产生的预热煤气是控制燃料转化及低NOx排放的关键。基于煤粉流态化预热转化过程,在温度可控的千瓦级煤粉预热燃烧试验平台上,研究了预热温度、循环流化床空气当量比、煤粉粒径对预热煤气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50~950℃,随预热温度升高,热解反应及气化反应增强,煤气中CO2体积分数下降,CO体积分数增加,H2体积分数先增加后不变,CH4体积分数则先增加后减小,煤气品质改善,热值由2.86 MJ/m3增至3.61 MJ/m3;循环流化床空气当量比从0.3增至0.5时,氧化反应增强,煤气中CO2体积分数增加,CO、H2、CH4体积分数降低,煤气热值由3.44 ...  相似文献   

6.
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CO2和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对其捕集具有资源回收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双重价值。本文通过添加氢氟酸和盐酸合成了末端具有不同阴离子的MIL-101Cr材料:MIL-101(Cr)-F和MIL-101(Cr)-Cl,通过XRD、BET、SEM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并分析了两种样品对N2O和N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选择性和吸附热的计算以及混合气体的穿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IL-101(Cr)-Cl拥有目前最高的N2O吸附容量(6.43 mmol/g,298 K)和N2O/N2选择性(267),混合气体(N2O/N2=0.1%/99.9%)穿透模拟结果显示MIL-101(Cr)-Cl具有更加优异的微量N2O捕获能力。  相似文献   

7.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烟气中CO2的量占CO2总排放量的75%,为了缓解CO2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需将CO2/N2中的CO2分离出来。水合物法分离是一种高效、低能耗的CO2/N2分离技术。本文研究了水合物法平衡级分离CO2/N2过程中,进料CO2体积分数、反应条件与反应特性三者间的关系,利用CPA-SRK方程+Chen-Guo模型对其进行平衡级分离流程模拟分析。经计算发现,进料干基CO2体积分数对水合物法分离CO2/N2工艺的反应压力、平衡级级数均有较大影响。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反应压力呈减小趋势,减小幅度随体积分数增加而减小,当进料CO2体积分数小于20%时,压力下降较快,当体积分数大于50%时,压力降低幅度变小。温度为277K时,CO2体积分数小于10%时,需四个水合物平衡级分离才能得到满足要求的气样;当体积分数为10%~20%时,需三个水合物平衡级分离;体积分数大于30%时为两个水合物平衡级分离。温度对水合分离的反应压力有较大影响,但对所需平衡级分离级数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合反应压力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随进料干基CO2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针对所研究气样,在不同温度下,均需三个水合物平衡级分离才能达到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8.
阚青  杨岚  刘露  马晓迅 《化工进展》2019,38(10):4786-4796
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介质阻挡-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反应装置在模拟烟气中进行NO、SO2的脱除研究。考察了O2、CO2、水蒸气等气体组分对脱除NO、SO2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添加剂CH3COONH4对脱除NO、SO2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O2、CO2和水蒸气浓度的增加对NO脱除有抑制作用,而引入CH3COONH4后,这些抑制作用会被减弱,使NO的脱除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些抑制作用不会完全消除。在引入CH3COONH4后,气体组分和输入电流的变化对脱除SO2的影响不明显,SO2脱除率可达到94%左右。在N2/O2/CO2/H2O/NO/SO2体系中加入0.27%的CH3COONH4后,NO初始浓度不变的条件下,SO2含量较少时,对NO的脱除影响不明显,随着SO2浓度的增加,NO的脱除率不断下降,增加CH3COONH4的添加量可消除SO2的影响;另一方面,在SO2初始浓度恒定的条件下,随着NO含量的增加,SO2的脱除率保持在94%左右。在N2/O2/CO2/H2O/NO/SO2体系中加入0.51%的CH3COONH4后,输入电流2.5A时,NO的脱除率达到72%。  相似文献   

9.
非常规天然气未来可以作为常规天然气的有效补充,其中低浓度煤层气和生物质燃气分别需要脱除大量的N2 和CO2以达到富集和纯化CH4的目的。本研究针对CH4/N2这一对较难分离的气体组合,选取了具有一维菱形孔道的MOFs材料Cu(INA)2作为吸附剂,将合成的样品做了XRD和TG表征,测试了纯气体CO2、CH4和N2的吸附曲线,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分子模拟和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了气体的吸附热和该材料对于CH4/N2和CO2/CH4的吸附选择性系数;3 MPa压力下制备的颗粒样品填装吸附分离装置,进行了混合气体CH4/N2 (50%/50%)和CO2/CH4 (50%/50%)的穿透试验,分离的结果显示,Cu(INA)2不仅高选择性地吸附CH4/N2混合物中的CH4(SCH4/N2=10),而且对CH4/N2的分离效果优于CO2/CH4。  相似文献   

10.
刘露  骆嘉钦  阚青  马晓迅 《化工进展》2020,39(11):4685-4692
采用自行设计的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反应装置进行了模拟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分别考察乙醇胺(HOCH2CH2NH2,MEA)在不同模拟烟气体系中对NO、SO2脱除的影响,深入探讨了MEA在放电过程中与NO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N2/O2/SO2/NO体系中,0.56% MEA的加入可以显著消除O2对NO脱除的抑制作用;在N2/CO2/SO2/NO体系中,MEA会吸收进入体系中的部分CO2,以减弱CO2对NO脱除的抑制;在N2/O2/CO2/H2O/NO/SO2体系中,0.56% MEA的加入既可以有效减弱H2O的影响,也可以使NO的脱除率达到71.28%,继续将MEA的体积分数增大至1.20%时,可将该体系下NO脱除率提高到81.25%;同时,MEA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吸收体系内的SO2,且几乎不受其他气体成分的影响,SO2脱除率保持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11.
煤泥灰含量大、颗粒细、热值低,煤泥的高效清洁燃烧是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采用煤粉流态化预热耦合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30 kW预热燃烧综合评价试验台上,控制煤泥掺混比、给料量、还原区当量比、二/三次风比例及过剩空气系数等参数不变,并借助煤气分析仪和烟气分析仪等测量仪器,开展了循环流化床烟煤掺混煤泥的预热燃烧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预热燃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预热温度800℃以上,预热燃料可持续稳定输送到循环流化床中;烟煤掺混高灰分的煤泥,循环灰量增加,循环流化床燃烧室温差小,温度均匀;预热空气当量比由0.36增至0.51时,预热器内温度增加,预热煤气中CO2、HCN体积分数增加,CO、H2、CH4及NH3体积分数降低,煤气热值由2.02 MJ/m3降至1.49 MJ/m3;且随着预热空气当量比的增加,循环流化床燃烧室沿程NO体积分数增加,CO体积分数底部高、上部低,NOx排放量由172 mg/m3增至24...  相似文献   

12.
秦浩 《清洗世界》2023,(2):47-49
渗沥液处理站是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重要配套环保设施,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CO2、CH4和N2O等气体是典型的温室气体(GHGs),这类温室气体的碳减排潜势较大,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温室气体的减排需求正推动着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向资源回收、能源利用的低碳方向发展。本文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站为例,介绍了渗沥液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节和产生机理,对比分析了不用处理技术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结果表明: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减少渗沥液产量、优化运行工况、提高沼气资源化利用率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渗沥液处理站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3.
将天然气水合物中的CH4置换为CO2水合物是未来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控制的一种创新方法,但通常条件下CO2对水合物中CH4的置换效率较低,因此采用混合气联合降压强化置换的开采方法被提出。模拟(海底静水压力)在三轴应力约束状态下,通过注入固定比例[n(CO2)∶n(N2)=4∶1]的置换气体,研究降压强化置换过程中储层气相组分、CH4开采率与CO2封存率的变化。结果表明:CO2+N2联合降压强化置换法大幅度提高CH4水合物置换效率,CH4置换率相较于传统置换法的15.2%提升至35.22%,其中N2直接贡献率占8.66%。通过降压强化,显著增强分解后期阶段气体扩散效果,提高CH4开采率与CO2封存率,对提高水合物转换开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合成气稀释燃烧是燃气轮机高效低污染燃烧的重要运行方式。本文以CO2、H2O和N2为稀释气体,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稀释比对不同压力下合成气(CO/H2/CH4)层流火焰速度(SL)的影响规律,并从自由基浓度变化、敏感性数值和生成速率(rate of production,ROP)三个方面解析三种气体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L随燃烧压力和稀释比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其中CO2对层流火焰速度的抑制最为显著。稀释气体的物理效应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远大于化学效应,但CO2和H2O的化学效应不能忽略。化学效应则是通过改变H和OH自由基浓度影响SL,其中CO2稀释降低H和OH自由基浓度,H2O稀释则是降低H自由基浓度,从而降低合成气的层流火焰速度。进一步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了H/OH浓度变化在低压、加压下的主要化学反应路径,且受H2O稀释的化学反应速率对压力较CO2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水泥预分解炉装置上研究污泥燃烧过程中还原性气体的产生及其对NO的还原,并系统研究了O2浓度(体积分数为0~5%)对还原性气体产生及NO还原的双重影响。TG-FTIR特征分析表明,污泥燃烧产生的还原性气体主要为HCN、NH3、CO和CH4。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O2浓度对HCN和NH3的产生有明显影响,HCN和NH3在O2体积分数为3%时产生速率最大。同时,O2浓度对污泥燃烧还原NO有较大影响。在污泥燃烧温度为900℃,烟气中CO2体积分数为25%、NO浓度为600mg/m3、SO2浓度为200mg/m3、O2体积分数为3%时,NO还原率可达到最大(55.8%)。通过还原性物质(NH3、CO、CH4和污泥焦)对NO的还原实验研究进一步发现,NH3和CO是污泥燃烧过程中NO还原的关键物质,且NH3对NO的还原随着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CO对NO的还原受O2浓度的限制。综合分析表明,O2浓度对污泥燃烧NO还原的影响主要是由NH3的产生速率差异、NH3和CO对NO的还原起主导作用且受O2浓度影响较大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采用污泥作为还原剂进行NO还原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在水泥生产中可通过控制O2浓度获得较高的NO还原率。  相似文献   

16.
N2O和NH3的排放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本文总结了近十几年来轻型汽油车N2O和NH3排放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两种气态污染副产物在三效催化剂中的形成机理,通过对影响N2O和NH3生成的贵金属种类和含量、载体材料、不同气体组成和浓度、老化条件、不同车辆及测试工况、反应温度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综述,总结了各要素对N2O和NH3形成的影响,得出N2O和NH3主要在富燃条件下冷启动阶段生成,NO的解离在N2O和NH3的生成中起关键作用;影响N2O和NH3生成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催化剂的老化增加N2O和NH3的排放;贵金属Rh比Pd和Pt更有利于N2O和NH3的分解等结论。发动机、后处理策略系统的升级、更合适测试循环的开发以及催化剂的优化可以进一步降低N2O和NH3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烟气再循环对石灰回转窑内温度、组分、NOx分布以及壁面传热等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烟气的加入可以减轻火焰偏斜的问题,并降低窑内中心线温度峰值102.5 K,降低平均温度峰值39.9 K;气体流速的增加强化了对二次风的卷吸作用,加快CH4分解生成CO;在温度、O2及CO三者的影响下,NOx生成量降低至615 mg/m3,脱硝效率达到71.5%。  相似文献   

18.
朱丽华  董昊  于淼  徐锋 《应用化工》2023,(11):3042-3046
为了探究CH4-CO2低温等离子体重整制合成气的反应特性,考察了添加气体、放电电压、放电频率、CH4与CO2物质的量比和原料气流量对重整反应的影响,在优化单纯等离子体作用下CH4-CO2重整反应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等离子体与NiO-CeO/TiO2-MgO催化剂协同转化CH4-CO2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体系中添加Ar或N2,放电引发的亚稳态Ar*或N2激发态粒子,可促进反应物转化和目标产物生成,且Ar对CH4-CO2重整反应的促进作用优于N2;在单纯等离子体作用、Ar体积分数25%,放电电压17.0 kV,放电频率9.0 kHz, CH4与CO2物质的量比1∶2,气体总流量60 mL/min条件下,CH4<...  相似文献   

19.
李小华  韦星  蔡忆昔  施蕴曦  江飞  董淼 《化工学报》2014,65(3):1056-1061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转化C3H6/NO/N2气氛中NO,结合发射光谱诊断法研究了碳氢化合物C3H6对NO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功率的升高,NO转化率先升高后逐渐趋于平缓,NO2浓度持续降低,N2O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NO主要被还原为N2;相同放电功率下,随着C3H6初始浓度升高,NOx转化率和N2O浓度升高、NO2浓度降低;添加C3H6会降低N2第二正带系和NO-γ带的发射光谱强度,产生CN自由基的激发跃迁谱线,影响NO的化学反应机制,同时生成了棕黄色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重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短期内以煤炭及煤电为主的基本能源结构模式很难有根本转变,面临十分严峻的减排形势。CO2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CO2的大量排放。CO2地质封存已成为一种日益成熟的技术方法,并已成为了目前全球公认的进行CO2大规模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页岩储层CO2地质封存联合页岩气增采技术(CO2-ESGR)是一种新型的CO2地质封存及页岩气开发技术。该技术以超临界或液相CO2代替水力压裂页岩,利用CO2吸附页岩能力比CH4强的特点,置换CH4,从而提高页岩气产量和生产速率并实现CO2地质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