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雷伞系统5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投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雷伞系统中,降落伞的作用力简化为作用在雷尾且与气流方向一致的力,而基于此建立起来的雷伞系统数学模型很难对雷伞系统的锥摆等做出准确的分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文从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综合应用降落伞动力学、多体动力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利用牛顿和Kirchhoff方程建立了雷伞系统稳定下降阶段的5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一致收敛和稳定性,本文方法为开展降落伞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友兵 《弹道学报》1998,10(2):87-92
对于稳定运动阶段的雷伞系统,采用凯因动力学方法,建立雷伞一体的运动模拟型,通过消去鱼雷和伞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矩,为计算带来了方便,为空投鱼雷的弹道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鱼雷》1998,(4):43-47
舰艉鱼雷防御系统使用一对被动声纳拖曳式战术探测器以串联排列的形式探测探测尾流制导鱼雷的存在和弹道。探测器拖曳在水面舰船的尾流中,且具有固定横滚、俯仰和航向稳定的的低自噪声平台上的换能器元件拱基阵,由预定波束宽度的预形成被动声纳的重复叠加部分测试舰船尾部的后方区域,信号处理方式是监控波束的电平,探测进攻鱼雷的存在和弹道,以便采取最佳措施适时有效地消灭鱼雷、挫败敌方的进攻  相似文献   

4.
李德林 《鱼雷》1998,(1):1-5
本文对鱼雷一体化设计系统和鱼雷一体化设计软件我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软件包是一个实现鱼雷一体化设计的计算机程序集,是完成鱼雷一体化设计的工具,用它一实现鱼雷一体化设计方法,是一个可对鱼雷总体进行优化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5.
宋裕农 《鱼雷技术》1999,7(2):37-40
本文介绍了声自导电动潜用反舰鱼雷自导功能的计算机模拟,建立了鱼雷与目标相对运动等有关模型,阐述了该型鱼雷自导功能模型的计算流程和工作流程。这对研究目标与鱼雷的战术对抗,鱼雷弹道分析,鱼雷的命中分析和武器装备作战需求研究与论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方法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现代鱼雷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各国装备和在研中的各型鱼雷,概括了高科技背景下鱼雷武器发展的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鱼雷防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二战以来先后出现的鱼雷主要防御装备,包括水面舰艇用的防雷网、爆炸式反鱼雷系统、拖曳式声对抗装置和拖曳诱饵AN/SLQ25,潜艇用的机械式噪声发生器、气幕弹、一次性机电式宽带噪声发生器、悬浮式声干扰器和声诱饵以及自航式声诱饵。本文从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AN/WSQ11鱼雷防御系统、下一代水声对抗装置、超空泡射弹武器系统以及水下声能武器六方面展望了未来的鱼雷防御技术,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潜射鱼雷及其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鱼雷武器的战术特点及其在潜艇作战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在潜射鱼雷武器装备发展相关环节上应着重顾及、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潜艇作战样式对鱼雷的要求、作战环境条件对潜射鱼雷的要求以及潜射鱼雷的体制需求。  相似文献   

9.
反鱼雷鱼雷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振东 《鱼雷技术》2007,15(1):6-7,11
探讨了对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总体、自导、控制、引信及战斗部等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主要系统提出了技术要求,认为反鱼雷武器系统应装备主、被动声纳以提高拦截概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反鱼雷鱼雷的拦截弹道导引方法,给出了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的选取原则,提出了反鱼雷鱼雷最大允许角速度不小于80/s,且在1s内对指令的跟踪误差不大于15%,才能有效解决其高机动性和控制系统快速响应的问题,探讨了反鱼雷鱼雷应选用主动声引信,毁伤半径的选择要与目标平均脱靶量的大小相匹配等鱼雷引信与战斗部系统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尾流自导鱼雷的射击瞄点及射击解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鱼雷发现并稳定跟踪目标尾流和节省鱼雷航程为准则,分析并计算了三波束主动尾流自导鱼雷射击瞄点与目标速度的关系,并给出了其射击诸元的解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
雷伞系统入水参数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杰  马霞  刘艳波 《鱼雷技术》2010,18(4):241-245
针对以往对雷伞系统入水参数分析时,只考虑了投雷速度、投雷姿态角以及风速,存在对影响因素考虑不全、不深入等不足的情况,该文建立了雷伞系统三维空间弹道数学模型,对鱼雷的空中弹道进行了仿真计算,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投雷高度及速度、姿态角、降落伞设计参数以及气象风等对雷伞系统入水参数及弹道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可为空投试验及射表编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舰艇对潜艇平行航向齐射两枚鱼雷的方位分辨能力对水声对抗指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潜射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组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潜艇齐射两枚鱼雷相对舰艇目标方位开角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对抗态势和战术条件下齐射两枚鱼雷相对舰艇开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齐射两枚鱼雷相对目标方位开角与来袭鱼雷报警距离、鱼雷的齐射时间间隔、优化系数、鱼雷的自导性能等因素有关,在通常的战术条件下齐射两枚鱼雷相对目标的方位开角在3°~7°之间,现有舰艇声纳难以准确分辨出齐射的两枚鱼雷,通常只能按一批鱼雷目标进行报警和对抗。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直升机投雷一般采用单雷射击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直升机悬停双雷齐射的方法。通过对双雷齐射搜索面的组织、目标可能位置区域、齐射射击瞄准点的选取以及潜艇规避机动模型的分析,建立了潜艇纯机动规避情况下鱼雷命中概率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单雷射击相比,双雷齐射可有效提高对目标的发现概率,并能弥补单雷射击在大舷角时命中概率较低的不足,在相同发现概率条件下双雷齐射对目标的射击距离更远。  相似文献   

14.
鱼雷齐射试验方法与评定标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该文分析了齐射试验定义和影响齐射雷性能的因素,提出了搜索、跟踪及末攻击全过程考核主动声自导鱼雷齐射性能的要求,经试验方案分析和比较,推荐了优先选用两雷经一次转角、二次转角后均对着目标搜索的试验方案,它具有考核全面、有效性好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尾流自导鱼雷齐射试验新思路,即首先发射单雷多次以不同角度穿过自身尾流,对尾流自导是否检验到鱼雷尾流进行实航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尾流自导鱼雷能否齐射及齐射使用条件,再进行齐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高科技背景下的鱼雷武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现代鱼雷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各国装备和在研中的各型鱼雷,概括了高科技背景下鱼雷武器发展的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潜射反潜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遮盖目标散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获取的目标运动要素不完整或目标运动要素误差较大的情况下,潜艇发射反潜自导鱼雷攻击敌潜艇存在较大目标散布。为了提高命中概率,潜艇应组织反潜自导鱼雷齐射。在研究了潜射反潜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组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潜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遮盖目标散布的数学模型,对不同战术态势下、不同雷数齐射遮盖目标散布的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在设定的战术条件下,中等射距以内2发雷齐射可以遮盖目标散布;大射距大目标运动要素误差情况下4发雷以上齐射可以遮盖目标散布。由于设定的战术条件是任意的,因而研究结论对于潜射反潜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MK48系列鱼雷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海 《鱼雷技术》2006,14(3):7-9,24
美国MK48系列鱼雷以其航程远、威力大而著称。经过40多年来的研制、改进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了世界上最杰出、最典型的大型鱼雷之一。该文仅根据其发展历程,从注重现役鱼雷的改造利用、抗干扰性能、浅水性能、良性竞争、新技术的开发以及标准化建设6个方面提出了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供鱼雷研制和武器采购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直航雷齐射命中间隔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佩伦  刘勇  陈志鹏 《鱼雷技术》2010,18(4):308-311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直航鱼雷齐射命中原理,在潜艇鱼雷齐射攻击中鱼雷命中间隔是确保被攻击目标不从齐射鱼雷间"漏过"的重要射击参数,该文探讨了对直航雷齐射的鱼雷命中间隔计算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研究了各种情况下鱼雷命中间隔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其性质,得出了命中间隔与提前角正切成比例等结论。另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雷按逆序发射时,如果目标长度不大,而目标速度较高,且鱼雷出管时间间隔较长,则有可能变成实质上的一种顺序发射。此外,还通过使用MATLAB 6.5绘制数学工具绘制方程曲线的办法来直观地展示鱼雷命中间隔计算公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任磊  贾跃  李文哲 《兵工学报》2015,36(12):2336-2341
针对舰艇对抗智能声自导鱼雷的问题,提出了综合使用两型软硬防雷武器即悬浮式声诱饵和悬浮式深弹的对抗方法,确定了二者的发射顺序,给出了两种可行的布放方案;采用统计模拟的方法,对两种布放方案的对抗效果进行了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对舰载软硬防雷武器对抗智能声自导鱼雷的方案进行了优选;通过改进悬浮式声诱饵与悬浮式深弹阵之间的布放间隔,有效提高了舰艇的生存概率,为提高软硬防雷武器综合使用的作战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