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 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 ,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一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烃源岩、原油物化特征、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以及埋藏史-热史等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莫索湾地区的成藏期,确定其主要成藏期有三次:第一期油气运移发生在中侏罗世末期(168Ma左右),但形成的油气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降解现象严重;第二期油气运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115Ma左右),形成的油气藏得到较好的保存,并且在全区分布最为普遍;第三期油气运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3Ma左右),原油成熟度较高且物性较好,表现为密度、粘度、凝固点和含蜡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部侏罗系油气成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西北部侏罗系油气田有56个,分布在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根据与侏罗系有关的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集层匹配的关系,可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三种类型。指出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规律,在平面上分布于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纵向上分布于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三次运移,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早第三纪渐新世,最晚可跨到晚第三纪中新世。利用自生矿物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吐哈盆地12个油田,准噶尔盆地2个油田,民和盆地2个井点的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6.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8.
断裂与渤海湾盆地形成和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断裂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体上看既有拉张也有走滑。早第三纪有四次拉张活动,其中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第二次拉张活动起了关键作用。盆地中的断裂宏观上可以分成三组,即变换断裂值、“多”字型断裂组和旋扭断裂组。这些断裂组织的形成和郯庐断裂带向东偏南平移有关,也与鲁西隆起扭动有关。目前发现的油气田都在坳(凹)陷中,断裂影响着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也影响着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9.
台北凹陷西部的油源基本上都来自胜北洼陷,由于胜北洼陷生油岩埋藏深。从胜北洼陷到周边的葡北、胜金口-葡萄沟,从火焰山下盘的火8井区到西部的神泉-胜南、亚尔湖及雁木西-盐山口地区,油气显示的最深层位逐渐变浅,原油密度逐渐变轻,根据构造格局、原油物性、原油饱和烃成分等分析,台北凹陷的油气存在着从胜北洼陷到葡北-玉果、胜金口-葡萄沟、从胜北洼陷到火焰山下盘的火8井区、从火8井区到神泉-胜南、再从神泉-胜南到雁木西-盐山口地区和亚尔湖-吐参1井附近的几个运移方向。根据油气运移方向,寻找油气藏,是勘探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从而分析和指出了相应的几个方向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中,八道湾组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烃源岩类型主要为煤系泥岩。三工河组是主要的储集层,储层砂体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储集条件较差,属低孔低渗型。古圈闭于J1s期开始形成,发育侏罗纪末期、第三纪末至今两次生排烃事件。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对应于两次成藏事件,划分出原生和再生两个含油气子系统。含油气系统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侏罗纪末期古油气藏的形成;②燕山中、晚期构造运动与古油气藏的调整、破坏;③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期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喜山期定型的油气藏现今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1.
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沉积中心主要在川西地区,但在大巴山前缘的达县—万源之间开始出现一个次级沉积中心,反映晚三叠世大巴山前陆盆地初始沉降;早-中侏罗世早期,上扬子北缘沉积中心东移到大巴山前缘,具有两个沉积中心,但沉积厚度不大;中侏罗世中、晚期,两个沉积中心向大巴山一侧北移,沉积厚度巨大,反映该期为大巴山前陆盆地强烈沉降期;晚侏罗世,两个沉积中心分别向东、西两侧迁移,东、西分异明显,沉积厚度较大,反映晚侏罗世大巴山前陆盆地的持续稳定沉降。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山山前侏罗系烃源岩生烃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山前斜坡带侏罗系逐渐成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由于侏罗系地表出露少、目的层钻井少、没有开展相关地面细测工作、相关分析数据比较缺乏等原因,制约了对该区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为此,通过野外剖面细测和钻井资料分析,揭示了柴西阿尔金山前侏罗系地层中烃源岩分布特征,首次发现阿尔金山前月牙山北存在较好的烃源岩露头;根据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显微组分、热解参数、干酪根元素组成、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红外光谱特征和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特征,综合分析了该区侏罗系岩样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相和有机质演化特征,并对其生烃能力给予了评价。结果表明:①自月牙山北到黑石山,侏罗系烃源岩厚度逐渐减薄,阿尔金山前缘东北和西北烃源岩厚度较大;②侏罗系深灰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一般,为中等-差烃源岩,其中月牙山北和黑石山侏罗系可以作为有利的烃源岩;③有机质类型为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干酪根,且大多已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3.
����٪��ϵ�ɲ��������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四川川西大兴西、平落坝、白马庙、孝泉-新场、洛带及观音寺、苏码头、天皇庙等气藏和含气构造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指出古隆起、断裂分布、烃源岩分布、储层分布和保存条件是侏罗系统成藏的主控因素。按烃源、气藏压力大小、油源断裂的有无,生烃作用、构造改造作用的大小及其配置关系,将侏罗系浅层气藏划分为高压原生气藏、浅层次生气藏、中-低压断裂调整型气藏和侏罗系自生储气藏四类。指出蓬莱镇组、沙溪庙组为浅层气富集的有利层系。通过生烃、储层、保存、圈闭条件及各成藏因素之间的配置关系综合研究表明:大兴鼻隆、孝泉-丰谷、灌-平落坝、洛带-新都、苏码头-盐井沟、龙泉山构造带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发育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勘探潜力较好。但目前对该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质来源、古气候环境及沉积体系研究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通过露头、钻井、地震资料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古水流、重矿物、砾石统计及碎屑组分分析,重建了柴西地区下—中侏罗统的物源、沉积体系及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北段侏罗系沉积中心在盆地内部,古阿尔金山为其主要物源区;南段沉积中心位于现今阿尔金山前,接受来自古阿尔金山、昆仑山及盆地内部古隆起等多个源区的物源供给;下—中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柴西地区早—中侏罗世整体以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为主。柴西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具有近源堆积、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的特点。早侏罗世发育多个相互分隔的小型断陷湖盆;中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扩张,形成规模较大的多沉积中心坳陷湖盆。  相似文献   

15.
从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三个泉凸起西部侏罗系沉积的影响后指出,燕山运动晚期三个泉凸起进一步抬升,使上侏罗统乃至下白垩统下部在凸起和断裂带南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断裂北部下降盘仍保留部分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三个泉凸起西部油藏与中、东部油藏具有不同成藏条件,其油源来自于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油气沿夏盐凸起阶梯状断裂与不整合面运移成藏;陆15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集层直接与断层上升盘陆12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呈断层面接触而接受油气,属于构造岩性控制的小型油藏。  相似文献   

16.
前陆盆地山前带近源体系是近几年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侏罗系沉积期,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发育了一套近源粗粒沉积体系。笔者充分利用全区覆盖的三维连片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分析了不同时期物源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侏罗系沉积期,龙门山前带共发育来自短轴和近长轴2个方向的5套物源体系;②下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中、上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③龙门山前带可以划分3种沉积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沉积模式。通过研究,不仅能够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而且可以完善对近源冲积体系粗粒储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油-油、油-岩地球化学性质对比后认为,轮台断隆带中西段原油来自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湖相泥岩地层、东段原油来自同一坳陷侏罗系湖沼相煤系地层。该两套岩系均具有相当高的生油潜力。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南部凹陷侏罗系沉积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南部凹陷是盆地博湖坳陷区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侏罗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通过对该区重矿物、含砾粗碎屑组分、矿物成熟度及泥岩粘土成分等的分析,认为该区侏罗系存在两个主要的物源方向,一个来自南部库鲁克山,另一个来自西部的塔什店地区。  相似文献   

19.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烃源岩动态演化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烃源岩在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时期开始成熟,早侏罗世晚期进入高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达到过成熟阶段。川西坳陷西深东浅的构造格局,导致烃源岩演化具有西早东晚、西高东低的特点。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靠近龙门山前;至须家河组五段沉积末,成熟度相对高的地区向东扩展,最高点向北迁至龙深1井附近。侏罗纪末,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整体向东迁移。白垩系末到现今,形成以绵阳、德阳、彭州和大邑一线为核心的高演化区,以马深1井和大邑北为最高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烃源岩总生气量为1 678 125×108 m3。其中,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时期生气量仅占总生气量的2.53%,须家河组四段至五段沉积时期占10.84%,早、中侏罗世占22.79%,晚侏罗世占22.87%,白垩纪占40.97%。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台坳找油找气的初步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8—1957年我曾从事石油地质工作,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续操此业,只偶尔参加有关会议,听取情况汇报。今天应邀参加大会,听了大量成果介绍,真是捷报频传,硕果累累,振奋人心。现在,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台坳找油找气的一些意见,与大家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