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填补克拉玛依油田火山岩断裂封闭机理及定量评价研究的空白,在解剖典型火山岩油藏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因子法,综合考虑断面正压力(σ)、断裂带泥质充填物含量(Rm)、断层紧闭指数(I),结合了流体指数F对克拉玛依地区4条主要断层的封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因子Q与断裂封闭性有正相关关系,克拉玛依地区由东南向西北,断裂级别依次减小,断层封闭性逐渐变差。综合因子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较相符,可作为火山岩区断层封闭性的评价方法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层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莫索湾地区地层水发育情况十分复杂,存在苏林分类的Na2SO4,NaHCO3,MgCl2和CaCl2型水.在纵向上的两个压力系统中,下部高压层地层水发育为反向水化学沉积序列,上部常压层的水化学沉积序列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结合研究区区域构造特征,通过对地层水水型、矿化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认为莫索湾地区地层水处于NaHCO3型水的水文地质体系中;CaCl2型水来自于深部地层,通过断裂构造的沟通运移至目的层;而Na2SO4和MgCl2型水是由较高矿化度CaCl2型水与较低矿化度NaHCO3型水混合而成的;盆5井区与盆参2井区地质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两井区常压层水化学沉积序列的不同;而成岩作用和生烃作用造成了高压层的反向水化学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3.
泥岩盖层封闭性随超压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在超压释放期封闭性降至最低点,随着泥岩的愈合,超压逐渐增大,封闭性也逐渐增强,直至超压再一次释放.经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泥岩超压在埋深904~1 713m开始形成,在埋深2 200~2 800m开始第1次释放.据此评价了沙三段泥岩盖层的封闭能力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沙三段泥岩超压形成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早期,而深部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为馆陶期,超压形成期比排烃期早,因此超压泥岩能够有效地封闭烃源岩生成大量的油气;②沙三段泥岩超压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发生第1次释放,而后泥岩愈合,超压再次增加,目前正处于第2次超压演化过程中;③现今沙三段泥岩超压值约为8MPa,具有较强的超压封闭能力,是深层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着重阐明了输导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认为这些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运移级次性的概念,讨论了划分运移级次对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邻近玛湖以储集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为主.边缘地区以断层输导体系为主。浅层油气成藏期主要取决于断层的活动期。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一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内主要有三种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的砂体和不整合面通常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断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通道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纵向的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尽管不整合的成藏条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形成各类不整合时的应力强度、应力作用方式及地层变形程度均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具有各自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断裂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亦是各种流体活动异常活跃的场所。运用宏观分析和微观测试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周围介质及流体本身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识别出能够反映流体沿断裂带活动的信息,如断裂带附近出现的矿物岩石学异常及温度、压力异常,同时流体本身的性质在运移过程中也发生变化。这些流体活动带来的异常和变化为断裂带的流体活动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腹部、南缘温压场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和南缘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但由于沉积及构造背景的差异,其成因也不尽相同,其中腹部以及岩作用和烃类生成作用为主控因素,南缘则以欠压作用和构造抬升作用为主,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地温,而岩石物性,火山活动,断裂作用等仅对局部地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盆地温压场特征,认为异常温压抑制了有机质的热演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油气成藏与分布。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南北紧邻的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二者在烃源岩组成和油气藏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由沙四上和沙三下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占91%),以岩性、构造背斜和断块油气藏为主;沾化凹陷源岩主要由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上第三系(占90%),以潜山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通过对沉降过程和断陷伸展特征的分析认为,油气分布受断陷构造运动、沉积中心迁移及有效烃源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