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内涵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承载力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后来,人们在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对全球资源进行重新评估,提出我们的环境到底可承受多少污染,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这样,生态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等一系列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水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能力合乎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但由于水资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依据三次平衡思想,搭建以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平台。对黄河流域2005、2020和203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1)立足现有供水模式,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十分有限;(2)通过深度挖潜,本地流域水资源对GDP的承载能力较现状开发利用模式可提升近20%;(3)外流域调水可有效增加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表明通过深度挖潜和外流调水能显著增加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惠州市位于东江流域,可能存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四种超载情况。按照《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对惠州市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质要素评价,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质超载的原因,对于在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探索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的实际贯彻,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有力支撑。以形成按水资源承载能力谋划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对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进行初步探索。建立了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总体框架,并依据框架提出具体的监测预警机制与运转体系,细化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内容、预警标准、预警信息发布方案等,可为海河流域后续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与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按照《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对铁岭市昌图县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索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载区的监管措施,提出完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体系、预警机制和管控政策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之一。为使高淳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很有必要研究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动态性,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出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较大的几个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对南京市高淳县各分区及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潜力的变化情况,为高淳县水利和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基于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在分析水资源双控行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南京市浦口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浦口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浦口区水资源承载能力2016年为一般,2020年为较好,2025年为较好。这与浦口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说明在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时,可建立基于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总结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基于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的理解,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模糊约束线性规划模型;计算了日照市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当用水效率因子、生态环境贡献(破坏)因子变化时,不同福利水平(或生活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文献[8]进行对比计算,表明日照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当地的水资源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影响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因素的论述,分析了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确定了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流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意义。采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三层次分析法和相应的模型,对海河流域在四种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南水北调通水后,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将处于超载状态,但通过适当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流域内水资源压力。进而从规划管理措施层面讨论了提高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单要素评价模型在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中的局限性,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模型,以辽西地区朝阳市为例,对朝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要素综合评价模型改变以往水资源承载能力单指标评价的局限性,可对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适用于辽西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对于辽宁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潜力,本文在结合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水资源三组系统量基础上,探索构造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指标系统,确定了涵盖五项不同层次的评估指标,构建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模型,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实施评估。应用实例表明,集对分析法适用于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可为区域水资源评估及规划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概念及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张丽  董增川  张伟 《水利学报》2003,34(10):0108-0112
本文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力学概念出发,将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与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准确的称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针对当前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思路,选用反映水资源系统最终承载对象,即人口及其生活质量的指标作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指标,并对其作出了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一些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所作的定义,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一套水资源承载度指标计算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计算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一定区域的某一时段,在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人均需水量一定的情况下,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求解就是一个以配水系数为决策变量的线性优化问题。为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一些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所作的定义,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本文在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性进行了科学界定和归纳.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的规模,它具有明显的空间内涵和时间内涵;综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分为经验估算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方法;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现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并着重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耦合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而且对这些途径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海河流域进行了实例研究,提出了提高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最后,文章指出,为找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最有效的提高途径,需从区域的特殊情况出发,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各种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与承载能力的结果分析有效结合起来,并与本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水资源及水环境 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定义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三层次分析方法和基于一维水质模拟的纳污能力模型计算了成都市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现状条件下成都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对用水的限制更为严格,而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开始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只有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控制点,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是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和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的,它强调了区域水资源对发展支撑能力的极限性.文章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特性及研究模型,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