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水稻需水规律和节水高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以水稻节水灌溉为主的无水层灌溉丰产示范,探索适合本地区水稻新的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2.
南京河海大学和山东省济宁市水利局联合研究的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新技术——水稻控制灌溉,于1990年9月通过鉴定。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即根据水稻生长期内各个时期需水量进行灌水。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他们找到了水稻控制灌溉的需水规律是:水稻插秧返青期内,水层控在5~25毫米之间;返青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上限控制在饱和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是育苗移栽。水稻育苗期间的需水量很少,故一般水稻的需水量主要指移栽后该田间的蒸腾量。文章主要以水稻淹灌、水稻浅湿灌实验资料对比,对水稻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需水量和需水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对优化灌溉模式、节水灌溉及对水资源评价的意义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稻优化灌溉技术及效益珲春市珲春灌区梅锋顺吉林省水科所朱景武水稻优化灌溉技术,即水稻浅湿型适时优化灌溉配水模型。由于该技术是从水稻水份生理、水稻需水规律的角度出发,在建立水稻水份生理函数的基础上,以高产和高效两个目标为函数进行优化提出的,所以,既能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洱海流域为背景,采用两季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规律、田间水量平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及施肥制度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等有显著影响。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间歇灌溉降低了水稻ETc、灌水量、排水量及田间渗漏量,提高水稻产量3.8%~5.5%。间歇灌溉在平水年可显著减少排水,在不同水文年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肥次数使得水稻成熟期延后,Kc在后期下降趋势减弱并使得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综合来看,W1N1F2处理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降低化肥施用量,降低面源污染产生的风险,是水稻水、肥处理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7.
星星哨灌区依据水稻需水规律,结合实际运行情况,研究出分阶段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几年来在灌溉供水中应用,大旱之年不减产,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辽宁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台安径流实验站对辽宁省六大灌区的土壤进行节水灌溉试验。对实验目的、布设及方法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试验数据了解和掌握了水稻的需水规律。通过试验掌握了节水灌溉的方法及节水灌溉的特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计算,掌握了水稻的需水量是叶面蒸腾量和水面蒸发量及田间渗漏量之和,节水灌溉通过减少田间渗漏量及减少水稻滕发量来实现的。通过节水灌溉与淹水灌溉的实验对比,得出节水灌溉不但可以减少灌溉水量285.4mm,还可以增产30.1kg/亩,节水增产效果明显。这为以后辽宁地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水稻品种、育秧、移栽、密度、植保、用肥等技术措施以及基础地力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对浅湿灌溉、湿润灌溉、和常规灌溉3种灌溉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并分别将浅湿灌溉、湿润灌溉、常规灌溉分3个水平,共9个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规律,分别对生长发育、株高及叶面积动态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节水灌溉的水稻干物质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世彰  李荣超  朱成立 《水利学报》2002,33(11):0099-0102
根据水稻节水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与茎、叶、穗、粒干重积累变化特点,评述了Logistic方程描述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增长规律的适用性,建立了节水灌溉的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增长模型。该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符合覆膜旱作节水条件下水稻干物质变化规律,相关系数和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观测试验,初步确定了旱作水稻在灌溉条件下的需水规律及生育阶段适宜土壤水分指标。采取卷盘式喷灌机对旱作水稻进行适时、适量灌溉,有利于旱作区土壤水分利用动态管理。可在现有的井灌区适当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海林市海南灌溉试验站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在节水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谓"水稻节水,八方受益"。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试验概况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简称控灌,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体积饱和含水量,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浅谈水稻的科学灌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育离不开水,但也不是说把水稻随便泡在水里就能长好。灌溉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下面,根据我省实际情况,谈一下如何搞好水稻科学灌水问题。一、水稻的需水规律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比其它作物要多,它在整个生育期的各生育阶段有不同的需水要求和规律。因  相似文献   

14.
江苏如皋市农田水利试验站的试验技术人员为了给节水灌溉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水稻高产、稳产,对水稻耗水量进行了多年的观测试验,掌握了水稻耗水量的一般规律,找出了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水稻耗水量和光、温、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数学模式,并考虑未来天气趋势、土壤性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科学地确定水稻的灌溉水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杭埠灌河灌区双季水稻的需水量,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浅晒深湿”灌溉制度推广情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采用自然受旱和模拟受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稻灌溉效益.在此介绍了自然受旱试验结果。在梅县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连续6年的水稻合理灌溉与无灌溉的田间直接对比试验.以详实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提出各年度自然状态下的水稻灌溉效益和近似多年平均灌溉效益,并探索了降雨与稻田雨水利用率的相关规律,可为灌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水利部在水农[2003]252号文中要求把灌溉试验工作纳入各级水利工作的重点,作为灌溉试验成果之一,该文介绍的作物灌溉效益试验方法.相对较简单易操作,适合在基层试验站开展,可配合水利部的要求,促进广东省的灌溉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依安县近几年水稻迅速发展,但现有地面水源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为此,他们在地下水较高地区实行打井种稻。为摸索出一套井灌水稻需水规律,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成本,并为井灌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该县水利局科技人员于1990、1991两年在新屯乡井灌水稻区进行了浅~湿型灌溉制度试验,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18.
浅析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率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基础上,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依据非充分灌溉原理,水稻在适度的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适应和抵抗效应,本项研究利用这一特点,对水稻分蘖阶段进行不同灌水量的试验,探求水稻分蘖期的适宜灌水量及其需水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寒地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蒸散量的影响及节水效果,采用蒸渗器试验法和田间水量平衡分析,开展水稻本田期不同灌溉模式需水规律与降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相对于调亏灌溉管理的水稻蒸散需水要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在返青、分蘖期有所亏缺,灌溉水主要满足泡田期用水和深层渗漏导致的水量消耗。为此,调亏灌溉的净用水量可降低到390 mm,节水效果比浅晒浅灌节约灌水量51.9%,地下渗漏量是浅晒浅灌的37.43%,降水有效利用率较充分灌溉模式提高4.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