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合成了由1,4-二(2‘-l甲醛)苯基-1,4-二氧杂丁烷和邻氨基苯硫酚缩合的含硫席夫碱配体H2L及其与Ni(Ⅱ)、Cu(Ⅱ)、Cd(Ⅱ)和Hg(Ⅱ)的配合物,所有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等测试进行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组成、稳定性和可能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新荧光试剂2,3-二羟喹喔啉(DHQX),并研究了Pb(Ⅱ)对它的荧光熄灭作用,建立了荧光熄灭法测定食醋中的微量Pb(Ⅱ),检出线性范围为0-75μg/25mL,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涂常青  温欣荣 《化学试剂》2002,24(3):146-148
研究了氯化钠-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液-固体系浮选分离铜(Ⅱ)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控制pH5.0,Cu(Ⅱ)可被此体系浮选,而d(Ⅱ)、Co(Ⅱ)、Ni(Ⅱ)、Mn(Ⅱ)、Fe(Ⅱ)、Al(Ⅲ)不被浮选,从而实现了Cu(Ⅱ)与这些常见离子之间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进行了定量浮选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对在氯仿溶液中用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HPMαFP)对Co(Ⅱ)的萃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PMαFP萃取效果随其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还研究了HPMαFP与1,10-菲罗啉(Phen)、三辛基氧膦(TOPO)、二苯亚砜(DPSO),2,2′-联吡啶(DIPY)的氯仿溶液对Co(Ⅱ)的协同萃取,结果是HPMαFP与Phen的协萃作用显著,与DIPY协萃作用较小,与TOPO、DPSO无协萃效应;还根据模拟萃合物Co(PMαFP)2和Co(PMαFP).Phen的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结果,讨论了萃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FAAS法研究纳米凹凸棒土对铅(Ⅱ)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云  李山鹰 《广州化工》2010,38(8):172-174,188
通过FAAS法探讨纳米凹凸棒土对Pb(Ⅱ)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影响其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以及共存离子的影响,研究了纳米凹凸棒土对Pb(Ⅱ)的吸附等温线和静态饱和吸附容量。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凹凸棒土对Pb(Ⅱ)的最大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5.5mg/g,一次再生和二次再生的纳米凹凸棒土的最大静态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6.5mg/g和26.3mg/g,结果表明纳米凹凸棒土具有较好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新显色剂5-(4-氯苯基偶氮)-8-苯磺酰氨基喹啉(CPBSQ)与钯的显色应反应。对30多种常见离子进行了试验,发现没有离子对Pd(Ⅱ)的测定产生严重干扰。用此法测定催化剂中钯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6种2-[2'-(6’-取代苯并噻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6-R-BTAMB,其中R=CH3,OCH3,Cl,Br,CH3SO2,NO2)新试齐4。初步研究了6-CH3-BTAMB与Fe(Ⅱ)、Co(Ⅱ)、Ni(Ⅱ)、Cu(Ⅱ)和Pd(Ⅱ)等离子的络合显色反应的光度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电导法及红外吸收法研究了腐植酸与Cu(Ⅱ)、Pb(Ⅱ)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电导率及红外吸收光谱。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以系列Co(Ⅱ)Schiff碱配合物为催化体系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分布较窄的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均聚物。Co(Ⅱ)配合物的结构影响其在聚合中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双生  谢复新等 《化学试剂》2002,24(1):26-26,46
合成了一种新的含硫席夫碱2,6-吡啶基二甲醛双缩(β-巯基乙安)(H2L)及其Cu(Ⅱ)、Cd(Ⅱ)和Hg(Ⅱ)的配合物,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和^1HNMR谱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1.
低聚(L-乳酸)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熔融缩聚法制备了用于药物缓释制剂载体的低聚(L-乳酸),研究了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物产率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采用IR、1H-NMR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甲基磺酸铅(Ⅱ)、甲基磺酸锡(Ⅱ)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以甲基磺酸为原料,制备甲基磺酸铅(Ⅱ),甲基磺酸锡(Ⅱ)的固体化合物及溶液,经分析检测,甲基磺酸锡溶液色泽透明;氯离子的质量分数小于0.005%,铁离子和铜离子的质量分数分别低于0.0001%和0.0005%,产品纯度达到电子产品电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4-(6-甲氧基-8-喹啉偶氮)-间苯三酚的合成及分析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合成了4-(6-甲氧基-8-喹啉偶氮)-间苯三酚(MQAPG)。产品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核磁共振鉴定。MQAPG在碱性溶液中,与钴(Ⅱ)形成配合物,λmax=518nm,△λ=79nm。在0.02-1.5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测定了指甲及河水中的微量钴(Ⅱ),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用核黄素光照法测定了,8种大环铜(Ⅱ)、锰(Ⅱ)配合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结果表明,它们在1×10-4-1×10-7mol/L的浓度范围内均有50%以上抑制率,锰(Ⅱ)配合物表现出较铜(Ⅱ)配合物更低的SOD活性,对各模型化合物活性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考查了缺氧条件下Fe(Ⅱ)-有机质(DOM)的络合物将Cr(Ⅵ)还原为Cr(Ⅲ)的还原能力。研究发现在没有或有萨旺尼河黄腐酸(SRFA)和波尼湖黄腐酸(PLFA)存在的情况下,Fe(Ⅱ)都能够将Cr(Ⅵ)快速地还原(几分钟)。Fe(Ⅱ)-DOM溶液不一定比仅含有Fe(Ⅱ)单一的体系具有更强的还原力。DOM的组成也影响了Cr(Ⅲ)的还原机制,湿地(俄亥俄州老妇人河河口区)沉积物进行缺氧萃取得到的沉积物孔隙水能够将Cr(Ⅵ)更快地还原。这些研究数据表明自然界中富含Fe(Ⅱ)和DOM的缺氧孔隙水对Cr(Ⅵ)的非生物还原反应速率远大于生物还原反应速率,并且这一非生物还原反应是自然环境中Cr(Ⅵ)被还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利军 《化学试剂》2002,24(6):326-328,356
以3-(4-氟苯氧基)丙炔为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了(Z)-2-(4-氟苯氧基甲基)-2-戊烯-γ-内酯和(Z)-2-(4-氟苯氧基亚甲基)-γ-戊内酯。合成的关键步骤是在TMSCl/NaI/H2O/CH3CN体系中化合物5-(4-氟苯氧基)-3-戊炔-2-酮一步完成的碘氢化和去共轭反应。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钐(Ⅲ)的1,3-二苯基-4-苯甲酰基-5-吡唑酮(DPBZP)的二元配合物Sm(DPBZP)3.2H2O和三元配合物Sm(DPBZP)3.Phen(Phen为邻菲罗啉),通过化学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过FT-IR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发射Sm(Ⅲ)的特征荧光,1,3-二苯基-4-苯甲酰基-5-吡唑酮的三重态能级与Sm^3 最低激发态^4G5/2能级具有良好匹配;第二配体Phen具有荧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新显色剂4-(2-吡啶偶氮)-邻苯二酚(PAPC)与Cd(Ⅱ)的显色反应。在有机溶剂DMF及pH=10.08Na_4B_4O_7-NaOH缓冲溶液中,试剂与Cd(Ⅱ)反应生成稳定的橙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9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9×10~5L·mol~(-1)·cm~(-1),镉含量在0~3.5×10~(-6)mol·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方法应用于长江水与自来水中微量镉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以甲醛或硝酸化学改性的锯末为吸附剂,研究了两种改性锯末对水中Cr(Ⅵ)和Cu(Ⅱ)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改性锯末的用量、重金属质量浓度、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中Cr(Ⅵ)的质量浓度80mg/L,pH为1.0~2.0,吸附时间2h,改性锯末用量60g/L的条件下,两种改性锯末对铬Cr(Ⅵ)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当Cu(Ⅱ)的质量浓度为100mg/L、pH5.0~6.0、吸附时间90min、锯末用量30g/L时,甲醛改性锯末对Cu(Ⅱ)的去除率高于90%,而硝酸改性锯末对Cu(Ⅱ)的去除率仅有72%。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溴甲酚紫-Co(Ⅱ)-十八醇复配物,改变原料用量,得到一系列不同配比的复配物。运用变温IR光谱初步探讨了复配物热变色机理。讨论了熔剂化合物对热变色复配物熔点,变色温度,变色敏锐度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