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OP-10为乳化剂,1∶50盐酸作催化剂,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包覆良好、球体形态且粒径分布均匀的流动性固体香精微胶囊。采用高微量热天平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研究了固体香精微胶囊的包埋率、胶囊的形态和保香期。结果表明,香精的包埋率达32%,该微胶囊热稳定性良好且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由此制备得到的含香塑料不变色,香气稳定、强度大,香精的挥发动力学预测该塑料的保香期大于1年;加工过程中,香精的挥发损失率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2.
以氯化钠为囊芯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微胶囊壁材,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型融雪剂NaCl/EC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热分析仪(TG)和电导率仪对NaCl/EC微胶囊的微观形貌、包封效能和缓释性能进行表征,考察微胶囊形成参数(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NaCl掺量)对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400 r/min,溶剂挥发温度30℃,NaCl与EC质量比为2∶1的优化条件下,制得的NaCl/EC微胶囊产物呈规则球形,分散均匀,表面光滑,缓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玫瑰香精微胶囊缓释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热重-差热分析测量了脲醛树脂玫瑰香精微胶囊的芯材缓释性能,用显微镜二次变焦法测量了微胶囊粒径大小及膜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微胶囊的结构,研究了香精微胶囊的壁厚、粒径、缩聚终点pH值、脲甲醛摩尔比对其缓释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香精微胶囊的释放速率随着微胶囊膜厚的增加、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缓释性增强,当缩聚终点pH1.5、n(脲):n(甲醛)为1:2时,形成的微胶囊表面结构紧密无凹陷,其缓释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茶油的存储稳定性,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与阿拉伯胶(GA)为复合壁材,转谷氨酰胺酶为固化剂,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茶油微胶囊。首先,以凝聚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的壁材复凝聚参数;随后,以微胶囊形貌和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佳的茶油微胶囊制备条件:壁材质量分数2.0% 、壁材组分WPI与GA的质量比1:1、芯壁质量比0.84:1、复凝聚pH=4.3、复凝聚温度40 ℃和搅拌速度500 r/min,此时包埋率达89.67%。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粒度分布、休止角、POV值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茶油微胶囊结构完整、粒径均一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分散性、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体外缓释数据表明,茶油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缓释机理均符合Ritger-Peppas缓释模型,符合人体消化吸收特性。茶油微胶囊化保护茶油的有效成分,扩展其使用范围,提高其消化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氨基磺酸(SA)为芯材、乙基纤维素(EC)为壁材,采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备了EC/SA微胶囊。研究了EC黏度、芯壁质量比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封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所得微胶囊进行表征,并测试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性。最佳工艺条件为:EC黏度为180~220 m Pa·s、芯壁比为10∶3、搅拌速率为500 r/min。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氨基磺酸被成功包覆于乙基纤维素内。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80℃时释放率为78. 13%;随着释放环境温度的升高,微胶囊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率均增加,缓释时间可达80 min,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可实现地层深部酸化;对微胶囊释放效果进行数学拟合,结果表明,释放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释放行为主要受囊芯从囊壁中延缓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6.
缓释型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缓释性能的香精微胶囊。激光粒度仪测得随壁材用量的增加制得的香精微胶囊平均粒径呈增大趋势,并且m(壁材)∶m(芯材)=0.25∶1制得的微胶囊粒径分布最为集中。热重法测得单壁微胶囊90℃以下匀速失重,90℃~140℃加速失重,170℃后失重率极小;双壁微胶囊的失重速率明显小于单壁微胶囊,且基本匀速失重。紫外分光光度法得出双壁微胶囊释放速率明显小于单壁微胶囊,香精残留量可于30 d后仍保持一个较高水平。若将香精微胶囊应用于棉织物的加香整理,织物可保持5个月以上的留香效果。  相似文献   

7.
灭幼脲缓释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灭幼脲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和对其性能的测试来提高灭幼脲的稳定性与环境的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作为囊壁材料,利用静电吸附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LbL法)制备灭幼脲微胶囊。正交优化灭幼脲微胶囊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微胶囊表面结构,研究了微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加入1 mL海藻酸钠(1.0 g/L)、1 mL壳聚糖(1.0 g/L)、20 mg灭幼脲、1 mL氯化钙(1.0 g/L)能得到相对更好的结果。正交试验4个因素中,氯化钙质量浓度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制备的灭幼脲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0μm,Zeta电位为+23.5 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8.8±0.86)%和(69.1±0.86)%。[结论]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灭幼脲微胶囊具备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6,(1)
[目的]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材料为壁材,制备毒死蜱微胶囊。[方法]以聚乙烯醇(PVA)-1788为连续相,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胶囊粒径,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微胶囊形貌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结果]经PMMA共混改性后的PPC载体微胶囊,平均粒径为7.15μm,经测载药量为27.56%,包封率为83.77%,对毒死蜱的缓释效应优于单纯以PPC为壁材的微胶囊,缓释期为33 d。[结论]2种聚合物共混改性后的微胶囊在降解性、缓释期上克服了以单一聚合物为壁材的缺点,载药量、包封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纳米SiO_2改性脲醛树脂为壁材、十二醇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考察了芯壁质量比、固化终点pH和纳米SiO_2质量分数对微胶囊包封率和芯材质量分数、渗透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等分别对微胶囊相变材料的表面形貌、粒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_2改性脲醛树脂/十二醇相变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芯壁质量比为1∶2、固化终点p H=1.5~2、纳米SiO_2质量分数为3%。制备的微胶囊为表面光滑的球形,粒径大小为1.85~5μm,包封率和芯材质量分数分别为62.5%和79.3%,相变潜热为148.4 J/g。  相似文献   

10.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剂质量分数、壁材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剪切时间对微胶囊平均粒径的影响,通过以微胶囊平均粒径和未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的正交实验L9(34)优选了最佳工艺,并通过SEM、FTIR和HPLC对微胶囊的外观形貌、包覆效果和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溶剂质量分数增大,微胶囊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w(溶剂)=25%时,平均粒径最小。随着壁材质量分数增大,微胶囊平均粒径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增大,微胶囊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固定剪切速率,微胶囊平均粒径随着剪切时间增加而减小。以w(二氯甲烷)=25%、w(乙基纤维素)=0.75%、w(乳化剂)[m(Tween80)∶m(Span20)=5∶1]=2%、剪切时间为8 min的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外观光滑,形态规则,粒径较小(约19.2μm)且均匀,包封率高达82.8%,且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分散染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锦纶染色浴中缓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俊玲  陈水林  汪信 《合成纤维》2006,35(5):22-26,36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芯壁比1∶3、不同粒径及分布的系列分散染料微胶囊。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和SEM表征分散染料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及外形,通过DatacolorSF600PlusCT分光测色仪测定染色锦纶织物的表面色深度即K/S值表征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同芯壁比,平均粒径越小、分布越窄的胶囊缓释性较强,pH值对胶囊缓释性影响较小。微胶囊对锦纶染色选择在130℃、40min、pH值在6 ̄7下染色,可达无助剂、无污染染色。  相似文献   

12.
以甲醛和尿素为微胶囊壁材原料,以茶树精油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茶树油/脲醛树脂微胶囊,能够弥补茶树油易挥发、易氧化和气味难闻的缺点。本文考察乳化剂的种类、乳化剂的用量、释放环境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形貌、粒径、载药量以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用量约为4%,固化时间为80min时,所得的载油微胶囊形状规则、外表圆滑、粒径均匀、平均约40~50μm,囊壁致密、壁厚约0.5μm。此外,载药量和缓释性能较好,本文研究制得的微胶囊载药量可达45%左右,4天释放量为68%左右,室温条件下微胶囊释放时长可达7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甲维盐传统加工剂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光解、持效期短等缺点,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甲维盐微胶囊。[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L9(34)优选了工艺参数,并对微胶囊理化特性及释放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溶剂用量、壁材用量和剪切速率显著影响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壁材用量和乳化剂用量显著影响微胶囊的包封率。正交试验获得的优化配方为1%甲维盐,30%二氯甲烷,0.8%乙基纤维素,4%吐温-20,剪切速率22 000 r/min。所获得的甲维盐微胶囊粒径适中(16.83μm),包封率为47.69%,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性能较好的甲维盐微胶囊产品,对使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其他农药微胶囊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蓖麻油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三乙醇胺为壁材单体,以玫瑰精油为芯材,以木质素磺酸钠为生物基乳化剂,制备了生物基玫瑰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分别表征了芳香微胶囊的微观形貌和粒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光谱证明玫瑰精油被包裹在微胶囊中,生物基玫瑰微胶囊包埋率为81.67%。优选IPDI和蓖麻油摩尔比为2︰1时,制备的玫瑰微胶囊中生物基来源成分达到了94.03%。在芳香缓释性能研究上,热重分析(TGA)和耐热致密性可以作为初步的量化评估方法。生物基玫瑰微胶囊应用于洗衣液中,通过感官评价,在洗涤晾干后放置72 h感官分值为3.32,120h后感官分值为2.52,可实现香味长效缓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具有缓释性能、环境友好型乙草胺剂型以丰富其剂型种类。[方法]以蜜胺树脂为囊壁、乙草胺为囊芯物质,通过原位聚法制备乙草胺蜜胺树脂微胶囊。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胶囊表征。[结果]微胶囊粒径大小分布为0.5~10μm,表面光滑,包封率为86.91%,载药量为61.82%。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17,(7):1325-1330
以壳聚糖、三聚磷酸钠为壁材,长效驱蚊剂避蚊胺为芯材,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驱蚊纳米胶囊。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胶囊粒径大小和包覆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表征了纳米胶囊的结构与形貌;采用热重分析表征纳米胶囊热稳定性能并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驱蚊纳米胶囊呈球状,粒径大小为264.7 nm,包覆率为65.25%,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7.
《应用化工》2022,(7):1325-1330
以壳聚糖、三聚磷酸钠为壁材,长效驱蚊剂避蚊胺为芯材,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驱蚊纳米胶囊。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胶囊粒径大小和包覆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表征了纳米胶囊的结构与形貌;采用热重分析表征纳米胶囊热稳定性能并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驱蚊纳米胶囊呈球状,粒径大小为264.7 nm,包覆率为65.25%,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咖啡因微胶囊,考察不同的制备条件对微胶囊粒径与微胶囊载药量、包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水油比例和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径有较大影响,加入苯甲酸钠能有效地提高微胶囊的载药量,提高明胶浓度可增加咖啡因的包埋率,且所得的微胶囊有一定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皮肤的刺激性以及对水生生物的高毒性,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二氯甲烷为溶剂,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同时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和缓释特性进行表征。根据微胶囊平均粒径和未包封率的综合评分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25%二氯甲烷,0.75%乙基纤维素,2%乳化剂,剪切8 min。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所制微胶囊具有粒径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等特性;红外光谱图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被乙基纤维素包埋;释放特性曲线也表明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该工艺操作简单,制备周期短,成囊性好,可为农药微胶囊的制备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噻虫嗪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本文选择脲醛树脂作为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对噻虫嗪进行包裹,制备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噻虫嗪微胶囊。使用智能溶出试验仪,考察了微胶囊的包裹率、载药量和溶出率。采用纳米粒度分析仪和场发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和表观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尿素和甲醛的最佳比例为1/1.8,此时包埋率为86.40%,载药量为18.21%,在18天内可以实现均匀释放。田间试验表明,采用18.54%噻虫嗪微胶囊,用量为60 g·ai/亩具有较好的杀灭水稻飞虱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