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现有的移动IPv6切换机制依然存在切换时延在,分组丢失等问题。移动IPv6切换的关键问题是移动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主动预测邻居切换移动IPv6切换机制,采用主动自适应预测算法,根据网络和移动主机的运动状态智能的预测主机的切换,实现快速平滑切换。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大大减少了切换时延和切换次数,提高了系统的切换性能,保证了网络的QoS。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移动IP自适应预测切换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IP切换存在切换延迟大,数据包易丢失的问题。切换时延由移动检测时延和注册时延组成,而移动检测时延在其中占主要部分。该文提出一种自适应主动预测邻居单播的切换机制,采用自适应主动预测算法,根据移动节点运动情况和网络状况等进行综合预测,并通过反馈结果对算法进行动态调整,方案中充分考虑了乒乓效应等特殊情况;还结合层次移动管理方法,减小注册时延,同时采用预测邻居单播,减轻网络负担,实现了快速平滑的切换。  相似文献   

3.
目前,很多移动IP切换的机制都是为了减少移动主机在切换过程中的分组丢失,做到了无缝切换。本文通过对层次型快速切换机制进行仿真和分析,提出了在层次型快速切换机制中引入缓存管理机制的切换方案,改善了系统切换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移动主机(MH)在域间切换时延迟较长,不能实现快速切换。为支持MH域间的快速切换,该文在层次移动IP(HMIP)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扩展的层次移动IP(eHMIP)协议,使得域间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与MH到家乡网络之间的距离无关。以注册信令开销、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为性能评价指标,对基于HMIP和eHMIP协议的切换性能进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HMIP协议的平均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低于HMIP,但注册信令开销略高于HMIP。  相似文献   

5.
移动IPv6切换依然存在切换延迟大、数据包易丢失的问题.切换时延由移动检测时延和注册时延组成,而移动检测时延在其中占主要部分.于是提出一种基于移动IPv6的自适应主动预测邻居单播的切换机制,采用自适应主动预测算法,根据移动节点运动情况和网络状况等进行综合预测,并通过反馈结果对算法进行动态调整,方案中充分考虑了乒乓效应等特殊情况;还结合层次移动管理方法,减小注册时延,同时采用预测邻居单播,减轻网络负担,实现了快速平滑的切换.  相似文献   

6.

针对具有系统结构参数不确定的大加减速轴向移动系统, 为了提高其振动控制品质, 结合Lyapunov 理论、自适应控制技术和?? 曲线加减速法设计自适应边界控制, 用以抑制结构振动偏移量. 所设计的自适应控制能避免控制溢出效应和补偿系统参数不确定性, 并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闭环状态的一致有界性. 仿真结果表明, 所设 计的自适应边界控制算法能有效抑制结构振动偏移量.

  相似文献   

7.
苏晓萍 《计算机应用》2004,24(9):80-81,93
MIP协议为移动主机提供简单、扩展性强的全球移动,而各种micro-MIP协议则是解决域内快速、无缝切换的方案。当移动主机进行域间切换时,由于缺乏MIP协议与micro-MIP协议的协调机制将会导致移动主机的性能下降。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缓存和路由优化的宏观移动管理和域内micro-MIP协议无缝结合的新方案,可以提高All-IP网络的性能并保证移动主机的QoS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用户移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移动模式的自适应移动组播算法。移动主机根据移动模式和当前移动状态自适应地选择双向隧道机制或者远程加入机制完成组播切换。该算法的优点是,当移动速率较小时,以较小的组播树重构代价实现组播数据的优化传输,而移动速率较大时,可以避免频繁的组播切换,减小组播树重构代价。  相似文献   

9.
无线移动网络中的QoS是最近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RSVP)是一个关键技术.为了提供更多的服务,蜂窝在变小,这样切换更频繁了.因此为了保证切换时的QoS,需要进行资源预留.当有多个移动主机需要进行预留时,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先级排序.本文提出一种在全IP移动网络中基于信令预测优先级排队的动态排序算法,以有效地对多个移动主机进行资源预留.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既保证了快速切换,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预留,有效地分配了有限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线局域网中节点移动速度和方向的不确定性,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速度优先的快速切换机制。该机制通过资源的集中分配,将空闲信道信息通知需要切换的节点,避免了由于节点主动发起接入造成的接入冲突,实现了切换节点的快速调度,有效地改善了切换的服务质量。仿真显示,该机制将分组丢失率、切换失败率和切换时延分别提高了14%、14%和55%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一种移动IP协议链路层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移动IP协议切换过程中时延过高和丢包问题,论文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双链路的移动IP协议的无线局域网链路层部分的设计和WindowsXP下一个基本的原型实现,利用链路层得到的无线网络信息预测和触发切换。这个原型在NDIS中间层驱动中实现,利用对象标识符(OID)来查询网络信息和控制无线网卡连接。同时论文阐述了设计和实现中的要点,通过与基本的移动IP切换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证明了该系统在实现无缝切换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移动IP域间切换的性能,提出了基于MAP的提前选择的宏移动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移动主机在移动到旧的MAP边缘路由器(EAR)上时,根据收到的路由公告消息提前进行MAP的选择;对端节点可以通过两个MAP进行转发数据,同时利用在新选择MAP处缓存到达的分组,可以有效减少域间切换带来的延迟同时也降低了分组的丢失。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无线局域网(WLAN)IEEE802.11协议不能解决移动节点的三层漫游问题,介绍了WLAN与移动IP结合的解决方案。由于上述方案存在切换延时长、不支持微移动性等缺陷,研究了分层移动IP技术,并对分层移动IP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多GFA分层移动IP(MG-HMIP)模型,并详细介绍了MG-HMIP模型的注册机制和MN选择GFA的机制。最后,给出了MG-HMIP与WLAN结合的模型。这个改进的方案不仅解决了WLAN与传统的MobileIP结合所存在的切换延时长、频繁切换等问题,而且增强了分层移动IP的网络健壮性。  相似文献   

14.
时振宇  李昭  徐恪 《计算机工程》2008,34(1):111-113
802.11网络现有的切换方案可以解决域内切换问题,域间切换涉及网络层切换操作,导致较大的网络延迟和大量的分组丢失。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接口的802.11网络切换方法,通过对一个物理接口设备分时使用,使得无线终端在保证现有通信质量的情况下,平滑地完成与新无线访问点AP建立无线链路的过程。该方法具有实现简单、不用修改现有的Mobile IP协议等优点,在NS系统上的模拟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实时交互式应用对移动切换过程中的网络质量需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和层次移动IPv6(HMIPv6)融合的方案仍然存在时延大、丢包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MPLS的HMIPv6方案。本方案通过将多播技术应用于移动锚点(MAP),并且在切换完成之前提前完成新链路上标签交换路径(LSP)的建设,实现了移动节点(MN)移交切换时延的最小化,使得在切换过程中大大降低服务中断现象,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链路建立完成之前数据包不被丢失。最后通过NS-2仿真与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案跟现有方案相比能够大大减少移动过程中的丢包率和传输时延,提高移动IP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移动IP中的切换时延和丢包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链路层触发的双链路移动IP系统的实现方案,即利用链路层触发提前发起切换缩短切换延时,利用链路冗余防止丢包达到无缝切换的效果。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链路层触发的发现、无线连接控制、移动路由和隧道的实现方法。最后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与基本的移动IP系统进行比较,验证该系统达到了无缝切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引入一个增强型通信代理,与归属代理和外区代理合作,提出了一种WLAN环境下的移动IP路由优化方法:支持子网优化和绑定优化的双向直通隧道机制,提高了移动IP的路由有效性,并减少了移动节点的切换延时,还分析了入口过滤机制对该路由优化技术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移动IPv6标准比移动IPv4在移动性、安全性、扩展性和路由效率等很多方面有了明显改进,成为解决移动IP潜在的最优方案之一。而切换是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之一,透明、平滑、快速的网络切换是保证移动节点在移动过程中保持不间断网络连接的基础。该文基于Linux系统建立了移动IPv6实验床,对其MAC层、IP层切换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根据对比实验研究,得出无线网络ESSID和频道等因素对切换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各主要切换步骤的时延分布,提出了改进切换性能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和IPv6融合方案存在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所需时延大、丢包率高和无错误恢复处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定义预测信息表和预测式MPLS移交切换算法,使得移动节点(MN)在移交切换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目的接入路由器(TAR),以便TAR提前完成其与交叉路由器(CR)的LSP建设,从而实现MN移交切换时延的最小化;另外,所提预测式MPLS移交切换算法使得该方案具有错误恢复的能力;对LSP拓扑结构的改进和采用双播机制能够有效减少切换丢包率。理论和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案的切换时延和丢包率小于现有方案,且具有错误恢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