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德兴市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重点把握周边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转换思路、调换主次,将城市建设作为联系周边山水的纽带,以景观塑造作为彰显整体格局的手段,通过对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肌理以及景观廊道、自然要素、重要节点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完善德兴市主城区"山—城—水"三者协调统一的整体空间格局,为德兴未来的建设,乃至其他山水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坚  李大伟 《建筑学报》2013,(1):106-107
1设计理念—一山水之城的文脉传承 山无水不美,水无山不秀."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城市构想,也是近年兴起的理想生活模式,旨在把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城市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杭州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三面环山一面城"、 "杭州以湖山胜"……历来的名人雅士对杭州的赞美无一不是对杭州山水的标榜,因为有了这独擅天然之美的山水地理才造就了杭州的自然、历史、人文,产生了杭州城市特有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城市的特质.在杭州城市文化传统中,围绕山水展开的探讨与营造从未间断.受山水长久浸濡,使得杭州城市渗透出特有的乐山悦水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3.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杭州城市建设需求的转变,城市风貌特色成为城市精神的体现,城市风貌塑造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诉求。当代杭州一方面极力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空间格局,力求延续"中国传统山水空间的典型意境",另一方面则面临着保护压力下难以抵挡的发展洪流。以杭州为例,试图探索如何从总体城市设计角度进行城市风貌管控,协调好城市特色塑造与风貌管控之间的关系,坚持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保护为核心,保持和延续"诗画江南、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格局,发展和营造"拥江而立、疏朗开放、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并从建立系统的风貌管控体系出发,引导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5.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6.
杭州生态带内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越  王弱 《城乡建设》2011,(10):62-64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提出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  相似文献   

7.
周国平 《浙江建筑》2006,23(11):1-4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杭州城市空间扩展的演变和扩展过程;从现实的角度阐述了新世纪杭州城市空间扩展的特点;从未来的角度提出了杭州城市空间扩展后的建设设想。这种分析和思考,可作为加快杭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的人居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讨论。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山水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兼顾城市生态和历史文化,兼顾现代科学和环境美学,它考虑未来城市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它是为中国老百姓享受的生活,工作的环境,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山水城市讨论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对山东有特殊的感情。山东意识几乎融入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山水文化原特色之一,是综合艺术。这是山水城市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主要从发展的角度论述城市景观中山水格局的保护与延承。本文以南京为例,提出在延续原有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城市山水格局。并具体分析了南京自然地貌、历史沿革、现状,提出建立不同层面城市山水格局的构思。本文力求通过对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及对南京典型事例的探讨与分析,为今后延续与发展我国城市山水格局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昊  孙倩 《建筑与环境》2010,(1):160-162
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建模式之一.是21世纪倡导生态文明的旗帜下的理想城市建设模式。泰安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山水城市理念指导泰安的城市空间营造势必会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所帮助。通过对泰安山水环境及山水格局营造的分析,提出适合秦安山水城市空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浙江衢州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是环境;衢州的最大卖点是什么?是生态。做好山水文章,建设山水城市,应该是衢州的战略选择。衢州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山水城市的建设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水城市的前面,必须加上“有鲜明衢州特色的”八个字。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城市战略,建设森林城市 衢州已利用钱江源头的环境优势,率先在浙江省通过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扎实开展了具体的工作。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经济、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等都是生态城市的组成内容。单纯从城市建设而言,重点在于建设绿色衢州。从现状看,虽然衢州处于金衢盆地,山…  相似文献   

12.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叶蔡翔 《浙江建筑》2006,23(12):1-3
历史上的杭州,其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的山水景色,打造出一座独特的“御砚形”景观效果城。享誉中外的西湖是“御砚”上的一方“瑶池”,景色迷人,文化内涵丰富;堪与长城齐名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杭州的溪流线形景观;滔滔的钱江景观。无不显示杭州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开发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明 《地下空间》1996,16(3):139-142,148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征”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歆 《中国园林》2020,36(4):34
以灵隐寺为代表的杭州郊居山寺,是杭州传承最久、地理位置最稳固的历史建筑组群,也是杭州清代以前历史建筑仅有的留存。它们既是城郊山地开发的文化核心,也是山与城市之间水体联系网络的山中"锚固点"。这些山中的联系终端,帮助杭州城与山寺及城郊诸山紧密连接为一体,而对这种"山·寺"-"水·联系纽带"-"城市"共生模式的分析,也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山水城市的建设策略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山水,与其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东方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自我的认知,都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特殊的情感之上。工业革命至今的历史,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扶摇直上的钢筋混凝土大厦成了赞美权利、资本,蔑视人性的纪念碑。未来五十年,当城市化告一段落,我们现在的建筑实践、城市实践,能给未来的城市文明留下更多的钢筋混凝土壳子,而不是像北京四合院那样的鸟语花香的院落。未来的社会发展将从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转向对自然文明的追求,这是人类在经历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城市文明之后的回归,自然和人将建立在平等和谐关系基础之上。未来应该是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具有人文价值观的城市,或者称其为“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7.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平遥古城环城地带风貌格局恢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中国传统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发掘并延续传统风貌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以平遥古城环城地带为研究对象,顺应自然山水环境,探寻古城风貌特点,挖掘和解读其中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山水要素。通过梳理保护、织补整合、构建重塑等环节,再现与古城唇齿相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恢复古城风貌格局特色。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知行合一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12,28(1):44-48
现今,我国各部和总局对城市建设各行其是,带来了繁多的城市名目,如绿城、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针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建设目标,从山水城市的魅力、历史成就和远大目标3个方面入手,提出以城市的自然山水为地形骨架来规划城市,城市建设的终极方向是建设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20.
城市特色的塑造需要基于自身的特点,自然山水对于城市而言可遇不可求,如何因势利导,为城市特色加分是个永恒的课题。重点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特色塑造,以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从江山城市山水格局、特质及现状与问题分析入手,以"尊重生态本底、优化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组织"为核心思路,提出生态营城、景观提神、空间点睛、交通维局的规划手法与途径,实现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