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多属性动态信任关系量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已有动态信任关系量化模型中由于决策属性的粗糙而导致的可信决策的谬误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属性动态信任关系量化模型。引入直接信任、风险、历史信任和反馈信任等多个决策属性来量化实体之间的动态信任关系,从多个角度更精细地刻画信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该模型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更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模拟实验表明,与已有模型相比,该可信决策的准确性和动态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关系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涉及多种因素,很难准确量化和预测。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因素,在社会网络环境下,构建了一个多维决策信任模型。引入了直接信任,间接信任,风险函数等因子从多个角度描述信任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抵制恶意实体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可信性,加入了一个经济激励机制鼓励交互实体间诚实地合作并激励实体积极参与,最后用密码机制保证激励机制中的安全属性,提高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行为监控的自适应动态信任度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的动态信任关系模型本质上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涉及假设、期望、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子,很难准确的定量表示和预测.将粗糙集理论和信息熵理论结合起来,应用于开放环境下动态构建基于行为数据监控与分析的信任关系度测(度量与预测)模型.该方法直接从分析传感器监测到的动态数据入手,针对影响信任的多个度测指标进行自适应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信任关系建模思路,跳出了传统信任关系建模过程中各种主观假设的束缚,并克服了传统模型对多维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模型相比,新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开放分布式环境下实体的可信性判别,而且具有良好的行为数据规模的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坤  姜浩 《微机发展》2010,(3):36-39,43
如何安全、有效地选择信任度满足要求的服务提供者是目前信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多属性决策的层次化信任模型,将决策属性分为定量属性和定性属性,有利于属性的分类度量、属性的系统化分析和信任等级的设定,同时给出了对具有不同信任等级的属性进行融合的方法。用置信区间来表示定性属性,可以很好地表达主观不确定性和风险意识。利用推荐者的推荐信息可以快速建立实体间的信任关系,针对网络中存在的恶意实体的推荐,列举了检验推荐信息可信度的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信任模型并提出了建立信任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多属性决策中指标集具有关联度多样性、区间模糊性等特点,传统决策模型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为此,本文提出区间直觉模糊熵–集对分析–理想解耦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区间模糊熵和集对分析理论,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对评价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量化了评价集同、异、反三个角度之间的关联度,引入博弈论对权重确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兼顾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研究表明,该决策模型充分考虑了比较集的同一、对立、差异度的区间性,全面吸纳了不同决策者的评估信息,既反映了客观信息,又反映了决策者的主观意愿,为多属性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安全、有效地选择信任度满足要求的服务提供者是目前信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多属性决策的层次化信任模型,将决策属性分为定量属性和定性属性,有利于属性的分类度量、属性的系统化分析和信任等级的设定,同时给出了对具有不同信任等级的属性进行融合的方法。用置信区间来表示定性属性,可以很好地表达主观不确定性和风险意识。利用推荐者的推荐信息可以快速建立实体间的信任关系,针对网络中存在的恶意实体的推荐,列举了检验推荐信息可信度的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信任模型并提出了建立信任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针对属性权重部分未知且专家权重完全未知的多粒度语言大群体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决策方法.首先,构建一种基于信任关系的专家权重求解模型来计算专家权重;其次,将多粒度语言转换为云模型并进行聚类;然后,构建一致性优化模型来求解属性权重,从而得到各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并对方案进行排序.所构造的专家赋权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大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人数众多、无法客观给出专家权重信息的问题,而且通过定义的直觉信任函数,还可以对专家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刻画,充分挖掘专家之间的信息;将多粒度语言转换为云模型,可以有效刻画语言信息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从而避免信息的丢失和失真.  相似文献   

8.
网络用户行为可信的评估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针对已有模型在动态适应性、主观分类权重、决策属性建模粗糙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用户行为可信评估模型。采用更完善的决策属性来衡量用户行为可信性,基于AHP原理计算直接可信度,运用信息熵理论客观的分类方法,确定各个决策属性的权重,并通过加权几何平均融合各决策属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评价网络用户行为的可信性,反映网络用户行为可信性的动态变化特性。与传统模型相比,在准确度和安全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种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昭旭  韩敏  邱菀华 《控制与决策》2006,21(2):171-0174
针对多属性决策的分类问题,基于方案间的赋值级别高于关系,提出一种多属性决策分类法.首先描述了多属性决策的分类问题;然后通过方案间赋值的级别高于关系和线性规划模型,得到一种符合决策者偏好的多属性决策分类方法,从而对方案进行归类.该方法克服了使用传统的ELECTRE Ⅱ方法时,定义的有序方案对之间的赋值级别高于关系导出属性权重的困难,并将否决因素考虑进来.最后通过一个数值例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主观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斌 《计算机应用》2009,29(3):874-876
通过对开放网络环境中主观信任评价方法的讨论,引入可信性理论来研究主观信任的模糊性,并提出了极大化期望值准则下的主观信任量化评价方法。针对主体信任属性评价值以及评价权重均为模糊变量的情形,给出了主观信任模糊期望值的模拟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对主观信任评价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综合考虑多重信任关系,将分类思想应用于可信网络多维决策属性下的服务授权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信息增益的多维属性信任决策模型。采用信息熵描述交易样本及各决策属性对服务授权级别的不确定性程度,采用信息增益描述决策属性的信息量。基于信息增益设置各决策属性权值。使用滑动窗口机制对各属性信息增益和权值动态调节。算法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总体信任度计算模型既符合人类信任决策对各种因素依赖程度的差异性,又能够随网络节点行为的动态变化自适应地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实现安全、有效的路由,根据节点的分组转发率、距离目标节点的距离和节点的剩余能量建立了一个本地信任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信任模型和多目标决策技术,以节点的剩余能量、信任值、方向因子和到目标节点的距离为依据选择路由的下一跳节点,同时,在相邻节点之间使用基于对称密码体制的加密和认证机制,确保分组的安全转发.所提出的路由方案不但可阻止大多数路由攻击、实现安全路由,而且能够在网络寿命和有效性之间进行很好的平衡,实现有效的路由.  相似文献   

13.
徐培  廉彬  邵堃  陈俊  安宁 《计算机科学》2015,42(12):157-161
信任关系模型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开放网络中都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模型之一,是一个很难度量的抽象的心理认知,因为它涉及假设、期望、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借鉴以往的研究经验,综合考虑多种信任关系要素,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决策的信任融合模型。该模型基于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和信誉值的演化,依据信任融合获得决策信任度,为主体评判下一次的交互提供依据。为了证明信任融合模型的有效性,假设客体在ω类活动中以期望为PωX的概率从事该项活动。实验证明,信任融合模型得到的决策信任度和客体可信度的差异明显小于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或信誉值。  相似文献   

14.
一种面向可信决策的风险信任平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确定环境中,风险和信任是影响可信决策的关键因素。对于风险和信任的相互关系尚未达成共识,而已有的信任模型或者风险管理手段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风险和信任在可信决策中的相互关系,并基于主观逻辑建立了一个风险信任平衡模型。该模型将风险和信任量化为风险观点和信任观点,通过安全策略定义事务重要性和可信决策的相关参数,基于信任关系优先准则进行可信决策。本文提出的风险信任平衡模型可以对分析风险和信任相互关系进行量化,也可以应用于基于信任和风险的安全模型和安全决策中。  相似文献   

15.
协同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协同决策支持系统(CDSS)中的实际信任需求,提出一种可信决策模型。从决策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任务2个方面评估分布式环境下决策参与者的选择和结果可信,从而保证决策可信。通过计算基于历史记录的直接信任度、推荐信任度和决策任务熟悉度,量化信任信息,从而为CDSS系统安全决策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动态信任预测的认知模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小勇  桂小林 《软件学报》2010,21(1):163-176
开放系统中的信任关系本质上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涉及到假设、期望、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子,很难准确地定量表示和预测.结合人类社会的认知行为,提出了一种符合人类心理认知习惯的动态信任预测模型:(1) 构建了自适应的基于历史证据窗口的总体可信性决策方法,不但克服了已有模型常用的确定权重的主观判断方法,而且可以解决直接证据不足时的可信性预测问题;(2) 使用已有的DTT(direct trust tree)机制进行全局反馈信任信息的搜索与聚合,以降低网络带宽消耗,增强系统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的可扩展性;(3) 引入诱导有序加权平均(induce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简称IOWA)算子的概念,建立了基于IOWA算子的直接信任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传统预测模型动态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稳健的动态适应性,在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方面也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实体行为风险评估的信任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信任是人们在各种交易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其与风险密切相关,并成为系统安全决策的两个关键因素.现有的信任研究大多将风险看作信任的一种补充,甚至忽略了风险的影响,这将导致系统安全决策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针对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体行为风险评估的信任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系统的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和威胁识别.建立了用于实体行为特征匹配的规则,提出一种加权复合函数计算实体行为中潜在的风险,并给出一种基于风险的实体信任计算方法.应用实例及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实体行为中潜在的风险,并随着实体行为的变化正确地计算出实体风险与信任的变化,为系统安全决策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开放系统中的信任关系本质上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涉及假设、期望、行为和环境多种因子,很难准确地定量表示和预测。本文在现有的基于行为监控的动态信任模型的基础上,把粗糙集理论和信息熵理论结合起来应用于信任度量与预测模块。通过实验证明,新的条件信息熵权重确定方法可以解决原有权重确定方法自适应性差和行为数据规模的扩展能力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Appropriate trust in and reliance on automation are critical for safe and efficient system operation. This paper fills an important research gap by describing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trust in automation. We extend decision field theory (DFT) to describe the multiple sequential decisions that characterize reliance on automation in supervisory control situations. Extended DFT (EDFT) represents an iterated decision proc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operator preference for automatic and manual control. The EDFT model predicts trust and reliance, and describes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operator and automation in a closed-loop fashion: the products of earlier decisions can transform the nature of later events and decis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DFT model captures several consistent empirical findings, such as the inertia of trust and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rust and reliance. The model also demonstrat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utomation on ttrust and reliance. It is possible to expand the EDFT model for multioperator multiautomation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formulation of computational trust based on quantum decision theory (QDT). By using this new formulation, we can divide the assigned trustworthiness values to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arts. First, we create a mapping between the QDT definitions and the trustworthiness constructions. Then, we demonstrate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the quantum interference terms to appear in the trus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y using the interference terms, we can quantify the emotions and subjective preferences of the trustor in various context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uncertainty and risk. The non-commutative nature of quantum probabilities is a valuable mathematical tool to model the relative nature of trust. In relative trust models, the evaluation of a trustee candidate is not only dependent on the trustee itself, but on the other existing competitors. In other words, the first evaluation is performed in an isolated context whereas the rest of the evaluations are performed in a comparative one. It is shown that a QDT-based model of trust can account for these order effects in the trus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inally,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aversion, interference alternation theorem and interference quarter law, quantitative values are assigned to interference terms. By performing empirical evaluations,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various scenarios can be better explained by a quantum model of trust rather than the commonly used classical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