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动态良性循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工业集聚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水平和水环境污染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强的“U”形变化特征,说明工业集聚水平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水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在不同的工业集聚水平下,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表现出不同的外部性特征;工业集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样具有显著的双门槛作用;随着各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技术溢出效应对水环境污染的减排作用表现出先强后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杨蕾  杜鹏  夏斌 《资源与产业》2014,16(2):134-140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IO-SDA),从经济整体、分行业、分部门3个角度对2002—2007年广东省最终需求隐含能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显示:1)规模效应是导致广东整体及各行业最终需求隐含能增加的主要因素,技术因素则是减少隐含能消费的关键因素,经济系统效率和结构效应对隐含能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2)工业尤其是重制造业是广东隐含能增长的主体,工业部门输出商品引致的隐含能消费是其隐含能增长的主要原因,农业部门隐含能消费小幅下降,建筑业隐含能消费的上升主要源于投资效应,服务业部门中则以消费效应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引致的隐含能增加占主体。研究表明,广东2002—2007年重工业化进程中呈现了“高能耗”的趋势,提高技术效应、经济系统效率及结构效应的负向作用是广东未来降低最终需求隐含能消费的着手点。  相似文献   

3.
庄远  吴正  刘戎 《资源与产业》2020,22(4):23-31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工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利用江苏省各地区工业行业数据,基于DEA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并将工业行业进一步分为5个产业部门,分别在邻接空间权重、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下实证考察工业结构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江苏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性,各个工业部门对区内和区外的影响具有同向性,即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符号相同。同时分析各控制变量对GTFP的影响,结果显示,控制变量不同则其影响不同。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外溢作用,但是工业产业结构中仍存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这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也是江苏省能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可变规模报酬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环境约束下各地级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和省内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4年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各因素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山东省要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应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充分利用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各地市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Super\|SBM模型测算各省市水资源福利绩效,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以及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动态演进过程,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不断波动并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绩效重心整体往东北方向移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起正向作用,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起负向作用,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扩大正向空间溢出;出台更本土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相似文献   

7.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市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分类比较、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的方法,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地区差异和集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碳排放强度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3)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L—L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增加趋势,H—H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监督分类法和目视解译法提取建设用地信息,采用建成区扩张强度指数、动态度、弹性系数以及速率,定量分析克拉玛依市建成区1996—2016年时序变化,采用分形维数、重心转移及紧凑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建成区总体以“团状+内部填充式+星状+沿交通线”扩展模式扩张,各时段扩展方式各异;2)在扩展方向上,呈现“东南—西南—西北”方向转变空间格局,重心迁移符合“三轴两片区”发展规律;3)在扩展驱动因子上,人口规模推动建成区进一步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推动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现代交通是重要因素,政府宏观政策的落实引导建成区扩张,决定城区的规模及格局。对于建成区扩张相对松散、粗放等问题,需要对空间布局进行集约化管制,实现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须在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控制节能减排。文章将“工业三废”放入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体系中,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9—2015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引入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若干解释变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逐年上升之势,整体水平偏低,东、中、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地区间技术交流成效显著;3)政府科技支持、技术转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直接效应,而技术转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粮食主产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论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链视角利用熵值法测度粮食安全水平,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并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中介变量,分析新型城镇化及其各维度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作用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其中发挥部分或完全的中介效应。为此,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并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多个维度因地制宜调整粮食发展战略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江苏省水足迹总量和人均量最大,缺水程度最严重,较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水足迹视角,聚焦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变化,分析水足迹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大小,为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水足迹计算结果,扩展Kaya恒等式构造出驱动水足迹效率变化的实际用水效率、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和水足迹结构3个因素,借助LMDI-Attribution模型计算各因素驱动力大小,并得到三大用水部门的具体贡献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水足迹效率增长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32.78元/m3增加到2019年的88.91元/m3,增幅为171.25%,其中实际用水效率为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贡献了167%,其次为技术水平,贡献了26.15%;由于农业部门水足迹占比增大,水足迹结构对变化的影响为-21.67%;从用水部门来看,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实际用水效率是最关键的驱动力,分别为91.19%和75.07%,农业部门仅为0.73%;技术水平驱动力中贡献最大的为生活部门的21.40%,其次为工业部门的4.79%,而农业部门为-0.04%;水足迹结构驱动力中仅农业部门是正向的,为0.06%,生活部门为-2.13%,工业部门为-19.60%。建议江苏省建立健全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部门水足迹所占比例,保持各用水部门灰水足迹的下降趋势,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刺激省内消费需求,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贸易在促进贸易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贸易国的能源消耗结构带来了一定影响。由于技术进步,单位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有变化的,因此提出用比较相对效率的方式,探究双边贸易与两国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以中英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CCR模型测算出两国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的变动情况,再用中英双边贸易额与两国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做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贸易与两国能源-经济相对效率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中英两国贸易合作的加强,能源经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即单位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贸易对两国能源环境效率变化的影响不大,但依然要注意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扬子江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下游重要门户地区,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龙头引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生态走廊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落实长江大保护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聚焦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得出: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工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的碳排放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城市;2)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大致经历了扩张连接、强脱钩以及弱脱钩3个阶段,整体上脱钩水平逐渐提高,但稳定性不高,各城市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水平差异较大,但在逐步优化中;3)从驱动因素看,碳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脱钩水平有促进作用,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区域经济比重和能源结构则相反。基于此,论文提出加强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探索构建全域碳权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议,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工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扬子江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下游重要门户地区,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龙头引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生态走廊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落实长江大保护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聚焦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得出: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工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的碳排放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城市;2)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大致经历了扩张连接、强脱钩以及弱脱钩3个阶段,整体上脱钩水平逐渐提高,但稳定性不高,各城市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水平差异较大,但在逐步优化中;3)从驱动因素看,碳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脱钩水平有促进作用,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区域经济比重和能源结构则相反。基于此,论文提出加强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探索构建全域碳权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议,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工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佟婷婷  武戈 《资源与产业》2010,12(5):142-145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地球上资源存量的锐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协调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系涉及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GDP连创新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本文选用江苏省2003—2007年全省13市的经济和环境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从市级层面出发构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模型,找出江苏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成长型矿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间矛盾突出,如何实现在水资源有限和水污染减排约束下经济最优化发展是当前和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多目标最优化评价方法,建构包含社会经济、水资源供需、水环境改善在内的区域最优化发展评价模型,通过Lingo软件对鄂尔多斯市2014—2025年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水环境进行模拟预测与分析。研究表明,实施3种污水处理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政策后,该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739%,再生水生产量增加了9 395万m3,水污染物质COD排放减少了24%,经济年增长速度为74%,实现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说明区域最优化发展评价模型能够为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灰水足迹视角分析了2004—2014年新疆地区水资源退化趋势,引入脱钩指数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剖析该地区水资源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4—2014年新疆灰水足迹总体增加,水资源退化趋势显著;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环境处于初步协调状态;农业扩大生产对水资源退化的影响力最大。因此,提出新疆应尽早调整产业结构,摆脱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过分依赖,同时在产业转型中重点关注取水控制和污染防治,以实现新疆地区水资源反退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