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林 《广东建材》2008,(7):275-276
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给予更多重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也必将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就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提出了公路建设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公路建设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保卫  武素琴 《山西建筑》2007,33(27):294-296
介绍了水毁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并对各种破坏形式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公路边坡的破坏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公路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3.
仇义中 《山西建筑》2010,36(8):99-100
针对我国西部公路建设复杂的地形、地质不利环境,探究了常见边坡的特点及影响其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同时,对公路边坡的加固处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并对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和加固处治研究提出了建议,为常见边坡的加固处治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沥青路面在我国使用的非常的多,但是沥青路面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公路的破坏情况也不一样。根据公路的破坏情况,我们对破坏状态下的沥青路面弯沉的设计标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龚汉衡 《四川建材》2010,36(2):119-120,123
针对膨胀土公路路基破坏形式,分析了膨胀土路基破坏的作用,结合某公路膨胀土路基病害探讨膨胀土路基的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陶严亮  陆丽香  蒋艳平 《山西建筑》2009,35(20):301-302
主要介绍了公路岩质高边坡的破坏类型和主要原因,对破坏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施工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探讨了公路岩质高边坡破坏的主要加固方法与技术措施,以确保公路行车安全和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7.
曾志强 《建材与装饰》2007,(10Z):169-171
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公路沥青路面的工作实践,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沥青面层混合料的设计和施工质量问题在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公路路面在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其缺点在于抗变形能力低,在湿度变化及路面负荷能力过重时易产生裂缝,有可能导致路面结构性破坏,对道路的使用品质与寿命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对公路路面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相对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靳豪杰 《城市建筑》2014,(2):265-265
我国公路工程仍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建造经验的积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公路建造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本文通过阐述公路路基地基的发展与建造,全面分析公路路基地基的承载特性,对公路路基地基的破坏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城旭 《山西建筑》2009,35(32):283-285
对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对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引起环境破坏的原因,总结归纳了公路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公路与环境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往往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但结构每个构件的损伤程度不尽相同.为了评价不同构件的损伤情况,编制了框架结构杆系振动模型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对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伤进行了分析.利用累计塑性变形倍率、平均塑性变形倍率和累计塑性转角与最大塑性转角的比值"S"对结构的损伤进行了评价.同时对结构各个杆件...  相似文献   

12.
岩石应变软化变形破坏全过程模拟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分析岩石应变软化变形全过程不同阶段变形特征基础上,针对现有岩石损伤模型难以反映岩石破坏后仍具残余强度特性的不足,假设受载岩石可抽象为损伤和未损伤两部分材料组成,其所受轴向荷载由这两部分共同承担,且损伤部分所受应力为残余强度,建立出可反映岩石破坏后仍具残余强度特征的新型损伤模型;其次,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在探讨岩石微元强度合理度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岩石损伤阀值的影响,建立可反映岩石变形全过程特征的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模型;然后,利用上述岩石损伤模型和损伤演化模型建立出可模拟岩石应变软化变形全过程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建立其模型参数确定方法,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岩石峰后残余强度阶段变形特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并与其他同类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本文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地下盐岩储气库建设在我国能源储备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盐岩蠕变特性对地下盐岩储气库长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长期荷载作用下盐岩蠕变变形与损伤恢复特征,进行了不同围压、定偏应力的三轴蠕变及损伤恢复试验,损伤恢复时长超过150 d。研究结果表明:(1)高偏应力作用下,盐岩试样出现了明显的蠕变变形,轴向变形在30~40 d达到7%,体积变形先压缩后发生扩容;(2)低偏应力作用下,盐岩轴向蠕变变形量较小,体积变形持续压缩并趋于稳定;盐岩体积应变增幅随围压增大而逐渐增大,损伤恢复阶段试验达到150 d时,围压10、15、20、25 MPa对应体积应变分别相对增大1.06%、1.31%、1.30%及1.42%,盐岩体积应变增幅与围压之间呈正线性相关;(3)根据盐岩损伤恢复过程中体积变化特征及盐岩体积变形速率曲线,将盐岩损伤恢复划分为损伤快速恢复与损伤缓慢恢复两个阶段;盐岩损伤恢复主要发生在损伤快速恢复阶段,该阶段的体积增幅均达到全恢复过程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白鹤滩水电站左岸边坡岩石微破裂损伤状态下的宏观变形,基于现场微震监测数据以及宏观变形资料,运用震源半径表征岩石破裂尺度,采用考虑岩石破裂尺度的损伤本构关系,通过将岩石微破裂信息导入左岸边坡准三维数值模型,再现开挖工况左岸坝肩岩体卸荷变形过程,建立微震损伤与边坡宏观变形的定量联系。反馈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开挖工况下考虑微震损伤模型较未考虑微震损伤变形特征更接近于实际位移测值。考虑微震损伤效应的反馈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可为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单轴压缩煤岩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建立声发射参数与岩石(煤岩)力学破坏机制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受载煤岩体的损伤演化规律,进一步揭示煤岩动力灾害演化过程及灾害时间效应产生机制,利用MTS815岩石力学测试电液伺服试验系统和8CHS PCI–2声发射检测系统,对单轴压缩煤岩的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单轴压缩煤岩的声发射特性,提出基于“归一化”累积声发射振铃计数的损伤变量,建立基于声发射特性的单轴压缩煤岩损伤模型,得出煤岩的损伤演化曲线和方程。研究表明,声发射信息反映煤岩内部的损伤破坏情况,与其内部原生裂隙的压密及新裂隙的产生、扩展、贯通等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煤岩的声发射特征能较好地描述其变形和损伤演化特性。基于声发射特性的单轴压缩煤岩损伤模型是合理的。单轴压缩煤岩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损伤阶段、损伤稳定演化和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煤岩由变形至破坏可视为一逐渐发展过程:由变形、损伤的萌生和演化,直至出现宏观裂纹,再由裂纹扩展到破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型钢混凝土(SRC)框架 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以其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灵活的空间布置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合理评估其地震破坏等级可为震前灾害预测和震后修复或重建提供重要依据。总结分析大量该类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参考《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 24335—2009)和相关文献,给出各主要受力构件不同破坏状态的描述,计算各构件在不同破坏状态下满足85%以上保证率的变形指标限值,建立基于构件变形指标的该类高层混合结构破坏等级评估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对1栋混合结构在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等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构件变形指标给出的整体结构的破坏等级判别结果与基于有限元分析给出的材料损伤云图的综合判别结果一致,说明所给出的各构件变形指标限值是合理的,所建立的方法是可靠有效的,可为该类高层混合结构的性能评估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前上海地铁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两栋砖混建筑变形破坏的现场实测数据,总结了基坑开挖引起建筑物破坏的一些规律.采用材料力学中深梁模型的变形曲线,与破坏准则相结合对建筑物在差异沉降下破坏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针对目前研究中应用深梁模型时弯曲变形曲线形式的假定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测结果两方面说明圆弧假定是不合理的,同时也说明曲线形式的假定对破坏判断结果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8.
地层位移引起建筑物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深基坑开挖或地铁隧道掘进会引起附近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的变形,对建筑物变形特性的研究对于建立符合实际的变形预测方法和变形风险预估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对由于地层位移引起的建筑物变形特点的研究尚比较少,特别是在岩土工程的相关研究范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判定建筑物变形特性(弯曲或剪切)的方法,并提出"弯曲变形率"指标以量化判定结构物变形特性。通过对伦敦地区两栋建筑物实际变形数据的研究,发现建筑物基本以剪切变形为主。在后续的分析中,进一步说明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开挖引起邻近多层或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变形均以剪切变形为主,这与一般在分析和计算中假定结构主要以弯曲为主不同。基于此,认为结构的剪切刚度是其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而非弯曲刚度。最后基于建筑物实测变形数据反算得到实际建筑物的结构刚度比E/G,由此获得对建筑物的实际变形特性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充分考虑岩石材料缺陷随机性的特点,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围压影响的冻融荷载作用损伤模型;根据红砂岩变形破坏曲线的几何条件,采用全微分方法确定了仅含岩石基本特征参量的模型参数表达式;通过红砂岩冻融循环力学特性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红砂岩以裂纹为主导的细观力学响应与宏观变形破坏特性相一致;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岩石损伤程度加剧,宏观上表现为材料力学性能的劣化。但在变形中后期,相同损伤程度时岩石应变增加,塑性特性增强;围压可改善岩石受力状态,因而随着围压的增加,岩石损伤程度减小,宏观上表现出材料抵抗破坏能力的增强和塑性变形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湿载耦合作用下黄土结构性损伤演化及本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增湿、加荷作用下黄土结构性损伤演化的变形问题,通过压缩变形特性和三轴剪切变形特性,分析黄土结构性损伤的宏观力学反映。分析结果表明,土的含水量增加、固结压力增大和剪切作用均会引起黄土的结构性损伤。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压缩作用损伤和剪切作用损伤更加突出;固结压力较大时,压剪作用对土原生结构破损更突出,其次生结构和剪缩性增强。将结构性损伤土视为原状结构体和完全损伤体的复合体,综合应用应力比损伤方程和应变损伤方程,在比较原状土与饱和重塑土应力比建立结构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黄土的结构性损伤演化方程;在原状结构体服从弹性定律、完全损伤体服从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从结构性损伤土变形为原状结构体弹性变形和完全损伤体弹塑性变形叠加出发,建立结构性土的损伤弹塑性本构方程。同时,比较分析不同湿度黄土试验测试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损伤弹塑性本构方程描述的理论曲线,两者比较一致,验证了该本构关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