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F钢罩式退火过程的再结晶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罩式退火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高强IF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保温温度是影响高强IF钢性能的主要因素,最高退火保温温度应不高于750℃;而退火保温时间对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退火保温时间以2h为宜。  相似文献   

2.
对直接轧制工艺连铸坯头部经切割点到切断的输送过程进行了温度场数值模拟,并与加盖3、6 m长保温罩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铸坯温差变化。结果表明:6 m长连铸坯加盖3、6 m长保温罩后表面中心头尾温差分别可以减小13.3、24.3℃,心表温差分别减小11.6、19.9℃。在长度方向上,从铸坯头部到0.1m处温度变化明显,相对于无保温罩,加盖6 m保温罩后可使此段温度提高约35℃。0.1~1 m的铸坯温度变化缓慢,近似线性升高。加盖保温罩后,铸坯温差缩小明显,头部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轧制时的咬入。  相似文献   

3.
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蓄热式步进梁轧钢加热炉炉顶和炉墙温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测温结果进行炉体修补试验。结果表明,炉顶平均温度130℃,最高温度高于500℃的区域有20个,占22.0%;烧嘴侧、进钢侧及出钢侧炉墙平均温度分别为165、134和180℃,其中最高温度高于660℃的区域分别有1、9和15个,占比1.5%、32.0%和42.9%。炉体总体温度高,保温效果差。采用新型修补料修补后,炉顶最高温度从621℃下降至171℃,炉体保温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结合软件的二次开发,对403不锈钢锻件加热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403不锈钢锻件同一位置,倒置入炉的加热温度明显高于正置入炉的加热温度,保温1. 5 h,表面同一位置的温度相差约20℃,而越靠近心部,相同位置的温度差别越小;工件正置随炉升温,淬火工艺保温时间1. 5 h不足以使锻件心部完成奥氏体化,有大量的铁素体和碳化物残留,心部的最低温度比完全奥氏体化温度760℃还约低70℃,将保温时间延长至3. 0 h,表面最高温度达到952℃,心部最低温度达到873℃,铁素体及碳化物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然而,当热处理炉温度达到970℃后,再把工件放入炉中加热7. 0 h,工件表面及心部温度达到964~970℃之间。在随炉加热过程中,锻件内的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入炉方式对Mises应力分布的影响较小。但工件随炉升温与热处理炉到温970℃后放入工件相比,后者的等效应力明显比前者的等效应力大,并且应力峰值出现的时间大幅度的提前。  相似文献   

5.
低温离子渗硫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45钢试块在不同的渗硫温度和保温时间下进行了离子渗硫处理,并在SKODA-SAVIN快速磨损试验机上测定了各试块的相对耐磨性。根据渗硫工艺和渗层厚度的关系,讨论了渗层厚度对相对耐磨性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渗硫工艺和相对耐磨性的关系。随着渗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渗层逐渐加厚,相对耐磨性也逐渐增大,当达到最一佳厚度时,相对耐磨性最高,之后随渗层厚度的增大而变小。最佳的渗硫工艺为240℃下渗硫保温2-3h。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弹簧钢60Si2Mn A脱碳厚度的影响,分析了脱碳组织形貌演化规律,运用菲克第二定律讨论了脱碳厚度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在低于650℃以下,60Si2Mn A是不发生脱碳的;当加热温度达到700℃以上,脱碳层厚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的;加热温度在700~900℃之间,可以形成明显的全脱碳层,且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全脱碳层厚度是逐渐增加的,全脱碳层厚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是先增大后减小。加热温度为800℃时,全脱碳层厚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以细晶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在退火温度850℃、不同退火时间下对试验钢进行罩式退火试验。通过拉伸试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等,研究了不同罩式退火时间对细晶高强IF钢再结晶织构和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重位点阵晶界的出现频率先增加后减少,在40 min时达到峰值,这与晶粒度及晶粒均匀性有关,与再结晶织构强度也密切相关。晶粒尺寸适当,且均匀性好,重位点阵出现率越大,有利织构强度越高。当退火温度为850℃、保温40 min时,试验钢具有最强的γ纤维织构,最高的n、r值,和较好的晶界特征分布。  相似文献   

8.
《钢管》2015,(4)
<正>涉及一种焊管用钛带卷的罩式退火炉退火工艺。具体步骤如下:1将钛带卷放入罩式炉内;2加热罩点火加热,根据炉内热电偶所测温度通过加热罩上的烧嘴对退火温度进行控制;3升温到400~450℃保温2~4 h;4升温到530~570℃保温3~5 h;5升温到600~700℃保温4~10 h;6冷却至200℃以下;7将钛卷出炉送下道次工序。采用本退火工艺退火,可使  相似文献   

9.
以厚度为3.5 mm和12 mm的6082铝合金为研究对象,经不同时效处理后测量观察布氏硬度、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对其耐火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厚度6082铝合金耐火性能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变化趋势相近;当加热温度小于200℃时,两种厚度6082铝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及硬度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的增加并无明显变化趋势,说明耐火性能良好,相对稳定。当加热温度大于200℃以后,两种厚度6082铝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硬度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的增加急剧下降,断后伸长率急剧上升,说明材料开始变软,耐火性能变差;两种厚度6082铝合金晶粒度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的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Ti6Al4V进行以氮气为气源的无氢离子氮化工艺研究,氮化温度分别为700、750、800和900℃,保温时间4 h,通过金相检验、显微硬度测定和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研究了离子氮化温度等参数对渗层厚度、硬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无氢离子氮化渗层厚度、硬度的主要因素,900℃的氮化层表面硬度达到897 HV,渗层厚度达到0.32 mm;氮化层由Ti2N(ε相)和TiN(δ相)组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淬火处理对45钢表面硼铬稀土低温共渗的影响,淬火处理保温时间分别为20、30和40 min,共渗工艺分别为600℃×6 h和650℃×6 h。利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共渗层形貌特征,利用电子显微硬度计测定共渗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经淬火处理的试样共渗层厚度明显增加,不具有明显的梳齿状,组织致密均匀;共渗温度为600℃时,共渗层厚度随淬火处理过程中保温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小,分别增加了45.5%、72.7%、18.2%;共渗温度为650℃时,共渗层厚度具有同样变化趋势,分别增加了50%、62.5%、18.8%;淬火处理试样与未淬火处理试样共渗层的硬度分布趋势一致,从最外层开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2.
1概述温控器性能测试机是对冰箱和空调器用温控器进行“通点”和“断点”检测的一种集机、电、液于一体的设备。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测试槽最低温度:-30℃测试槽最高温度:40℃制冷槽最低温度:-40℃制冷介质:工业用酒精最大检测数目:50个非检测区升、降温...  相似文献   

13.
以楔横轧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应用De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T91轴类件的楔横轧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轧制过程中金属流动进行分析,阐述了楔入、展宽和精整3个阶段应变、温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在H500轧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了模拟轧制的正确性。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楔横轧T91是可行的;轧后零件横截面上等效应变由外表面向心部先减小后增大,温度由外表面向心部逐渐增高,轧制过程中所能达到最低温度约880℃,最高约1185℃;纵截面上应变和温度均由轧件中间对称面向料头部分逐渐减小,轧制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约1090℃,最高约1185℃。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复合铸造方法制备了银包铜复合材料,研究了扩散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扩散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扩散热处理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扩散层厚度逐渐增加,在500℃和600℃保温60 min,出现了界面组织的球化现象。扩散层厚度与扩散处理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扩散层生长激活能为51.9 kJ/mol。  相似文献   

15.
《硬质合金》2014,(3):141-147
采用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液相出现前,在1 220~1 260℃进行了保温。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等研究了此阶段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Ti(C,N)基金属陶瓷最终烧结体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220~1 260℃温度区间,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金属陶瓷最终烧结体的组织逐渐变得均匀,环形相包覆变得完整且环形相厚度增加,材料致密度和强度提高;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硬质相晶粒逐渐细化,粘结相中固溶合金元素含量增加,强度硬度均提高;当保温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时,环形相过度变厚,反而降低了材料的综合性能。经过1 240℃保温120min,并在1 400℃真空烧结60 min,金属陶瓷最终烧结体显微组织分布均匀,环形相厚度适中,致密度和力学性能较优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加热炉模拟试验、组织观察、性能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Nb-Ti复合IF钢的再结晶温度,并根据该温度范围制定合理的罩式退火工艺,研究了保温温度对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再结晶开始温度为600℃,终止温度为660℃,再结晶时间为1.2 h左右。在再结晶温度以上退火后,组织为等轴状铁素体,随保温温度上升,晶粒尺寸略有增加,晶粒度级别在8~9级之间,属于有利于冲压的晶粒尺寸范围。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A_(80)值有所上升,从41%增长到44%;Δr值下降,从0.19下降到0.03。R_(e L)、R_m、n值变化不大,r值得到改善,从2.18增长到2.35。织构方面,随着保温温度的上升,有利织构组分{001}110、{112}110进一步向{111}110、{111}112转化。罩式退火保温温度为710℃时,IF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7.
利用Dictra动力学软件中的界面移动模型对中间层Cu元素在TC4钛合金TLP扩散连接界面附近的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获得了中间层厚度、连接温度和保温时间对Cu元素扩散距离的影响趋势。结合喷管模拟件的焊接试验,验证了扩散模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中间层厚度不宜超过20μm;连接温度对中间层Cu元素的扩散距离影响最大,其次为保温时间,中间层厚度对扩散距离无显著影响。对于钛合金喷管模拟件,接头强度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连接温度970℃,保温时间50 min,中间层厚度为20μm。  相似文献   

18.
对冷轧Q235钢带进行了模拟退火试验和工业试制,结果表明:钢带退火再结晶温度约为600℃,随退火温度升高,钢带强度降低、伸长率升高;在较低温度下退火时,保温时间对钢带性能影响不明显,而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保温则会恶化钢带的综合性能。将根据试验结果制定的退火工艺应用于全氢罩式退火炉,试制的钢带性能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完全满足产品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得到Monel-400合金焊材熔敷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及断裂形式,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不同方案(最高温度保温→降温到试验温度→拉伸、试验温度保温→拉伸)和不同温度(700、800、900、1000和1100℃)下的熔敷金属进行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熔敷金属在700℃和800℃下具有很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和塑性,最大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48.6 MPa和284.1 MPa,最大断面收缩率和伸长率分别为78%和11%,在此温度区间,试验方案对材料的屈服强度、断面收缩率和伸长率有较大影响,最大差距分别为44%、36%和35%,对材料的抗拉强度影响较小。在900~1100℃之间,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塑性急剧下降,并随温度的升高逐步趋于一致,最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9.3 MPa和68.6 MPa,最小断面收缩率和伸长率分别为18.85%和0.87%,在此温度区间,试验方案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塑性影响很小。经QUANTA-40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熔敷金属在700℃下的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在800~900℃之间出现了低塑性区,产生了热脆现象,在1100℃下的断裂形式为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20.
起华荣  杨钢  史庆南  王效琪 《轻金属》2008,(1):52-54,60
对A356合金流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下列条件测试结果较佳:采用复沟型金属流动测试仪;涂料涂刷厚度0.5mm~0.8mm,两次涂刷;熔体在720℃保温,30min~40min;浇铸温度为690℃;模具保温温度为6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