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复杂断块油藏开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断块油藏是现河与东辛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经过长期高速开发和多次调整,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应用动静态综合分析法、沉积微相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定性定量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并分析了地质,油藏水驱油机理和开发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应用于主力断块油藏综合调整挖潜,产量上升,综合含水下降,采收率提高4.2%。  相似文献   

2.
针对尚店油田东营组断块油藏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对尚6—29井区和滨309井区实施了综合调整挖潜,两个调整单元的单井产能较高,含水率低.当年增油4.4×10^4t。  相似文献   

3.
明一西严重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超  何芬 《石油知识》2004,(4):17-18
中原油田明一西块纵向和平面非均质严重,油水分布规律性不强。作者针对油藏存在的问题,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油田开采历史进行了拟合,得出了剩余油分布状况,找出了剩余油的富集区域,这对该断块油藏后期开发调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屈亚光  刘月田  丁祖鹏 《断块油气田》2011,18(5):634-636,640
受岩性作用影响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层、岩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较复杂。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是定量研究此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有效手段。以高尚堡深层油藏为例。依据油藏精细描述成果,建立了符合油藏地质特点的三维地质模型,指出了此类油藏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点及难点。通过对高尚堡深层油藏的动态历史拟舍,明确了此类油藏的可调参数及参数的可调范围。找出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平面及纵向分布特点、剩余油类型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基于剩余油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调整方案,为高效开发此类油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时变油藏地质模型下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长期注水冲刷会引起储集层物性和流体物性的变化。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开发单元储集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时变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开发阶段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场、原油黏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尤其是原油物性变化的影响更为严重。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目前7^4-8^1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设计了该单元开发调整方案,成功地指导了油藏开发调整。表9参13  相似文献   

6.
孟立新  刘树明 《试采技术》2000,21(3):16-21,37
如何进行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我国东部油田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实例,提出在精细油藏描述重建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运用微构造研究、油藏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根据研究结果编制了综合调整挖潜方案,经现场实施,见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马厂油田M11块油藏地质构造复杂,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通过建立该油藏的数值模拟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分析该油藏平面、纵向储量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类型,提出剩余油挖潜的可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复杂断块油藏开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断块油藏是现河与东辛油田的主要油藏类型,经过长期高速开发和多次调整,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应用动静态综合分析法、沉积微相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定性定量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并分析了地质,油藏水驱油机理和开发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应用于主力断块油藏综合调整挖潜,产量上升,综合含水下降,采收率提高4.2%。  相似文献   

9.
王海  高晓飞  于磊 《石化技术》2023,(2):158-160
底水油藏内部发育隔夹层,对油藏早期开发井起到延缓底水的作用,但开发后期,准确寻找剩余油富集区是一大难题,水平井呈现底水和边水双重驱动的特征,剩余油分散,实施调整井难度大。在结合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分析后,研究不同部位水平井的水淹模式、剩余油分布,打破原有思路,在底水油藏开发后期精准寻找剩余油,实施调整井。为油田后续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濮城Es2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藏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后,增油效果十分明显,该研究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认识下二门油田二次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注聚阶段提高注入浓度、追加段塞、部署完善井及合理动态调配等系列调整工作,实现了二次聚驱大幅提高采收率的目标。在下二门油田潜力区部署的3口油井投产初期日产油10.5~22t,含水20%~70%;单元二次注聚见效高峰期增油倍比达3.04,含水降低7.5%,阶段提高采收率4.96%。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针对高含水后期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剩余油分布难以确定的问题,综合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在数 值模拟基础上,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了模糊评判模型,提出了用于定量预测剩余油的新方法。结合胜坨油 田二区沙二段74单元的地质和开发资料,该方法在该区剩余油定量描述中得以成功应用,得到了各韵律层剩余油 分布的概率图。该方法具有推广至相似性质油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喇嘛甸油田南中块西部葡I1-2油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喇嘛甸油田于1973年投入开发,实施注水采油,目前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3%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采油期,但油层的层间、层内、平面动用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为聚驱数模和综合调整提供依据,开展了南中块西部葡Ⅰ1-2油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不均匀,西部过渡带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断层附近含油饱和度比较高,葡Ⅰ1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南中块西部葡Ⅰ2,和葡Ⅰ2,沉积单元发育较好,动用程度较大,最终采收率可达39.6%~43.5%,而葡Ⅰ1单元则相对较差,最终采收率只达到28.1%。  相似文献   

15.
克拉玛依油田五3东区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采油阶段,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况、地下油水分布规律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该区油藏特征研究,开展了动静结合的开发效果分析,加强对剩余油平面及剖面分布规律的认识,概括出剩余油存在类型。针对该区油藏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提出了可行的挖潜措施,对该区油藏今后的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保持原油持续稳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光明 《海洋石油》2006,26(2):97-103
现河庄油田由数个面积较小且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断块组成,目前已开采三十多年,大部分区块已进入高含水期,水淹严重,层间矛盾极为突出。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放射性测井技术,对于油田开发,特别是对于油藏高含水阶段的进一步开采,与其他测井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对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进行介绍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该项技术在现河庄油田的应用情况,对几口典型井进行了重点剖析,通过应用硼中子寿命测井,定性地对该区进行剩余油评价,指导了单元开发调整,最大限度挖掘层间、层内剩余油潜力,同时为该技术在同类型油田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木 1 4 7断块近几年含水上升过快 ,井况变差 ,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 ,产量逐年下滑。为了挖掘断块的潜力 ,1 998年在精细油藏研究和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断块油层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找出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块和层位 ;用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断块加密调整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并在此基础上于 1 999年对区块实施加密调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沈 8 4块是指静安堡复式油气聚集带中段、沈 84-安 12断裂背斜构造北部的沙三油气富集断块。为了研究该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从油田地质、测井及实际生产情况入手 ,通过实例分析得出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及增产措施是影响该区块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并认为构造及微构造高部位、封闭性断层附近、纵向上非均质性强的部位和平面上物性较差的区域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 ,而且如果合理使用增产措施 ,会使剩余油富集在易于开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分层注水开发中,各层配注量的常用确定方法没有考虑小层剩余油分布情况,为此,研究了确定小层配注量的新方法。从生命旋回理论和逻辑斯蒂增长规律出发,推导了采出程度与累计注入水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按照小层剩余储量分布规律,以提高注水波及效率和剩余油动用程度为目标,建立了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注水井各小层合理配注量计算新模型。运用精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厚度法、地层系数法和剩余油法分层配注与油田各开发阶段的适应性,结果为:含水率小于50%时,推荐使用厚度法;含水率为50%~80%时,推荐使用剩余油法。研究成果在渤海SZ油田F6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效果显著,井组含水率下降8%,净增油7 766 m3,表明分层配注新方法及各层配注量确定方法适应性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分层注水井各层配注量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0.
陆相多层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三大矛盾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庆喇萨杏油田为大型陆相多层砂岩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各类储层渗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液/油比急剧上升,控含水、控递减难度日益加大。通过室内水驱油实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小井距密闭取心井及生产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研究,系统剖析了特高含水期平面、层间及层内三大矛盾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三大矛盾加剧的主要因素。通过典型区块和近年检查井逐井逐层剩余油精细剖析,总结了平面、层间及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建立了平面、层间、层内3个层次的精细结构调整模式,并在大庆喇萨杏油田6个水驱精细挖潜示范区得到成功应用,在含水率为93% 的条件下,取得4年产油量不下降、含水率不上升的良好效果,探索出了一种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水驱精细、深度开发的新模式,为多层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